聊天嘛,無處不在,對於那些不會聊天的孩子,嗯,一言難盡。得虧不是自己的孩子,不然早就大刑伺候上了,但也只能恨鐵不成鋼地翻個白眼。身為幼師的我,可能更多的是翻白眼;可身為家長的你,更多的就是恨鐵不成鋼了。
前幾天,我給我園小朋友組織一堂社會活動:《再見了,幼兒園》,在音樂、回憶短片等一系列的情感鋪墊後,我飽含深情地問:你們即將離開幼兒園,在這離別之際,你想和我園的老師和小夥伴們說些什麼呢?
我請了甜言蜜語能糊你一臉的皙皙妹打頭陣:老師們辛苦了!我永遠愛你們!比心給你們喲~嗯,這個頭算是開好了,我又陸續請了幾位小朋友,但一直沒有請,把手從頭舉到尾的子囈,但想到要來找我談話的子囈媽媽,我妥協了。
子囈興衝衝地站起來,然後像是意識到什麼似的,一臉茫然地盯著我,吞吞吐吐地,最終,也沒能吐出一句話來。我最怕這突來的沉默,也怕穎穎這顆定時炸彈:哈哈哈哈,她不會……說了一大堆,直到我強制叫停……
這是在幼兒園正式活動中,不會聊天的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不會聊天的小朋友也比比皆是。
之前,不少媽媽跟我聊起這個話題:我家孩子怕生,在路上遇到熟人或去別人家做客,讓孩子和別人打招呼,也不打,就躲在我們身後,縮在我們身邊;在小區玩的時候,也只站在其他小朋友旁邊看著。一點都不大方。
子囈、穎穎和這位媽媽孩子的行為,出現一次兩次也還好,如果每天都在上演,就很討人嫌了,媽媽口中這種唯唯諾諾的孩子,指不定,其他媽媽私下叫自己孩子離他遠點呢。
畢竟不少媽媽們想著:優秀的人際圈從娃娃抓起嘛,不然哪來的「7萬年收入,哭天搶地讀5萬幼兒園」事件呢?
這三個孩子討人嫌的聊天問題,分別對應的是孩子談話的三個核心能力,也就是說,孩子們在談話能力的某些方面有所欠缺和不足。
1.【傾聽的能力】
(1)安靜地、集中注意地傾聽他人談話
(2)理解他人的談話內容
孩子得會聽,並且聽得懂。不要質疑我對傾聽能力的解釋,是這樣滴!你可能要說:這不是人都會嗎?那可不一定,案例中的子囈就存在傾聽能力較弱的問題。
子囈在活動中,注意力沒有集中在我的提問上,也就無法提取我問題裡的有效信息,自然答不出我的問題。但是表現欲爆棚的子囈,抓住了我提問的小尾巴「請舉手」,所以每次都瘋狂地舉手。
孩子們的傾聽能力有三個發展階段:
(1)初始階段:
在短時間內傾聽,注視談話對象;聽懂談話內容,並作出簡單的動作回應。
(2)穩定階段:
在較長時間內,集中注意地傾聽;能根據聲音特質,辨別談話對象;對談話內容作出:目光、表情、語言等方式的回應;理解較長的句子。
(3)拓展階段
關注談話內容中的細節;充分理解他人意思,初步聽懂話語中的隱含意義;對他人的談話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各個階段,孩子傾聽能力發展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初始階段更強調「集中注意地聽」,拓展階段則更注重「聽懂和發表意見」,但每個階段,孩子的傾聽能力的發展,都逃不過這幾個要素:注意傾聽的時長,注意傾聽的廣度,注意傾聽的反饋。
我來講人話~
注意傾聽的時長,是說:「孩子集中注意力去傾聽他人談話」的這種狀態,能保持多長時間。孩子的注意力容易被帶跑,這是你早已知道的,所以孩子如何保持傾聽的這份注意力,就是能力了。
