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需求的優先級排序方法

2021-02-25 清暉項目管理 東北

本期為產品管理「瘋狂學習四步曲」的第三期課程:產品需求的優先級排序方法。本次分享邀請大家共同學習優先級排序的各類方法,以便於結合實際工作來確定適合自己的方法。就好比是先看見樹林、然後進去仔細再尋找符合自己的樹木。

以下是課程回顧的具體內容:

在NPDP及項目管理的知識體系中有很多需求收集的工具和技術(如下圖總結)。

然而關於需求優先級排序的內容卻很少見,在NPDP組合管理這一章可以知道:需求優先級排序在新產品開發中非常重要,是有效管理的核心原則之一。希望通過本次分享可以讓大家對這部分內容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

首先,讓我們通過兩幅圖來理解一下優先級排序的重要性。

以新冠病毒的處理機制為例(左圖),部分地區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持續飆升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在於他們在疫情開始發生時,沒有根據病情把患者進行有效的優先級排序。

從而造成醫院裡早期的輕症患者人滿為患,後來的重症患者進不去醫院並且得不到有效治療,最後導致病情急劇惡化、去世了。

說到這裡,我們必須衷心地感謝我們的政府和專家們,在疫情期間創建了方艙這樣的有效機制,讓輕症患者可以在方艙裡進行治療,讓重症患者可以及時進入醫院得到專業救治,所以我們的病逝率很低。右邊圖片顯示的這款手機產品,大家肯定不會在現實中見到,但它形象地說明了在開發過程中如果真的滿足各種用戶需求,實現所有功能,那這個iPhone就成為一個磚頭,一文不值了。

我們做任何新產品其實都是這樣,必須通過對各種需求進行有效地優先級排序、然後進一步進行選擇、取捨,這樣才能做出來最終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需求優先級排序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應該是遵從戰略。這裡列出了幾種常見的戰略工具,當然在學習NPDP第一章時,還有很多其他的戰略模型。上圖左邊的戰略金字塔,其最上面的願景/使命/價值觀是驅動我們做新產品的核心因素(WHY);往下的組織戰略和創新戰略就是指導新產品開發的方法論(HOW);再往下的新產品戰略和項目戰略是具體指導我們開發新產品的計劃(WHAT)。在做新產品時,應該遵從WHY的方向和HOW的指導。這裡我們以蘋果和小米為例做一個簡單的分析(下圖)。 

戰略模型中的波特競爭戰略和藍海戰略價值曲線,它們的相同之處在於,通過強調產品特性的「一專、多能、零缺陷」原則,來對需求的排序起到指導作用。舉個例子,現在市面上每家的手機型號都很多,每年好幾款新機。其實這也是產品特性「一專多能零缺陷」的體現。每款產品特別突出的特性有那麼一兩個,讓用戶特別需要和依賴它們,比如說其中一款手機強調的是拍照,另外一款強調的是遊戲,再一款手機強調的商務等。這樣就能夠在比iPhone價格低很多的情況下,有效滿足部分用戶的核心需求。

