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結合自己的產品經驗,對如何評判產品需求是否有價值進行了梳理和總結,與大家分享。
每個產品都至少有一個核心需求來解決用戶某方面的需求,核心需求的價值越大產品存在的價值也就越大,能投入的資源也就越多。產品經理必須首先確定產品的核心需求,然後圍繞這個核心需求確定其非核心需求,非核心需求可以理解為為保障產品核心需求的使用,目的是配合核心需求更好的發揮整體的使用價值。所以如何判斷一個產品的需求的價值就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核心需求的價值和非核心需求的價值。
核心需求決定了產品的戰略方向,如果一個產品的核心需求對用戶來說沒有使用價值,非核心需求做的再好,用戶不會去用,自然也就沒有價值。如何判斷一個產品的核心需求的價值呢?我思考了以下3個方面的判斷依據:
一款好的產品往往能夠抓住人們最底層的原始欲望,持續不斷的讓其目標用戶獲得滿足感,這對目標用戶來講便創造了用戶價值。我們每天都要吃新鮮的蔬菜,當我們發現某款生鮮APP能夠買到優質新鮮,品種豐富,價格還比周邊超市便宜30%,10分鐘內就可以送菜到家,用戶吃了美味又健康的蔬菜,不但省錢方便而且心情愉悅身體健康,這款APP利用用戶貪小便宜的貪慾,解決了用戶吃菜這一基本生理需求,為用戶創造了價值。
一個用戶有吃菜的需求只能叫需求,放大1千倍才能叫市場。目標用戶群體數量直接決定需求價值的大小。對於北上廣深這樣一線二線人口超過千萬級別的大城市,新鮮蔬菜的市場需求空間極大,從這個數據來看,這款生鮮APP好像有一定的市場空間,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平時買菜的都是沒有智慧型手機使用習慣的老年人,老年人都去超市買菜,而經常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上班族、白領平時工作忙不做飯,點外賣,可能就是另一個結論。
任何一款產品如果想要持續為用戶創造價值,必須以實現商業價值為基礎,商業價值就是能夠盈利,也就是有能夠盈利的模式。實現用戶價值是途徑,終極目的還是要實現商業價值,但是如果產品無法實現用戶價值,商業價值也無從談起。如果一款產品不能盈利一味燒投資人的錢,用戶價值實現了,但是沒有實現商業價值,註定也不會長久。
對於一款核心需求有真正價值的產品,也會伴隨一些非核心性需求,雖然不能直接帶來價值,但是它的存在可能會影響用戶使用核心需求,間接帶來價值。這樣的非核心需求也就有了價值,那如何判斷一款產品非核心需求的價值呢?我也思考了以下3個方面的判斷依據:
任何一個產品都有自己的核心戰略或者產品理念,它堅持什麼,抵制什麼,做什麼,不做什麼。所有產品設計都應該圍繞這個核心戰略方向來做。支付寶的產品理念就是讓所有人或組織都能自由交易,它的戰略定位就是一款支付工具,所以支付寶的產品設計都是圍繞這個理念來設計,我們使用的支付寶也是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的自由交易。
社交本身是個有價值的需求,QQ、微信都是成熟的社交產品典範,但是社交對於支付寶來說就是個沒有太大價值的需求,支付沒必要以好友關係為前提,工具無法延伸出社交,所以支付寶註定做不成社交,但是公益這個需求就符合支付寶的戰略和價值觀,螞蟻森林作為支付寶的一個公益性非核心需求,獲得了全社會的一致好評,每天早上樂此不疲的搶能量,為荒蕪地區種樹做公益,還能一定程度上促進核心需求的數據增長,取得了雙贏。
有些產品非核心需求看似正確,實際與核心需求背道而馳,產品經理如果不全方位深入思考,很容易掉坑。一個奢侈品電商平臺的產品經理在設計平臺功能的時候,為了提高平臺訂單數據量,有人提出了模仿主流電商平臺做拼團功能,如果產品經理不能把握拼團功能是否符合奢侈品商品的定位而接招了,就會違背了奢侈品必須走高端路線這個原則,低價不是奢侈品,不但沒有促進作用反而還傷害了用戶。
一個看似正確的非核心需求,如果滿足是目標用戶中的多數,毫無疑問是有價值的,但是如果滿足的僅僅是目標用戶中的少數,即使這個需求在當時的環境下可能不會被實現,但不代表以後也不會,我們要以文檔的形式記錄下來,利用業餘時間反覆思考,不斷打磨,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將它實現。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不完善的思考,需求對於產品經理是永恆的話題,後期還會繼續完善。
本文由 @答案回歸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