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產品方法論之需求分析(下)

2020-12-1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需求分析就是:觀察——篩選——判斷——迭代。這同樣是一個產品的從零到一的發展歷程,每一步都任重而道遠。

1

今天終於要完結了,內心還是忐忑不安的,一方面特別興奮,能夠將自己的學習與實踐經驗認真總結,並得到了同行的認同,另一方面,我擔心自己如何收場,與資深玩家相比,我深知有不小差距,不過我會嘗試通過自己的思考來幫助大家梳理。

2

今天的主要話題是需求管理、需求池與版本迭代。

前文說到,作為產品經理,需求分析的核心方法分別為:

  • 在遇見單個需求時,首先要分析用戶、場景、問題以及現有解決方案,利用思維導圖將思考過程完整記錄並梳理,從中篩選並提煉出最有價值的信息與開發方向。
  • 在遇見海量需求時,要明確需求優先級排序原則,逐一運用四象限分析法來判斷,然後再結合公司產品發展階段與具體場景來思考。

這些都是十分具體而複雜多樣的,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難免遇到各式各樣的需求,第二篇文章中我也有所提及,例如:

  • 場館需要增加視頻入口,從而擴大現場曝光,突出智慧場館優勢,進而做到線上線下雙重結合;
  • 電商模塊需要在訪問量較大的頁面上增加彈窗或是提示,以此結合具體場景來實現銷售轉化;
  • 新賽事系統上線後,領隊反饋需要了解賽事進程,修改比分或是撤銷比賽,給予賽事管理者較大的靈活性。

這些都是內部或外部需求的舉例,我們第一步要做的當然是區分不同來源進而梳理需求。

1. 領導、同事

一般而言,在公司所在行業,領導與同事都是對業務十分熟悉並且思考更為獨到,無論是工作溝通還是開會討論都能夠碰撞出火花。當然,他們的訴求點可能更偏向於商業利益,有時我們很難理解他們的決定,這時候就需要認真記錄並且後續深入溝通了。

2. 行業調研與競品挖掘

這考驗產品經理甚至是整個公司的行業趨勢與動態的敏感程度,有時我們在專心按照規劃做產品時,很容易忽視其他競爭對手或是行業動態,這就需要產品經理在日常工作中多關注行業數據與動態。

行業數據可參考艾瑞諮詢、企鵝智酷、QuestMobile 等,競品調研可參考 App Annie、各大應用市場中同行業產品,從中挖掘出背後的商業與產品邏輯。

若是一味地閉門造成,後果就是,團隊想出來的靈感早就被人家鑽研並且實踐了,此外,別人不做的功能說不定早就已經被市場拋棄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團隊的每一個成員都關注其他產品的功能更新,然後再開會討論,由產品負責人統一管理。

3. 用戶、客戶反饋

產品面向的對象一般為大眾用戶或是企業級客戶,他們是產品的直接使用者與反饋者,通常會通過評價、投訴、分享等方式向客服反饋,我們需要特別關注。特別是早期階段的種子用戶,他們對於產品的態度能夠讓我們在第一時間了解產品功能與體驗上的問題,從而更快地迭代。

3

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及需求池這個概念了:

從名稱上我們不難看出,需求池是各方需求的集合與整理,這些需求是我們在工作中提出的想法或是問題,但是尚未實際開發或是梳理。

建立需求池的理由特別簡單:每個人都是健忘的,很多靈感或是想法當時大家興致勃勃,後續執行很容易偏離軌道,第二天再來詢問,發現自己已經全然不知需求產生的背景與解決方向。

因而,我們必須通過需求池來記錄並且尋求更深入的解決方案。

首先,我們要明白,每個團隊都有一堆待辦事項,作為產品經理,首要任務就是了解並掌握你所負責的產品,版本的演變過程以及未來迭代的方向,這一方面大公司文檔或是信息溝通可能更為完善,小公司基本上就是通過上級領導或是同事來解答,剩下的就自己體驗一遍,這樣做其實效率很低,大部分人只有在遇見具體問題時才會深入去思考。

推薦做法是向公司了解是否有項目文檔或是相關產品業務介紹與說明,然後下載最新的產品自己體驗,一方面熟悉公司業務,另一方面作為用戶體驗並發現問題,最後,通過 App Annie 等同類型的數據統計或工具來詳細了解迭代過程。

通過以上步驟,你會有較為清晰的業務輪廓,這時再與公司交流未來的版本究竟如何事半功倍。

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隊,都需要通過需求池來了解想法並且適時推進。

圖片:App Annie – 極客時間

其次,我們究竟如何高效方便地管理需求池呢?