例如,對我太太這樣不怎麼打遊戲的用戶來說,她不在乎CPU或屏幕的極高性能,而在意「自然度」的美顏,這是她捨棄iPhone、選擇華為手機的主要原因。

1)對比法。本質上是利用我們人類在相對比較的天性和能力。Kano模型將需求分為五種,分別是基本型、期望型、興奮型(「哇」)、不關心型、反向型。基本型是說必須要具備的的功能,缺失時會引起極度不滿,因為客戶或用戶已經假設包含在內,這一點也涉及到質量,所以有時候對一些不滿足基本型需求的產品,不管其它方面做得如何,會被用戶完全否定。Kano模型的實踐可以通過表格數據來進行判斷,比如右邊的小表格裡列出了a/b/c這3個需求分別對應的統計值(小組共同擬定或調查問捲來獲得估值)。大家來辨識一下它們分別屬於哪類需求呢?而在敏捷開發中經常使用MoSCoW模型來進行需求排序,上面右圖的漢堡包可以形象地說明這四種需求類型。Maslow馬斯洛需要層次模型也是需求排序的一個依據。一般而言傾向先滿足下層級需求,再滿足上層級的需求。和馬斯洛經常一起考慮的是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對應馬斯洛模型的上三層,但它強調的是三種不同傾向,而非層級。Pair-wise對比矩陣是通過利用我們做比較時的天然能力,將多種需求兩兩進行比較,然後統計每個需求的「票數」,得出整體的需求優先級。這種方法在其它場合也經常使用,比如要要對多個候選人、多個供應商進行排序等,在需求數量較少的情況下,使用該方法就可以較快地得出優先級順序。 2)單參數法/核心指標法。通過核心指標進行排序的方法。多票制和購買特性本質上是一種基於主觀感受的商業價值排序法。而時間盒(Time Box)則是通過設置嚴格的時間限制,並且對團隊在這段時間內可完成的工作進行排序,就好比必須在一個小時裡做出晚餐,那滿漢全席的想法可能非常低優先級了。 3)雙參數法/三參數法。當兩個指標幾乎同等重要時,我們常用方格或矩陣的形式進行排序。如果需要排序的項數較少,那四方格或九宮格的優先矩陣即可滿足;項目越多,矩陣越大。在下圖表示的方格/矩陣裡,紅色的優先級別最高(值最大),綠色最低(值最小)。氣泡圖是在兩個維度之上,通過增加氣泡來表示第三個指標。例如圖示中氣泡越大,表示成本越大。故事地圖通常也是兩個維度來反應用戶故事的優先級,它是敏捷管理的基本工具。 4)多參數法。多參數法在排序中非常常見,但需要產品經理與相關方共同確定指標和權重。例如WSJF常用在敏捷管理中來對待辦項(Backlog)進行排序,由產品責任人和團隊共同對商業價值、時間臨界值、風險減少值/機會增加值、以及工作量進行評分(通常採用修改的斐波那契數列)。顯然,數值越大,其優先級越高。回到我們一開始的想法,本次講座試圖讓大家對需求的優先級排序有一個相對整體的認識。由於行業的不同,硬體產品和軟體產品及網際網路產品性質的不同,某些模型或方法往往在特定的行業更流行和實惠。不管怎樣,我們必須理解這樣三點:

本期的課程回顧與分享就到這裡啦,我們下期再會

主講嘉賓:袁輝

嘉賓簡介管理諮詢培訓專家,獲得PMP、PBA、ACP、NPDP、IT-PMM等資質認證;畢業於西安交大(1998)和加拿大UBC大學(2008);曾任Bell電訊、Fujitsu等五百強企業的管理崗位,有近20年的國內外工作管理經驗和10多年諮詢培訓經驗。擅長領域創新戰略、商業分析、項目管理;團隊領導力、跨部門溝通。

