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需求經過大腦的過程:需求分析評估方法

2020-12-12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一個需求經過大腦,大腦對其作出判斷,整個過程不過一瞬。筆者將這個過程具象到書面,對其進行了總結,借用文中的方法對需求進行評估,希望對產品人有一定的啟發和幫助。

需求分析,是產品設計的前置過程。

由於產品經理身處於溝通的中心,我們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評估需求的價值,並給出解決方案。

一個需求會在產品經理的腦海裡經過什麼過程呢?本文將從需求的分析、拆解以及優先級評估這三個維度分享一些方法,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一、需求分析的方法

1. 基礎元素分析法

圖1-需求的基礎元素

第一個方法從需求的完整度出發,目標是挖掘真正需求。

一個完整的需求至少需要包含圖1中的4個元素,分別是:

1.1 需求的背景

需求的背景指的是動機,這一項實質上是換位思考,它能夠幫助我們從業務方的角度,從使用場景、用戶心理去理解需求。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所接收到的「需求」常常是表述不清晰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具有欺騙性的。

一個問題會對應許多的解決方案,找到真正的需求,也正是我們的職責。

1.2 需求的受眾

需求的受眾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兩點:

  1. 誰是真正的受眾;
  2. 受眾人群是否具有代表性。

需求的來源很多,可能是用戶、業務方等。我們需要分清楚誰才是真正的受眾。

在一個需求裡不同的角色認知和訴求是不同的,當信息帶上了主觀判斷也就被汙染了。

其次,則是覆蓋度的問題。對於頻次不夠高或者人群不夠有代表性的需求,投入產出比會是一個大大的問號。辨清受眾,在評估需求的優先級和制定解決方案時,迷惑性會大大降低。

1.3 需求的目的

需求的目的指需要做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接到的「需求」其實是業務方過濾後的「解決方案」。

以「口渴」為例,此時業務方提出的需求是要製作一臺飲水機,然而飲水機並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我們挖掘到背後的動機是「口渴」,那麼我們可以從補充水分和減少水分的流失來著手提供解決方案。

1.4 需求的目標

在漢語辭典裡的解釋,目的是期望,而目標是成果。

目標更為具象,並且能夠用數據指標來衡量,後續也能夠指導需求的改進。

需求的本質是為了創造價值,而創造價值最直白的則是開源和節流。具象到目標,可以用創造的收益,提升的效率以及節省的資源等方面進行量化。

2. 因果關係分析法

當需求具有上述的4個要素,下一步則是分析邏輯是否足夠嚴密,在這裡我們可以使用因果關係分析法。

圖2-需求目的的推導

圖2用因果關係表述:「因為某用戶的某個原因,所以希望做某事。」

通過窮舉法獲得更多的因果關係類型,如圖3所示:

圖3-因果關係類型

窮舉完畢後,我們開始對因果關係進行辯證:

  • 原因是否真實?
  • 這個原因一定會引起這個結果嗎?
  • 這個結果,是否還有其他的原因導致?
  • ……

前陣子恰好收到一個典型的「需求」:

「因為APP註冊頁面改版了,導致註冊數據下降,所以要優化APP註冊頁面。」

將這個例子代入上述的3個問題:

  1. APP註冊頁面是否改版?答:改版了。
  2. APP註冊頁面改版一定會導致註冊數據下降嗎?答:不一定,只能回答有可能。
  3. 註冊數據下降,優化APP註冊頁面一定有作用嗎?答:不一定,只能回答有可能。
  4. 註冊數據下降有沒有別的原因導致?答:渠道推廣減少、投放的渠道匹配度不高、平臺老帶新活動減少等。

經過這樣的分析,我們會發現這個需求的邏輯存在問題,業務方將相關關係轉換為了因果關係,將關聯原因轉換為了直接原因。

對於多種原因導致的結果,數學中會使用多元回歸分析來發現問題。只著眼於一點,這樣的需求就非常經不起推敲了。

3. 公式法

明辨了因果之後,我們開始進一步細化。

假設上文所述的註冊人數下降僅受APP改版影響,可以繪製出用戶在下載後註冊和登錄的訪問路徑,如圖4所示:

