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無法取代用戶,主觀臆斷產品的需求。只有符合用戶預期、直擊用戶底層需求、所思所想具有現實意義的產品,才是真正符合市場預期和引領行業前進的產品。
需求管控是產品管理的核心環節,一句話:需求都沒搞清楚,做個Pi啊!搪塞了多少老闆的衝動,堵住了多少產品經理的嘴,挽救了多少技術程式設計師的付出。需求管理位於產品管理的上遊環節,決定了下遊產品、技術、運營等一系列工作的開展價值與意義。
剛接觸產品之初,需求管控——需求收集整理、分析細化、抽象具體、溝通確認、排期追蹤幾乎佔據我個人工作內容的一大半。說實話,真要感謝那段時光,這麼一項極具挑戰而有意義的工作與我不期而遇。儘管充滿不易與糾纏,細細想來卻還是滿心的不舍與難忘。
如果說人類起源於海洋,產品/服務必定是立足於——用戶需求(RT)。這句話可以從兩個維度解讀:
有人問:為什麼需求管理擁有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存在即合理,需求分析的存在得益於兩大背景:
背景一、需求已經成為網際網路/軟體產品/服務的代名詞。產品經理只要談到產品,需求二字絕不離口。用戶需求是產品/服務的最初出發點,還原原質化需求(Material RT),產品經理應該本著尊重事實的原則看待每一個需求。需求位列用戶體驗五要素的第一層:戰略/需求層,強調了越早接觸需求、越早理解需求。
背景二、需求屬於產品的頂層設計,決定了產品的方向及被賦予的意義。需求理解不到位、出現偏差,未能洞悉用戶需求的本質,等待的只能是毀滅。核心環節之所以意義非凡,在於想要精準把握原始需求遠比想像要難地多,將不同立場的需求提出者「統一思想、聽指揮」更是不小的挑戰。
紛至沓來的需求,最初顯得有些凌亂。需求充分接觸之後,我覺得需求分析過程的兩個核心問題:
1、需求來源廣
2、需求數量多
那麼究竟該先做誰的什麼需求呢?經驗狠狠給我一記耳光:需求方都是爺!
產品經理身為需求的第一負責人,任何與需求相關的事都是產品經理的事。做人要有原則,做事要有章法,做產品要有態度——產品面前,需求一律平等!當然,不是要求一味堅持、而是策略性地變通。誰提的需求,是具有現實意義的。BOSS提需求,你敢擱置?評定優先級方法——[優先級+]是技巧性的需求優先級解決方案:
[優先級+]=需求優先級+不確定因素。
說明:
需求優先級:綜合分析得出的結論,包括: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KANO模型等需求分析理論方法論;
不確定因素:主要以人為因素為主,比如:提需求的是老闆、私交不錯、提需求的妹子長得不錯等;
經濟理論有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對於產品/服務而言,需求直接影響產品的走向/調性。需求分析最核心的工作應屬需求價值判斷。制定需求優劣的標準是個技術活,更不要說將標準落實到具體的需求之上呢?
判斷需求價值基於兩個事實:
事實一:需求提出者身份各異,分布於整個公司的各個部門。需求來源不一,目的卻驚人的一致——解決問題。反饋用戶需求的並不一定就是需求的真實訴求者,太多需求靠主觀臆斷、個人需求代替大眾訴求。
事實二:產品協助用戶解決問題,而非需求堆砌的產物。傳播伴隨著能量的損耗,接收到的需求還靠譜嗎?不可避免會出現信息錯位、不對稱的現象。不同人意識形態各異,客觀需求經由不同人的思維加工存在誤差。
判斷需求價值兩要素:
從需求本身出發:需求必須具有普適性,是大多數人的需求,而不是某個特例。產品經理(PM)只有認真傾聽需求方的描述,與對方溝通清楚需求的每一個細節,深入挖掘深藏需求背後的故事,最終設計出來的產品是要能夠真正解決用戶所需,才有真正存在的意義。
從實現需求出發:產品經理很容易忽視這一點,有時候還以所謂的職業化做託詞。想起那個激進的歲月: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產品經理只負責想需求的輸出,能不能實現一概不考慮!如果需求不具備現實意義上的可行性,那需求只能還是需求!
除了需求的顯性價值之外,合理性、可行性也被產品價值性囊括在內!用戶需求轉化為產品需求,衍生了以下兩個基本點:
1、技術資源能力:產品經理(PM)是需求的管控者,保證需求的價值性、合理性、可行性是最基本的工作。同時,產品經理還需要判斷公司技術儲備資源是否足以支撐所提需求順利的「負荷量」。技術資源有限,投入比例相對固定,需求實現無法萬無一失,將不確定性控制在可承受範圍之內。
2、數據驅動管理:需求分析是產品經理卓越思維能力的體現,不止於簡單的照本宣科或按需而設,而是數據驅動需求管理,哪些需求優先解決?以怎樣的方式解決?最終表現成什麼樣?這些都不是主觀臆斷隨猜測的,而是客觀數據指導下的理性產物,是對早期需求價值判斷、評定優先級的最好回歸驗證。
俗話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數據分析倒逼需求管理日益趨理性,而不再是塗鴉式的需求收集。產品需求依據客觀數據做相應調整,才能被賦予現實價值。經過數據結論檢驗,才能驗證需求管理是否有意義。
《遊山西村》有言: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需求管理/分析本就是一個經驗性的過程,主觀成分很重,正是經驗的存在才能讓需求管理得以開展。面對不確定性,更應該以預設性的手段加以約束,數據分析恰恰彌補了起初的經驗性判斷和假設。
需求管理的三個準則:第一,實現商業/用戶價值;第二,解決用戶所需;第三,具有現實意義、切實可行。多數產品經理喜歡大談用戶需求、痛點,我想:究竟痛不痛只有用戶自己知道,甚至用戶也不知道!
產品經理(PM)無法取代用戶,主觀臆斷產品的需求。只有符合用戶預期、直擊用戶底層需求、所思所想具有現實意義(可行性)的產品,才是真正符合市場預期和引領行業前進的產品。
需求分析的實例,請戳《站內信需求背景及需求分析的全過程》,下一次我將與大家繼續分享需求管理,放大需求分析的每一個細節!
很開心和大家分享,而我想把開心一直繼續!希望對大家有點幫助!
王偉(微信號:Daviiwong),@簡書-網際網路產品小王。專注工具和內容型產品,關注網際網路金融和財經領域。從事網際網路徵信產品設計,喜歡看書、樂於思考。原創聲明:文章的最終解釋權歸網際網路產品小王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取授權。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