常見的需求池工具如下:

  • Excel:個人特別合適,每天的溝通與交流都有明確的指向與展示,然而對於團隊而言,十分麻煩,即便有同步工具,還是很難處理並且無法了解動態。
  • Worktile:個人與團隊皆有,個人版側重於任務管理與資料記錄,企業版關注內部管理與信息同步,這是我個人一直在使用的工具,同時與 Excel 相結合。
  • Teamabition/Tower:團隊特別合適,這是項目管理與團隊信息同步的工具,若是要採用,必須要求團隊統一思想,一起使用,否則毫無意義。
  • Trello/JIRA:它們都是國外公司所開發,功能強大,但受限於網際網路政策,採用的公司不多。
  • 禪道:這是一款適合團隊的應用工具,專注研發項目管理,支持敏捷開發過程。目前公司就是採用這款工具,優點是所有模塊清晰準確,缺點是無法即時同步信息。

4

接下來,當我們採用了合適的需求池工具後,我們必須認真思考需求收集這個過程:

需求收集

在這裡,我們要清楚地描述需求得到的背景與狀況,通過反饋者、受影響用戶、描述問題並且補充信息幾個方面來闡述。

客服告訴技術:今天有用戶反饋掃碼無法開門,希望你們處理下。

矛盾就很容易產生,因為缺乏必要的信息我們就無法判斷問題的起因與解決方案。

我們再來看更為專業的方式,你們感受下差異:

今天用戶 XXX,手機號碼 XXXX(反饋者)打電話給我,他昨天下午四點在南江苑的訂單無法掃碼開門,提示他伺服器異常(描述問題),他是用 IOS V3.1  版本的韻動網球 App 掃碼的(補充信息),希望你們儘快處理。

兩者相比,高下立見。

需求整理

需求收集後,我們接下來需要整理需求,推薦採用流程來處理:

  • 第一步,判斷這個問題是屬於 Bug、改進還是全新需求?
  • 第二步:這個需求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
  • 第三步:我們是否要做?我們如何做?

流程如下圖所示(圖片),思維導圖分析和四象限分析法在前兩篇文章中已經充分闡述了。

圖片:需求分析流程(ProcessOn)

那我們再來看上面的需求如何按照流程處理:

根據信息,用戶無法掃碼開門,原因為伺服器異常,這顯然是屬於重要且緊急的 Bug,並且十分重要,可能會涉及更多訂場用戶,需要立即修復,這是影響用戶體驗的巨大問題。

需求反饋

需求反饋也有原則需要執行:

  • 儘量當下反饋結果;
  • 儘量真實反饋結果;
  • 進入需求池後,儘量有行動計劃。

無論是立即修復,還是無法復現,無論是接下來版本上線,還是暫無關注,我們都需要告知反饋者相應結果,並適時調整需求池內容。

綜上所述,我在結合上述思考後為公司提出的需求反饋原則如下:

向項目或產品負責人反饋問題,說清楚具體問題與反饋渠道。

統一收集需求池,將反饋分為 Bug、改進與新增,Bug 提交禪道,直接交由相關人員處理並告知反饋者結果,改進和新增則進入下一版本需求,同時調整產品開發優先級。

5

最後,我們要明確產品需求與版本的關係。

在我看來,版本是圍繞著產品需求來設定的,我們先要了解公司的產品線,一般會分為官網及後臺、App、微信公眾號網站、小程序、運營 H5 等幾類。

關於如何定義版本號,網際網路公司的方法多種多樣。我倒認為,方式是次要的,而核心是讓團隊輕鬆理解並且統一思想與認知,最為簡單的方式就是:

主需求我們可以採用 V1.0 來表示,例如訂場、電商、課程等都是產品的主要模塊;

若有與主需要相關的其他需求,可以採用 V1.1 的版本號,例如場館中增加視頻入口與視頻播放,

若是修復 Bug 或是改進等需要單獨跟進,可以採用 V1.01、1.02 來區分,例如最後兩片場地捆綁銷售、過了當前時間還能夠訂場等。

至於何時發版本,這需要各方(市場、產品與技術)開會討論確定,根據需求的優先級以及開發進度來控制,當然,最終確認只能視具體請可定,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

6

聊了這麼多關於需求分析的那些事,想必大家已經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與認識了。需求真的不是一件小事,通過這些思考,轉念一想,自己未來還得和它打交道,內心還是充滿期待的。

總結就是,需求分析就是:觀察——篩選——判斷——迭代。這同樣是一個產品的從零到一的發展歷程,每一步都任重而道遠。

本文最後,奉上我自己總結的產品開發流程,這是我個人對於從需求分析到產品上線整個流程的分析,我會在後續的文章中對每一部分盡力闡述與思考。同時,歡迎分享你的見解與思考。