圖4-用戶路徑

方法也非常簡單,通過時間順序繪製用戶每一步的操作即可。繪製完畢後我們發現,影響註冊數據原因可能是因為下載之前的流量降低,或者是後續環節的流失率增加。

在這裡我們將抽象的需求轉換為具象的公式,根據公式優化每一環節的數據指標。

根據圖4,我們可以列出如下的公式:

  • APP註冊人數=手機號註冊人數+微信註冊人數
  • 微信註冊人數=進入註冊頁面人數-進入註冊頁面人數*跳失率-登錄人數-點擊手機號登錄註冊人數
  • 手機號註冊人數=進入註冊頁面人數-進入註冊頁面人數*跳失率-登錄人數-點擊微信登錄註冊人數-進入手機號登錄頁面人數*跳失率-選擇切換登錄方式人數-輸入手機號未獲取驗證碼人數-輸入驗證碼未登錄人數

羅列公式並代入近期的數據進行對比,就能夠發現是哪個環節的數據指標下降了,優化那個數據指標也正是我們的需求。

二、需求的拆解

當明確了我們的需求知道要做什麼,下一步則是對需求的拆解,從而建立產品設計的框架,這個環節我推薦的是UML拆解法。

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其中文的翻譯是統一建模語言,這種方法主要運用於系統設計。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解構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在產品設計時邏輯更為清晰、全面(對這種方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相關的書籍,在這裡僅做進行簡單介紹)。

1. 用例圖

圖5-用例圖

用例圖(Use Case Diagram)是顯示一組用例、參與者及它們之間關係的一種圖。

在這裡,左邊的參與者(Actor)不僅是真實的用戶,還有關聯繫統,這個圖例能夠幫助我們梳理關聯的業務方,明晰系統的邊界以及應當提供的功能

目前在網絡上有一些倒推某產品PRD的文章或者體驗報告,其拆解方式是從頁面出發倒推功能。這種方式個人認為會有些取捨不當,我們更應該從用戶和系統的層面進行去設計功能。

2. 時序圖

圖6-時序圖例圖

時序圖在百度百科的解釋為:「通過描述對象之間發送消息的時間順序顯示多個對象之間的動態協作。它可以表示用例的行為順序,當執行一個用例行為時,其中的每條消息對應一個類操作或狀態機中引起轉換的觸發事件。」

簡而言之,時序圖是功能與內外部系統之間的交互,表示其每一步的請求以及返回數據的過程

時序圖和產品工作中所使用的泳道圖非常相近,理解時序圖,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系統的邊界及耦合程度。

如果在產品設計中常常撰寫相同的功能邏輯,可以考慮將其抽象成為一個單獨的中臺系統供業務方使用,節省資源也使設計的系統延展性更強。

3. 狀態機

圖7-狀態機例圖

用例用於枚舉功能,時序用於理解系統的交互,在產品設計中還有很常見一類設計是狀態的轉換,這是用例圖和時序圖所覆蓋不了的。如權限的控制、用戶交互的切換、狀態的轉移等。更具體的例子可以參考秒殺活動的前中後前端的交互、電商平臺中訂單狀態的切換。

這些場景我們會使用狀態機來描述。

狀態機泛指有限狀態機,表示有限個狀態以及在這些狀態之間的轉移和動作。對於複雜的狀態,文字描寫會相對無力,這個時候狀態機就能夠派上用場了。

以上的三種圖像是產品經理需要去理解的,這也是技術評審中所會接觸到知識點。在這裡並不是建議使用這種方式撰寫需求文檔,而是學習UML對需求的解構方法。

在系統設計中產品經理還需要關心的,是資料庫的表結構設計,它會影響到後續數據是否能夠提取。

三、需求優先級的評定

最後一個環節是需求優先級的評定,我常用的方法是選取影響優先級的因素並設定比例,經過加權計算出優先級,分數越高優先級越高。

其公式如下:

優先級=因素1比例*因素1分值+因素2比例*因素2分值+….