注意傾聽的廣度,是說:孩子能在他人的談話中提取多少有效信息。小朋友講了一個故事,有的小朋友能再次對故事情節進行複述,有的小朋友只能吐出主角的名字,這種差距給你帶來的傷害,不可謂不大,除非不是親生的……
注意傾聽的反饋,是說:孩子在傾聽他人談話的過程中,或結束後,所作出的表情、動作、語言上的反饋。簡單的反饋是前兩種,我在講述山羊遇險情節時,小朋友作出驚慌的表情和捂嘴的動作。要求更高的是語言的反饋。
在這三個維度上,表現地越好的孩子,才是會聽、且聽懂的孩子。
2.【掌握並運用談話規則的能力】
(1)傾聽規則
(2)發言規則
談話不就是聽和說嘛,談話規則也就這樣被簡單粗暴地劃分成:傾聽規則和發言規則。
穎穎是沒有遵守發言規則,沒有在課堂發言中舉手示意,存在插話的嫌疑,帶有嘲笑意味的話語也不符合「文明用語」這一條。那位媽媽的孩子,是沒有運用談話規則加入到他人的談話中。
孩子們掌握並運用談話規則的能力也有三個階段:
(1)初始階段:
在提醒下認真傾聽、使用禮貌用語;發言時要示意;大方清晰地回答他人問題。
(2)穩定階段:
了解並運用舉手、請求等發言示意方法;輪流發言;根據發言場合,調整聲音大小和語氣;加入他人對話,發起熟人對話。
(3)拓展階段
主動使用禮貌用語;根據場合和對象,調整聲音大小、語氣、語速等;發起陌生人談話。
初始階段,強調孩子們對於顯性規則的掌握和運用:安靜地、雙目注視地傾聽,發言時進行示意;拓展階段則更注重孩子們,在交談場合中的應變能力;以及孩子們發起談話的能力。
誒,找話題也不容易,更別說和陌生人找話題了,我跟陌生人之間只有尷尬,也不知道這一條是為了什麼而存在的,不過,在這一點上,孩子們遠比我們優秀。
3.【掌握並運用談話策略的能力】
(1)參與、發起談話
(2)輔助談話
(3)主題談話
「參與、發起談話」之前有涉及,這裡就不贅述了。
想像一下:你娃面無表情、毫無波瀾地跟你說他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再想像一下:你娃眉飛色舞、手舞足蹈地跟你聊同樣的事情。
肯定是第二個場景,更讓你跟欣慰吧?而第二個場景裡,孩子在談話中所調動的表情、動作、情緒等,都是他在談話中所運用的輔助手段。還別說,真有第一個場景裡這種娃,起初我還誤會他穩重冷靜來著……
主題談話,就是:談話也有中心思想,求你別跑偏了,跑得人家都跟不上節奏。很多孩子聊天,跨度很大,從春天到南極的趕腳,一般來難道不是:從春天到夏天,從北極到南極嗎?。
掌握並運用談話策略的能力的三階段跟上:
(1)初始階段:
隨即參與他人談話中,藉助動作、表情、圖畫等方式輔助自己的表達;談話中更換主題。
(2)穩定階段
觀察、表達自己意見的方式主動參與他人談話中;提問、提議的方式發起談話;動作、表情、語氣等多種方式輔助表達;穩定的談話主題。
(3)拓展階段
與陌生人發起談話;採用解釋、補充等方式修補自己的表達;運用追問、重複、回憶的方式幫助他人理解;指定話題談話。
這三個階段在「參與、發起談話」、「輔助談話」和「主題談話」這三個方面分配得還挺均勻。你會不會質疑:孩子能達到拓展階段所描述的能力嗎?
我在沒入幼兒園坑之前,我也質疑;自從如此坑,我發現孩子是可以的。我們班皙皙就是,只要是她想辦的事、想拐騙的東西,就沒有她那張嘴辦不到的,這些策略她是用得溜溜的。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你得抓緊孩子談話能力的培養吧?這是本是幼兒園老師組織談話活動的專業策略,不過也同樣適用於各位家長大大們~劃重點!