圖片:產品開發流程(ProcessOn)

希望你能夠有所啟發。

相關閱讀

我的產品方法論之需求分析(上)

我的產品方法論之需求分析(中)

 

作者:劉禎(公眾號「聽天由己」),現在網際網路體育領域創業,擔任產品經理。

本文由 @劉禎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我的產品方法論之需求分析(上)
    3理解需求的內涵後,下面我們便能更好地開展需求挖掘與分析工作了。在初入職場時,我尚未建立起自己的分析邏輯與框架,總是會不假思索地增加與改變原有的架構與功能模塊,如此做法很容易導致後續功能或是資料庫變動,因而影響產品上線與項目進度。最可怕的就是推翻重來,之前的努力都付諸東流。
  • 產品技能樹之需求分析(二)
    編輯導語:在上一篇文章中,作者分析了需求的基本定義以及收集渠道等,詳情:產品技能樹之需求分析(一);本文主要是介紹了需求分析以及需求取捨,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具體內容。由於是需求分析的系列文章,所以先簡單回顧上篇文章的內容,上篇文章主要寫了需求分析中的需求定義、需求收集和需求過濾部分。
  • 產品經理必備之如何進行需求分析?
    (4)可用性測試可用性測試是讓用戶在沒有過多幹擾儘可能真實的環境下使用產品,然後產品經理在旁邊觀摩用戶在真實場景中使用產品的行為,從而了解最真實的用戶需求。(5)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可以不受地點、樣本、時間等因素的限制,通過藉助問卷調查這種方法來驗證之前所收集或者分析出來的需求。
  • 產品經理必備之常用需求挖掘的7個方法
    作者對產品經理常用的需求挖掘的方法進行了梳理總結,並結合相關案例進一步加深了對需求分析的理解。為什麼我要說常用需求挖掘方法是產品經理必備的知識?在《俞軍產品方法論》一書中提到產品經理需要為用戶創造價值,在我看來產品經理只有通過解決用戶的問題進而滿足用戶的需求才能不斷為用戶創造價值。
  • 騰訊產品法則:從需求分析到需求管理,做產品需求最全的方法都在這了
    各位同學大家好,很高興大家來到饅頭商學院聽我的分享,今天我想分享的主題是需求是怎樣煉成的?通過接下來的課程大家可以了解到什麼是需求,如何獲取評估需求,如何定義需求的優先級,以及如何在日常工作中管理我們的產品需求。在開始講網際網路產品需求分析與管理之前,我們要首先明確什麼是需求!
  • 產品管理:需求分析的進階
    剛接觸產品之初,需求管控——需求收集整理、分析細化、抽象具體、溝通確認、排期追蹤幾乎佔據我個人工作內容的一大半。說實話,真要感謝那段時光,這麼一項極具挑戰而有意義的工作與我不期而遇。儘管充滿不易與糾纏,細細想來卻還是滿心的不舍與難忘。如果說人類起源於海洋,產品/服務必定是立足於——用戶需求(RT)。
  • 我對需求分析的看法&理解(一)
    本文僅以當前閱讀的書籍以及網絡資料並結合實習內容形成的理解,有待各位朋友和前輩指正以及我未來的不斷補充。本文並非系統講述需求分析流程及方法,只是作為記錄現階段對需求分析的思考,所以方法並不具體。最後具體問題還需具體分析,切勿直接套用。
  • 產品新人如何入門:需求分析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Q5群(217321498)產品新人入門系列,已經在大家的陪伴下走過了整整五期,前幾期我們已經對產品經理的概念、思維習慣、軟實力、硬實力對產品經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已經了解一個產品從無到有,需要經歷需求分析、產品設計
  • 野路子的產品心經之需求分析:需求來源、需求辨別、需求處理
    基於現有需求開展核心工作;MM級——高級產品、產品總監:來源於市場行情分析與發展的趨勢、用戶的需求挖掘、企業的資源綜合給出適合產品發展方案;BM級——公司合伙人、CEO等:來源於公司定位與發展規劃、商業運作模式;
  • 數據產品經理必備技能之分析方法
    本文作者將與你分享三種數據分析方法:常規分析、統計模型分析以及自建模型分析。掌握這三種分析思路,就能解決大部分分析需求,並根據分析需求固化為數據產品。很多人覺得,做數據產品經理就沒有必要掌握數據分析相關技能了,終於可以遠離了枯燥的數據分析工作。如果真這麼覺得,那麼就大錯特錯了,一個好的數據產品經理,不僅要有產品sense,還要有好的分析思路,因為一個數據產品需求大部分都是由分析需求固化而來的。
  • 一個需求經過大腦的過程:需求分析評估方法
    需求分析,是產品設計的前置過程。由於產品經理身處於溝通的中心,我們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評估需求的價值,並給出解決方案。一個需求會在產品經理的腦海裡經過什麼過程呢?本文將從需求的分析、拆解以及優先級評估這三個維度分享一些方法,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一、需求分析的方法1. 基礎元素分析法
