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身邊不少人有這樣的想法,「讀書有什麼用?」
山村裡飛出金鳳凰,全村羨慕嫉妒恨,風光無限,最後金鳳凰變蝸牛,背著小房子負重前行。
還不如早早出來打工,奮鬥幾年,自己當老闆,有房有車有存款。
讀書有什麼用!
浪費青春,浪費學費。
我曾經也是這麼想的。
十年寒窗苦讀,工作後收入不高,能維持溫飽。
自由戀愛找了個窮大學生,一個幾百塊錢的戒指就裸婚了,沒房沒車,沒婚禮沒蜜月。
想著窮不可怕,人品好,潛力股,未來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
哪成想,潛力股只是個白日夢,窩在小廠清閒沒壓力,六年不敢挪窩,拿著三千塊錢的工資,還挺知足。
眼裡看不見優秀的人,跟混日子的同事一比,心裡反而生出自豪感。
再攤上好吃懶做、自私無理還脾氣火爆的公婆,理直氣壯閒在老家,守著幾間土坯房、幾畝地,曬太陽聊天。
於是從生孩子開始,我就女人變女超人,精神煥發變精神煥散。
白天強打精神上班,晚上洗衣做飯、帶孩子。
恍惚之間,便老了十歲,臉色暗黃,還腰間盤突出。
靠著我工資和生孩子之前的積蓄,買房還貸、養孩子,勉強維持生活。
那個所謂的「潛力股」自己握著工資卡,夠自己開銷,很知足,理直氣壯一句沒錢,開銷都落我身上。
一年幾個節日能給我幾百塊錢,對他而言,那已經是對我很大的賞賜了。
而老家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女孩子,我們在寒窗苦讀的時候,人家在打工玩耍,幾年後由父母開始張羅婚事,千挑萬選,找了個如意郎君,在縣城生活,一樣脫離農村。
沒有房貸,沒有工作壓力,睡到自然醒,兩手不沾油,生了兒子那就是全家的功臣,孩子有年輕的婆婆照顧,打撲克、逛街,瀟灑得很。
一對比,我滿滿的都是傷害,十年寒窗全白費,心碎一地。
02
慢慢地,我看到了差別。
一個初中同學,一直以為她嫁了個好人家,在自家開的店裡幫忙做事,靠逛街和繡十字繡打發時間,一家人一起出去玩,照片上笑容滿面。
我一直是羨慕她的。
有次聽她自己講,其實她很怕老公,她老公瞪一下眼睛,臉一沉,她都不敢說一個字。
有次吃飯,突然間,她老公站起來甩了她一個耳光,把她直接從凳子上打到地上,然後把筷子啪一聲拍在桌子上,罵了一句髒話轉身走了,孩子們都在旁邊,嚇得不敢吭聲,她爬起來默默的吃飯。
我問什麼事發這麼大脾氣,她說是因為她老公想買拐了幾個彎的朋友的舊汽車,因為很便宜,她怕有什麼問題,提醒他別著急買,她老公覺得傷了自尊,「我傻呀,有問題我能買嗎」,然後一巴掌就過來了。
我聽完瞬間覺得很悲哀,衣食無憂,不用辛苦上班,代價就是沒地位,沒尊嚴。
她不覺得是家暴,打一巴掌不算什麼大事,而且只是偶爾,周邊哪個男人沒甩過女人耳光。
我忽然想起一句話,人和人最大的差別是思維。
而唯一能改變思維的,只有讀書。
我想起幾年前,當他冷漠地對我講:
哪個女人不生孩子,哪個女人生完孩子不缺覺,腰酸背痛不都這樣嗎。
我瞬間停止哭泣,沒有怨恨,沒有憤怒,平靜的說,「離婚吧」。
他很激動,「離就離,誰怕誰」。
半年後,他似乎清醒了,以為我鬧脾氣,道歉認錯就行了,說:「別鬧了,復婚吧,孩子還小。」
我冷笑。
我不在乎你窮,但我在乎你心安理得的窮,我不在乎你情商低,但我在乎你冷漠。
這一刻,我忽然覺得十年寒窗沒有白費,讀書給我獨自養活自己和孩子的能力,不需要依靠男人。讀書更給了我分辨善惡的能力,和面對渣男時轉身離去的勇氣。
如果我沒有讀書,今天的我會是什麼樣,能像那位同學那樣已是幸運。
或者因為沒有生兒子,受盡婆家的欺辱。
