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關鍵詞:影像診斷、準確率、早期篩查、輻射
受訪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影像診斷科主任 趙心明教授
知識點1:不同腫瘤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不同
醫學影像在腫瘤的診斷、分期和療效評估中有重要作用,影像質量影響著腫瘤診斷和治療的質量。常規的影像學檢查主要包括常規X線,如胸片、乳腺X線攝影、骨骼攝影;超聲,也就是大家所說的B超;另外還有CT、磁共振、PET-CT、同位素檢查,這些都屬於影像檢查的範疇。
面對多種多樣的影像檢查,患者應該如何選擇?趙心明教授介紹,根據人體不同部位的特性以及腫瘤的特點,醫生會採取不同的成像方法得到最佳的圖像進行影像診斷。例如,因肺部氣體多,CT對肺癌的成像對比較強,質量較好;而對於以軟組織為主的乳腺,則需採用超聲、磁共振、乳腺X線攝影等成像方法。
知識點2:綜合幾種檢查方法是為了更全面的評估
很多患者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有時候拍了片子,又要做CT,做了B超了,又要拍片子?
趙心明教授表示,每種影像檢查都有其優勢和局限性,綜合幾種不同的檢查方法是為了更全面的評估。只有清楚了腫瘤的診斷、分期和療效評估,才能確保治療的有效。
舉例來說,在乳腺檢查上,一般超聲用得較多,但是超聲有很強的操作者依賴性,不同操作者的水平有差別,因此做完超聲檢查以後,對於年齡偏大的患者,還會做乳腺X線攝影,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鉬靶檢查。另外,如果說要做手術,特別是在要做保乳手術的情況下,還要做磁共振檢查,以確保微小的病灶不被遺漏。
知識點3:影像學檢查的準確率與檢查的質量和醫生經驗高度相關
趙心明教授指出,影像檢查的準確率與檢查的質量和醫生的經驗密切相關,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是腫瘤專科醫院,通過幾十年的經驗積累,影像學檢查的準確率可達到95%以上。
臨床上,一個腫瘤可以有多種表現,不同的腫瘤可以有相同的表現,即所謂的「同病異影,異病同影」。對於疑難病例,還需要結合實驗室檢查或臨床病史等資料來綜合判斷。
知識點5:小於5毫米的病變很難做到早期篩查
國際上公認的對抗癌症最有效的方式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那麼,通過影像學檢查,可以做到癌症早發現嗎?
趙心明教授表示,根據不同病變和腫瘤的特點,適用不同的篩查辦法。腫瘤的早期發現是影像診斷追求的目標,但影像學檢查一般能發現大於5毫米的病變,小於5毫米的病變往往顯示得不清楚或不能檢出,難於做出診斷。
當然,有些小的病變也是可以早期篩查的,例如肺部的癌前病變腺瘤樣不典型增生等小結節,可以一年做一次低劑量CT觀察其變化,肝癌可以定期做超聲等。而一些病變,例如消化道的病變,可以通過內鏡來早期篩查。
知識點5:影像學檢查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很多人會擔心,CT檢查輻射量較高,會對人體造成損傷。趙心明教授否認了這樣的觀點。
「影像設備能夠應用到臨床都是經過相關部門檢測通過的,符合適應症的情況下,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傷。一次CT檢查的輻射量大約在7毫西弗(mSv)左右,這個劑量對人體沒有損傷,因此在需要的前提下,一年做一次或兩三次CT都是沒問題的。」趙心明教授說。
【來源:搜狐健康】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