表1-需求評估加權表

這張表,影響的因素主要有兩項:投入產出比以及重要程度。

投入產出比個人認為是必選的,而重要程度中的維度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去增加、減少。同理,加權中比例的設置也是如此。

經過了這3個環節,需求分析也大致結束了。在需求分析中,我們不必要拘泥於具體的某個方法,適合才是最好的。

沒想到腦海裡迅速完結的過程寫了這麼多,感謝你看到這裡,謝謝。

 

本文由 @WISE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需求分析初探:詳解需求定義、來源及需求關係
    需求分析的定義如果使用幾句話來概括需求分析的定義,那麼便是「從用戶需求出發,挖掘用戶的真正目標,並轉化為產品需求的過程」。競品分析在開始入手一款產品時,競品分析是繞不過去的,在分析競品的時候,除了分析競品的市場、定位、目標人群等宏觀上的東西,一些功能點等細節上的東西也需要認真的整理與總結,因為競品出現的更早,也經受了更多的磨練,所以存留在競品上的功能往往是經過時間考驗的。
  • 騰訊產品法則:從需求分析到需求管理,做產品需求最全的方法都在這了
    定性分析就是對需求進行質的分析,具體來說就是運用、歸納和演繹,抽象和概括的方法,對於我們獲得的各種信息進行思維加工,然後總結出需求的內在規律。定性分析主要憑藉分析者的直覺和經驗,憑藉分析對象過去和現在的狀況,以及最新的資料,對分析對象的性質和特點還有他的變化規律做出判斷的一種方法。
  • 案主滿意≠需求滿足,過程評估該怎麼做? | MSW旁聽生
    計劃評估(與研究相比)是一項實際工作,包含多個利益相關者。3. 需求評估旨在通過驗證特定人口或地理區域內存在的社會問題(或需要解決問題),與處理方案或需求的現有服務之間的差距,來評估人員服務需求。不幸的是,沒有結構化的方式來做到這一點。 我們今天介紹過程評估。
  • 如何做好軟體需求分析?
    一、需求分析定義軟體需求分析也稱為系統需求分析或需求分析工程等,是開發人員經過深入細緻的調研和分析,準確理解用戶和項目的功能、性能、可靠性等具體要求,將用戶非形式的需求表述轉化為完整的需求定義,從而確定系統必須做什麼的過程。
  • 四步搞定需求|需求獲取、需求分析
    2)用戶從用戶處獲取需求,主要通過線上的意見反饋、論壇、App Store評論、線下的用戶訪談、問卷、日常觀察等方式。這些方式方法概括起來主要可分為兩大類:用戶調研、用戶反饋。PS:騰訊內部有一個需求研究法則:10/100/1000法則。它的意思是說產品經理每個月必須做10個用戶調查,關注100個用戶博客,收集反饋1000個用戶體驗(這想必大家都知道)。
  • 需求分析-需求的分類、排序及拆解方法
    需求認知你是否產生過下述類似的想法:看到一個水杯,考慮它滿足了你的哪方面需求?看到雙十一當日瘋狂的營業額,探究支持人們購買的源動力是什麼?打開微信朋友圈看到A發布的最新消息,思索究竟是何種原因導致他在該時間點發出了這則訊息?
  • 項目需求分析:了解需求理論是做好需求分析工作的基礎
    怎麼理解「需求」?需求分析涉及哪些內容?本文將從需求定義、需求分類、需求分析的概念、需求分析的流程四個方面來介紹需求分析的基本理論。這些認識多來自極小項目的開發經驗,當你面對一個中大型項目時必須徹底改變這些錯誤觀念!
  • 產品新人如何入門:需求分析
    本期討論圍繞「產品的源頭——需求分析「展開,本篇涵蓋了需求的定義、用戶分析、需求獲取、需求評估、需求管理幾個方面。一、需求的概念1、需求是什麼?簡單的說,每當你想到,如果可以這樣就好了,那就是一個需求。
  • 產品技能樹之需求分析(二)
    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上篇文章:產品技能樹之需求分析(一)本篇文章主要是需求分析和需求取捨,需求分析是針對單條需求的分析和挖掘,需求取捨是如何在眾多需求中進行取捨。一、需求分析提到需求分析小夥伴們可能聽過很多方法,這裡僅列舉兩個自己平時會用的方法。
  • 需求分析——需求調研的主要步驟及方法
    我們拿到一個新的軟體項目,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根據現有的人力資源、技術能力、項目工期合理地制定項目管理計劃。如果現有的人力資源或技術能力不能滿足項目工期要求,則需要增加人員或提高人員的技術能力。項目管理計劃內容可多可少,主要以自己能夠管控項目開發為原則。
  • 一次To B 項目的需求分析總結
    最近巧合之下需要整理之前ToB項目的資料,所以今天也順帶和大家分享一些的自己之前在做ToB項目過程當中關於需求分析總結或經驗。首先,什麼是需求分析?可能有人認為需求分析其實就是和客戶問一些問題,了解一下情況,然後就可以開始設計產品方案了。額,這樣理解也對,但可能並不全面。