老公理直氣壯的出軌,氣憤地指責我,「有本事給老子生兒子呀,生不出兒子還敢來管老子」,然後一頓拳打腳踢。
很有可能我的父母也覺得理虧,因為我確實沒有生出兒子。
然後我孤立無援,走投無路,自殘自殺。
或者高中談戀愛後成績一落千丈,然後中途退學,早早的結婚生子。
幾年後,徹底淪為農村婦女,拉扯著兩三個孩子,養著幾隻雞和一群鴨子,管理一個菜園。
老公在外打工,吃喝玩樂,滿臉嫌棄的指責,「吃我的,穿我的,啥事不幹,帶個孩子還嫌累。」
然後無處宣洩的苦悶,化為一腔怨恨,看著一身泥巴的孩子,啪啪兩耳光扇過去。然後感嘆命運的不公。
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讀書能讓你擺脫父輩的影響,放下重男輕女的思想包袱。
讀書能讓你在困難中依然充滿希望,讀書能讓你看到更廣闊的天地。
03
讀書能讓你在子女的教育上,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不急功近利,不拔苗助長,給孩子愛和自由。
因為正如紀伯倫的詩所言。
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
他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儘管他們在你們的身邊,卻並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建造房舍蔭蔽他們的身體,但不是他們的心靈,因為他們的心靈棲息於明日之屋,即使在夢中,你們也無緣造訪。
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歌唱祖國》幕後獻聲的楊沛宜,其父在2014年寫給她的一封信《示兒且自我明志》,讓眾人看到楊父對讀書的重視和育人先育心的思想。
正是在楊父的教導下,楊沛宜開啟了學霸模式。
比如當選過美國總統的歐巴馬,童年曾跟隨母親在印尼生活過,那時他母親每周一到周五,凌晨四點起床,教他三個小時英文,之後送他去當地學校,然後再去上班。
歐巴馬坦言母親早期的教育對他影響很大。而且母親要求他為人誠實、有主見,這都讓他受益匪淺。
一個在麻將聲中長大的孩子,是無法靜下心來學習的。
一個父親一邊帶著孩子在遊戲中廝殺打鬥,一邊卻批評孩子不愛學習,這不是笑話嗎。
單位有次評選五好家庭,很多家庭都是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妻子一人含辛茹苦,照顧生病的老人,撫養幼小的孩子,還要兼顧繁重的工作。
或者不顧腰疼感冒,主動免費加班,以健康的代價拼業績。
只有一個家庭例外,沒有動人的事跡,普通的父慈子孝、敬老愛幼、熱愛工作,但是一張照片卻觸動了我。
那是一家三口圍坐在書桌前看書的照片,沒有誇張的笑容,沒有幸福的淚水,只有寧靜和諧。
很多年過去了,我記不清他們的臉,但那種感覺卻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記憶裡。
每當我給孩子講故事時,燈下孩子眼裡閃爍的光和嘴角微微的笑意,我便明白,讀書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家的幸福和溫暖的記憶。
讀書能讓你捨得讓孩子拿著一百塊錢新買的飛機,交換小夥伴十塊錢的小鹿,因為你知道,友情和快樂比一百塊錢貴很多,很多。
讀書能讓你拒絕孩子拿走別人一塊錢的小球,因為你知道品德從無小事。
讀書能讓你看見遠山飛出幾隻白色的鳥時,自然而然的吟出「一行白鷺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