  • 通過超級產品戰略方法論看完這三個案例,進入IP化產品時代
    有朋友曾問我,在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企業通過超級產品戰略方法論做lP有什麼用?遠水解不了近渴...... 其實這也是許多企業管理者的誤區,覺得企業做lP純粹是關於品牌形象的工作,而建設品牌形象一定是長期性的,用於提高品牌影響力,卻無法及時解決問題。
  • 需求分析-需求的分類、排序及拆解方法
    02卡諾模型卡諾模型以分析產品功能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為基礎,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係。此需求模型給我個人的啟示有二:①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該模型去判斷某一硬體或軟體產品的功能是基礎需求還是期望需求,進而可以判斷其走紅或者衰敗的原因,成功的商品,一定是滿足人基礎需求的前提下,進一步滿足期望需求及興奮需求,令使用者感受到驚喜感;②
  • 光明行│網紅帶貨阿喀琉斯之踵在保障—我讀俞軍《產品方法論》
    序印象中,周鴻禕、雷軍等等網際網路創業者,都偏好「產品經理」這個標籤。但我早時並不了解產品經理和碼農有什麼不同,後來讀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認知也只上升到隔靴搔癢的層次。讀《產品方法論》,由於認知存在的疑問慢慢清晰和具體了,所以是有所期待的。
  • 產品需求的優先級排序方法
    「瘋狂學習四步曲」的第三期課程:產品需求的優先級排序方法。上圖左邊的戰略金字塔,其最上面的願景/使命/價值觀是驅動我們做新產品的核心因素(WHY);往下的組織戰略和創新戰略就是指導新產品開發的方法論(HOW);再往下的新產品戰略和項目戰略是具體指導我們開發新產品的計劃(WHAT)。在做新產品時,應該遵從WHY的方向和HOW的指導。這裡我們以蘋果和小米為例做一個簡單的分析(下圖)。
  • 如何分析新產品的市場供求關係?產品市場需求從哪幾個方面分析?
    如何評估新產品的市場需求? 在平臺運營中,如何評估有關產品的想法,並確定這個產品有沒有市場需求?在本文中,我們將對一款產品進行產品市場需求分析。         如果去年有一個人在尋找一種產品,今年有10個人在尋找產品,而且這一趨勢正在上升,但是仍然是微不足道的。 儘管我總是建議驗證大家的產品,但我們認識到,一些賣家,他們有時候也跟著自己的直覺走,或者在沒有需求的情況下創造了需求。 當然,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做到適合每個人、產品和業務。我建議大家認真的做產品市場需求分析。
  • 產品思維:產品從需求到上線過程中的思維方式與原則方法
    我理解的產品思維不是某一種思維方式,而是向著某個目標前行過程中,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採用的一組思維方法的組合,這些方法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階段性統籌——在目標實現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內,進行全局分析,找準現階段在整個目標實現過程中的定位以及現階段的工作重點;銜接明確——各個階段的實現都有明確起點和終點,定性或定量的計劃實現過程中
  • 策略產品經理基礎知識:2.1需求挖掘之抽樣分析
    前三項的工作方法,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內容了,此處我們不做分享,有興趣的同學去百度吧。搭建數據監控系統:是用機器取代PM日常人工完成的數據分析工作,當數據表現低於預設的界定值時,系統會自動向產品經理報警。對比人工監控而言,系統監控更高效,更省成本,更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不足之處在於,它只能反饋數據表現情況,具體問題出在哪還是需要人工分析和挖掘。
  • 行業研究方法論|什麼是SWOT分析?
    「行業研究方法論」是對行業研究方法論的系統整理和撰寫。作者 | 第3類人圖片來源 | Canva 可畫今天我們來著重講一講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一種常用的戰略工具,它是由著名的戰略學家——麥可波特提出的,用以分析幫助企業在競爭中釐清自己的優劣勢和機會威脅點,從而制定企業戰略的方法。
  • 四步搞定需求|需求獲取、需求分析
    並且因渠道差異,產品經理所採取的方式與方法也相應會有所差異,所以產品經理還必須根據不同的渠道來選擇需求獲取的方式,並對獲取的這些需求做初步記錄。這就是本篇文章要講的第一部分內容,也就是四步搞定需求的第一步:需求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