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複習下上周內容(點擊此處查看):
1. 項目是旨在解決某些問題的一系列計劃行動。項目目標:goals只是為方案提供方案指導,objectives則是方案目標的可衡量指標。
2. 計劃評估(與研究相比)是一項實際工作,包含多個利益相關者。
3. 需求評估旨在通過驗證特定人口或地理區域內存在的社會問題(或需要解決問題),與處理方案或需求的現有服務之間的差距,來評估人員服務需求。不幸的是,沒有結構化的方式來做到這一點。
我們今天介紹過程評估。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一、過程評估是什麼
過程評估涉及檢查項目的服務是如何交付給客戶的,旨在以評估監測社會服務項目。其中包括:
誰是案主
什麼類型的服務和如何交付給案主
利益相關者群體(特別是案主)對服務的滿意度如何
二、過程評估的目的
1. 過程評估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有關方案進一步改進的決策信息。因此,過程評估有時被稱為形成性評估(為持續反饋和改進服務收集相關數據)。
2. 過程評估可以在結果評估之前或同時進行。
3. 實際上,過程評估往往是在成果評估之後進行的,特別是當成果評估表明該方案表現不佳時更是如此。結果評估著眼於結果,但結果並不能說明整個過程,結果評估通常稱為「黑匣子」評估(即程序的確切操作未知),過程評估有助於我們找出該項目結果不佳的原因。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三、進行過程評估時遇到的困難
過程評估很容易理解,但很難執行,部分原因是它不依賴於特定的方法。換句話說,沒有結構化的方式去實施它。
但是,它的重點是獲得對方案改進有用的信息。過程評估通常以邏輯模型logic model開始。
四、什麼是邏輯模型
邏輯模型是方案規劃以及實施、評估的工具,用於確定導致擬議方案成果的過程和組成部分。一個圖形/文本表示項目打算如何工作,並將結果與過程聯繫起來。
最簡單的形式:
五、我們怎麼做出一個邏輯模型
六、成效vs(社會)影響
在上圖中,長期成效與影響類似。然而,有時候結果是在客戶層面,而影響在更宏觀的層面。
項目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受到關注。但是,很難評估社會影響。
七、邏輯模型和過程評估
再次強調,沒有結構化或系統化的方法來進行過程評估。
而且,做一個邏輯模型不是一個過程評估。
然而,邏輯模型可以作為過程評估的指導框架,提供關於資源和活動如何與期望的結果相關的詳細信息,這有助於項目管理,資源分配和戰略規劃。
在邏輯模型的指導下,過程評估往往試圖回答以下三類問題。
八、3個過程評估問題
1)覆蓋面或觸及面(項目的案主簡介)
2)監測項目的實施情況
案主通過什麼途徑進入該計劃?
等候名單有多長?如何管理?
有什麼行政支持來支持項目的交付?
提供給案主的服務量是多少?
該項目的員工簡介是什麼?
為工作人員提供培訓
3)利益相關者(包括案主)滿意度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九、案主滿意度作為過程評估
1. 單憑案主滿意度來衡量質量是不夠的,但它被普遍接受為幾項必要措施之一。消費者反饋是許多監管和認證機構的要求,因此,大多數機構都開展了客戶滿意度研究,即使他們沒有進行結果評估。
2. 案主滿意度研究的問題:
從概念上講,案主滿意度與結果或案主從項目中獲得的益處是不同的。但是,一些機構將高滿意度評為成功,案主可以對無效的程序感到滿意,滿意度不能代表案主需求是否得到滿足。
相反,正面評級似乎與案主的預期是否達到相關。另外,絕大多數案主對所收到的服務表示滿意。(Lebow對50多項調查的回顧發現,滿意案主的平均比例約為78%)。為什麼呢?
文化的問題
案主可能會感激或害怕疏遠項目提供者
選擇/減員:滿意的案主更有可能完成問卷
可能使用具有未知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測試儀器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十、案主滿意度研究的建議
十一、回顧過程評估
以邏輯模型為指導,過程評估涉及檢查項目服務如何交付給案主,重點在於覆蓋範圍、實施(保真度)和客戶滿意度。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一起複習之前的MSW旁聽生
沒有價值信念,專家也只是技術工
什麼導致了循證社會工作叫好不叫座
不能讓所有事平等,但要盡力讓事情公平
循證社會工作的5個步驟分別是什麼
如何制定一個好的社會工作研究問題
社會工作研究有哪些道德準則?
社工本土化實際上需要「情景化」
什麼測量方法能把參與率操作化?
馬克思主義及其影響下的社會工作
香港怎麼訂社工的勝任力模型?
如何健康地管理一個社會服務機構?
哈耶克的新自由主義派經濟學
新管理主義為社會工作帶來了什麼?
帶領一家機構,僕人式領導可以嗎?
女權主義為社會工作帶來了什麼?
一個「肯定的」後現代社會工作已經出現
社會服務機構怎麼在變革中處理內部矛盾?
後結構主義影響下社會工作在批判什麼?
如何科學地評價社工的工作表現?
前沿社會工作實踐:結構家庭治療
前沿社會工作實踐:依戀理論與實踐
前沿社會工作實踐:存在主義
心理健康照顧領域的社工怎麼診斷與評估?
社會工作以熱情為本,還是以證據為本?
分享朋友圈,讓朋友陪你一起學習
More we share. More we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