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化驗,是非常常見的檢查,不論是感冒發燒,還是血糖、血脂、肝功能、甲狀腺等檢查,都可能涉及。但每次開單子前,醫生總會問你一句:吃早餐了嗎?若是已經吃過了,醫生會讓你明天再來,並叮囑「別吃早餐,保持空腹」~
但這「空腹」到底是什麼意思?不吃早餐,喝水、喝牛奶可以嗎?保持空腹,那是不是空腹時間越長越好?抽血又會不會損傷元氣……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解答關於抽血的那些事~
1
並不是所有的抽血化驗
都要嚴格空腹
像血糖;血脂;血尿素和血尿酸等腎功能指標;膽紅素、轉氨酶、血液黏度等肝功能指標,這些都必須嚴格空腹12小時;
像凝血功能;糖化血紅蛋白;血常規;血沉;B肝3系、肝炎全套等免疫檢測;激素檢測;心肌標誌物;腫瘤標誌物;自身抗體;類風溼因子等則屬於小空腹範圍。
註:小空腹指的是早上沒吃高蛋白、高脂肪類的食物,只喝稀飯之類的低脂食物,這類人可以推遲在中午或者午後的時間抽血化驗,空腹4小時左右即可。
若自己搞不清楚,檢查之前記得先諮詢醫生。
2
空腹,並不是滴水不沾
根據最新發布的《靜脈血液標本採集指南》內容:空腹期間可少量飲水。經過一晚上的睡眠,本身人體就處於微微脫水的狀態,少量飲水可以維持身體正常的水分需求。
建議抽血當天晨起後若感口渴,可以喝上幾小口白開水(總量控制在50~100毫升)。在從家到達醫院的過程中,這些水分會被人體吸收,並滲透到組織中參與代謝,對檢驗結果不會有明顯影響。但千萬不要多喝。
另外,要注意,除了水,像牛奶、果汁、茶水等飲品則不符合保持「空腹」的標準,千萬別喝。
3
空腹時間並不是越久越好
有些人為了保證自己測出來的結果更好,會在檢查前一天就開始斷食,但這樣測出來的結果並不能反映身體的真實情況。
空腹,要求至少禁食8h,以12~14h為宜,但不建議超過16h。
若空腹時間大於16h,會由於過度飢餓,導致血清白蛋白、葡萄糖、補體C3及轉鐵蛋白的含量明顯下降,血清膽紅素也會由於清除率減少而升高。
4
抽血前,該吃的藥還是要吃
「空腹」也並不是說連藥物都不能吃,需長期規律吃的藥,如降壓藥、降糖藥、抗凝藥、抗癲癇藥、抗心律失常藥等都要按時吃,貿然停用可能會導致病情突然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體檢前最好先和醫生說明目前的用藥情況,若不影響檢查結果則照常可以吃;若影響的則最好隨身攜帶,檢查完後記得馬上服用。
5
抽血後並不需要大吃大喝進補
很多人覺得抽了血,丟失了不少營養,需要好吃好喝補回來~但其實每次檢查抽取的這幾毫升到幾十毫升血液,對人體是沒有危害的,也不需要大量進補。
因為人體的紅細胞平均壽命大約120天,所以每天都有大量的衰老紅細胞自然死亡,骨髓又會產生新的年輕的紅細胞補充。
死亡和新生是平衡的,不需要特別補充營養,人體完全可自動進行調整和適應。
小貼士:每次抽完血,在正常飲食和休息狀態下,2小時後,流失的水分和無機物就能「滿滿」恢復;
1至3天後,血小板及白細胞,也能回到正常水平;
恢復最慢的就是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大概需要7-10天。
若是因為抽了點血就大魚大肉地吃,反而要小心長胖~
6
獻血不能空腹
很多人認為去醫院體檢抽血時要空腹,所以獻血也需要空腹。其實不然。
空腹易導致血糖相對降低,獻血過程中血容量下降,造成獻血者出現眩暈、軟弱無力、臉色蒼白的情況,嚴重的甚至會大汗、噁心、嘔吐、脈搏緩慢並短暫性意識模糊。
建議:要餐後獻血,且獻血前兩餐宜吃素食,避免飲酒、過多吃肉,這樣既可減少獻血反應的發生,又可避免乳糜血等血液質量不佳的問題。
7
抽血前一天需要做的準備
①晚八點後要禁食,一般早上7:30~10:00這段時間抽血效果最好。
②前一天的晚飯宜清淡。像抽血查血脂前,最好不要吃含油脂過高的食物,如火鍋、扣肉等;查膽固醇前,要少吃雞蛋、動物內臟等。
③晚上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不宜過度勞累,且早上不要劇烈運動。
④儘量不要穿袖口過緊過小的衣服,不然袖口過緊使得抽血時衣袖卷不上來,或出血後止血困難造成手臂血腫。
8
抽血後的注意事項
壓迫面積不能過小,時間不能過短
抽完血後不能只是壓住針眼,而是用拇指順血管走行方向按壓穿刺點及上方,按壓時間是5—10分鐘,對於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和老年人要延長按壓時間。
2
不能彎起手臂
當你屈起肘部時,阻礙了肘部靜脈回流,因而增加了肘部靜脈的血管內壓力,故血液極易從血管針眼滲出,形成皮下淤血,也就是我們常看到的抽血部位淤青。
3
淤血青紫可用熱毛巾溼敷
若局部出現淤血,抽血的24小時後用溫熱毛巾溼敷,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淤血消散。
一般皮下淤血會被身體慢慢吸收,時間大約需要兩周左右,不用過於擔憂。
【來源:北京衛視】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