  • 需求溝通與分析:需求溝通分析的三個步驟
    文章主要分享了關於需求溝通以及需求分析的幾個問題,希望通過本篇文章能夠給各位帶來些啟發和幫助。問:需求溝通分析有幾步?答:三(sán)步。判斷優先級的方法有很多,這裡以58租房業務為例,介紹了一種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嘗試過的方法-體驗地圖(適用於功能本身有一定任務流程的產品),這個過程可以找出用戶在整個租房體驗各環節中的滿意度,進而尋找突破口和最緊急待優化的環節,
  • 產品經理必備之如何進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將用戶需求轉化為產品需求的過程,筆者將這樣的過程分為需求收集、需求分類、需求挖掘、需求分級四個階段。本篇文章先介紹需求分析相關的名詞釋義,然後詳細討論需求分析的各個階段的內容,從而讓讀者能夠全面了解產品經理的需求分析過程。
  • 建立老年人長期照護需求綜合評估體系
    如何有效識別失能人群,並根據他們的需求對其進行精準分類,成為關係到長期照護制度能否有效實施並長期運行的關鍵要素。鑑於此,研究者希望能夠結合發達國家長期照護制度發展過程,分析失能評估工具的發展演化脈絡,探討如何構建多層次、模塊化的失能動態評估標準,以適用不同階段、不同社會經濟背景下的長期照護制度發展需求。
  • 我對需求分析的看法&理解(一)
    本文並非系統講述需求分析流程及方法,只是作為記錄現階段對需求分析的思考,所以方法並不具體。最後具體問題還需具體分析,切勿直接套用。最近有個非常神奇的契機,我和做產品的小夥伴以及產品群裡的朋友頻繁的談到需求分析,另一方面,在讀《用戶體驗要素》和《幕後產品》的時候,正好處在需求分析講解這一塊。
  • 案例分析: UML大戰需求分析
    以前的文章中也寫過一些需求分析的內容,但是更多的其實是偏向於需求挖掘的理論知識,可實踐性並不是很強,不管最終需求分析的結果如何,最終都是由相關人員去實現的。面向設計師的部分的主要產出物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線框圖,那面向開發測試人員的產出物呢?
  • 產品思維:產品從需求到上線過程中的思維方式與原則方法
    我理解的產品思維不是某一種思維方式,而是向著某個目標前行過程中,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採用的一組思維方法的組合,這些方法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階段性統籌——在目標實現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內,進行全局分析,找準現階段在整個目標實現過程中的定位以及現階段的工作重點;銜接明確——各個階段的實現都有明確起點和終點,定性或定量的計劃實現過程中
  • 我的產品方法論之需求分析(下)
    需求分析就是:觀察——篩選——判斷——迭代。這同樣是一個產品的從零到一的發展歷程,每一步都任重而道遠。2今天的主要話題是需求管理、需求池與版本迭代。前文說到,作為產品經理,需求分析的核心方法分別為:在遇見單個需求時,首先要分析用戶、場景、問題以及現有解決方案,利用思維導圖將思考過程完整記錄並梳理,從中篩選並提煉出最有價值的信息與開發方向。
  • 需求分析怎樣才能很深入挖掘?
    在這裡,我還是比較直觀地想讓大家知道如何全面深入地進行深層次的需求分析。對於一個半路接手的項目,開始只是說只要對接上第三方的接口就可以完成項目了,看起來很簡單,但如果用5W2H去分析,會知道項目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甚至需求可能都是有偏差的。
  • 我的產品方法論之需求分析(上)
    需求分析的文章很多,但這篇還是值得你一讀。為什麼呢?讀了你就知道。1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天天在講需求,到底什麼才是需求?在接觸更多優秀的產品學習與分析案例之後,我愈發認為,打造自己的思維模式與分析框架是多麼重要,一方面簡化流程,培養產品感覺,另一方面總結經驗,不斷迭代。我將自己的需求分析方法論分為三個階段:首先,面對單個需求,我們如何分析它是否合理?它是否滿足了用戶在特定場景下的需要?它是否解決了用戶在使用產品中遇到的問題?其次,面對海量需求,我們如何進行優先級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