1.【創設積極的語言環境】
當你被屏蔽住六感七竅時,世界對你而言只剩「無話可說」四個字。同理,孩子只有處在豐富的環境中,才能感知,才有話題,才能聊天嘛。
創設積極的語言環境,意味著,你得多帶你娃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了,去某個郊外、村兒裡敞放一會,去科技館、畫展、博物館、圖書館薰陶一下,總之,就連去小區溜一會兒,也比在家強。
孩子有了豐富的經驗閱歷,才能吹牛逼不是?
2.【聚焦孩子談話的活動】
聊天的發生頻率很高,聊天的內容很廣泛,但如果你不聚焦時間和主題,這些談話,就只會是談話,不會產生較高的教育價值。
妍妍媽媽是醫生,大家都知道醫生很忙,但是她跟我說,無論她多忙,她每天都會跟妍妍談論一個話題:你今天開心嗎?為什麼?
這個問題很老套,但是妍妍媽媽說,她堅持了這麼多年,收穫很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孩子對於事件的描述,事情因果的闡述越來越清晰,還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這就是一種在固定時間,進行的固定主題談話,這種談話對孩子和媽媽們都是一種有價值的活動。
固定時間,是因為「儀式感」,儀式感讓孩子和你,把這個談話區別於「今天天氣怎麼樣?」「你今天早上吃的什麼?」這種話題,讓你和孩子更加地慎重對待這件事情。
固定主題,是因為你和孩子在這一主題上有所需求,有的聚焦學習內容,有的聚焦行為習慣的養成,有的聚焦情緒情感。
3.【激發、推進孩子的談話】
談話是談話多方圍繞談話主題多循環信息交流的過程。如何讓孩子在這主題之中,而不在主題外游離?如何推進談話主題的深入,讓孩子習得更多的東西?
提問,提問是激發談話熱情,推進談話深度的萬金油。但你也別小看了「提問」一詞,「教師提問」是教育研究中很大的一個研究內容來著。
在談話活動中,你可以用到的提問方式有六種:回憶性問題,聚合性問題,發散性問題,評價問題,觀察問題和解釋性問題。
回憶性問題,往往是只有一個答案的那種問題,比如說時間、地點、人物等具體的事物信息。這種問題就很適合讓幼兒複述繪本故事,講述自己的經歷。
聚合性問題,就是「找異同」的這種問題,科學探究類的學習活動中就很實用,例如:水裡的大蒜和土裡的大蒜,生長情況有什麼不一樣?
發散性問題,即要求孩子預測和推理的問題,這類問題在科學猜測環節和語言故事續編環節,也是大有用處呀。
觀察問題,這類問題是我最嫌棄的問題,但是又不得不問:聽完、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感受?我總在擔心孩子聽不懂我的這個問題。
評價問題,也就是對他人觀點的反饋:你是否贊同?為什麼?這類問題對孩子價值觀和思維邏輯就有著較高的要求了。從這個問題中,你能很容易辨別出:這是否是個會思考、有主意的孩子?
解釋性問題,即要求孩子解釋自己的觀點,你認為是這樣的,那為什麼呢?這是孩子對自我思考邏輯的二次呈現,第一次是腦子裡過一遍,但輸出為語言的話,對孩子的能力要求則更高一些。
都有這麼多提問方法的,請不要上來就問你娃:「是不是?對不對?」這種傻瓜問題了,高大上的問題是不只一種答案的問題,矮小下的問題就是那些永遠只有一個答案的問題。請你再問完矮小下的問題之後,趕緊問高大上的問題。
最後,一句話劃句號:所有的教育,都是需要你深謀遠慮的,談話中的教育也不例外。
參考文獻:
[1] 周兢.幼兒語言教育與活動指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
-ENG-
如果你覺得,
文章✅ 點讚、評論、關注都OK~
文章❎ 評論區等你來懟~
我是,上班4小時,加班8小時的幼師豆,,要不一起溜會兒?我挺稀罕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