相關焦點

  • 三種簡化產品優先級排序的簡單方法
    根據產品團隊的工作方式和需求,這裡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解決優先級問題。一起來看看~技術的偉大之處在於一切皆有可能。但是,當一切皆有可能時,產品經理要決定該怎麼做很難,更重要的是,要決定什麼不能做更難,而大部分公司的產品經理都在選擇中掙扎。
  • 產品經理方法論:通過卡諾模型進行需求分類和優先級排序
    對於產品經理來說,需求分類與優先級排序是日常工作中佔比非常大的一部分內容。不過面對用戶、客戶、老闆等人對需求的不同意見不同表態,產品經理又該如何做出科學的判斷呢?本文將為你帶來相關的思考。本文將向大家介紹一種科學的需求歸類和優先級排序方法——卡諾模型!並通過一步步的實操向大家展示怎樣卡諾模型怎樣應用到具體的工作中。一、卡諾模型是什麼簡單通俗的講,卡諾模型是一種以調查問卷為手段,通過收集用戶對產品功能特點的雙向反饋、獲取用戶對產品功能的真實感受的的需求分類和優先級排序方法。
  • 產品經理:需求排序大法
    作為產品經理,每天都會面對一大堆需求,時間和人力有限,只能給每個需求排序,決定先後順序。本文從三個方面,用兩種方法決定需求的先後順序,希望對你有幫助。每個產品都有一堆永遠做不完的堆積如山的需求,每個團隊都感覺人不夠用。怎麼辦?產品經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決定優先級先後順序。決定需求的先後順序有兩種方法:定性評估法和定量計算法。
  • 定義產品需求優先級的方法
    在產品開發前期,即調研階段,我們的客戶對產品會提出各種不同的需求,同一款產品具有不同的功能,通常情況下,要滿足80%大眾功能需求,如果把所有的功能都加上,產品會變得極其複雜。在日常生活中,處理任務的優先級有四種情況: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這四種情況是我們處理需求優先級的原則,那麼作為未上市的產品是否也同樣適合呢?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 需求價值與優先級
    編輯導讀:產品經理通過各種渠道接到產品需求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對需求進行分析和處理,對需求的優先級進行評估。具體怎麼做?需要遵循哪些標準?或者在需要澄清需求價值時,我們要回答哪些問題後,才算講清楚了需求價值,又如何做需求的優先級排序。首先,我們需要對原始需求進行分析,明確該需求解決了誰的什麼問題。即目標用戶是誰,提出需求的動機是什麼,該需求能解決目標用戶的什麼問題。當我知道了需求的目標用戶和問題之後,問自己幾個問題:與我的產品相關嗎?
  • 優先級隊列與堆排序
    ,比如首先處理優先級最高的對象,然後處理次高的對象。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在手機上玩遊戲的時候,如果有來電,那麼系統應該優先處理打進來的電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數據結構應該提供兩個最基本的操作,一個是返回最高優先級對象,一個是添加新的對象。這種數據結構就是優先級隊列(Priority Queue) 。
  • 產品優先級應該怎麼定?
    我理解產品經理要為以下幾點負責1.挖掘需求;2.排列優先級;3.產出產品化方案;4.推動需求上線,解決業務問題這4點,我認為排列優先級是最玄學的。一千個人排列優先級,就有一千種排列方式。那為什麼是玄學呢?
  • 需求分析-需求的分類、排序及拆解方法
    需求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每個人對於需求的理解有異,關於需求的理論有很多,包括需求的分類、排序及拆解等,掌握此些技能能夠培養你的洞察力、提升你的思維深度,幫助你看到事物的本質。在這五類需求中,越是底層的需求越屬於剛性需求,越需要被優先滿足,當解決了底層需求之後,人往往會產生更高級別的需求,需求產生動力進而督促個人行動。
  • 產品管理流程及規範1:產品需求來源、收集、管理、優先級確定及...
    優先級——記錄需求的優先級,a、一般用高中低;b、數字表達;c、需求的優先級是動態的,會隨著戰略、業務目標的變化而調整。提出時間——記錄需求被提出的時間提出人——提出這個需求的人及聯繫方式,有助於在需求詳細設計時追蹤到原始需求。
  • 善用KANO模型,做需求分類與評估優先級
    產品設計過程中,各方都會提出對應的需求,那麼產品經理又該如何抉擇,對需求優先級進行排序呢?筆者認為使用KANO模型會是不錯的辦法。在項目中,設計需求從四面八方而來,你也許經歷過下面的某個場景:1. 競品調研PM:競品出了XX新功能,我們也不能落後,緊鑼密鼓跟上。2.
  • 產品需求挖掘與排序的2大利器:文本挖掘與KANO模型
    產品無論處於哪個階段,解決用戶需求價值點的方法主要遵循2個路徑:自下而上從用戶中來的需求驅動產品迭代發展;自上而下到用戶中去的產品功能優化驅動產品迭代發展。
  • KANO模型: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級排序必備思維模型
    定義KANO 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為基礎,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係。不論是傳統行業,還是網際網路行業,在用戶需求分析排序都有比較好的作用。
  • 如何確定產品待辦事項(Product Backlog)的優先級?
    導語:產品待辦事項(Product Backlog)是必不可少的產品管理工具:它捕獲詳細的產品決策並指導開發團隊的工作,後者要求對其進行優先級排序。但是,當所有事情似乎都同樣重要時,如何確定產品待辦事項的優先級呢? 本文作者建議採取四個步驟來獲得有效的優先產品積壓,並分別進行了梳理說明,與大家分享。
  • 《Inside》遊戲的優先級意思是什麼 控制排序機制說明
    導 讀 Inside遊戲的優先級意思是什麼 控制排序機制說明,遊戲裡玩家在闖關的時候應該會遇到一些不明生物,而不明生物卻對小男孩非常熟悉。
  • 實戰中,需求優先級怎麼定
    因為我這邊對接的需求方是好幾個相對獨立的方向,這就導致在每一個需求方眼裡,自己的需求都是P0優先級,而最後匯總到我這邊時,就會出現所有需求優先級都是高優,需求排期中的優先級因素基本相當於無效。這種情況很危險。原因在於,需求主次拎不清,不單單在於無法滿足需求方希望數據同學提供一些數據洞察的需求;同時,數據同學數據驅動的工作部分會被擠佔地越來越少,數據同學存在的價值在「降低」。
  • 產品思維:產品從需求到上線過程中的思維方式與原則方法
    實際上,產品思維可以通過不斷地訓練、大量經驗積累培養出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通過一些成熟的思維模型,可以對我們早期的思維模型建立提供指導,也許最後我們都有自己的產品思維解讀方式,都培養了自己的思維模型,但是早期仍然需要有個大體的框架去給出產品生命周期中各種相關工作的管理思維切入點。以下是我總結的產品思維在產品從需求分析到產品上線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和原則方法。
  • 2個流程+1個思路,讓產品需求策劃更清晰
    在以上六個階段中,從需求立項到最後測試發布期間,基本都有優先級規劃的思路。1. 需求立項對市場調研的需求進行分析和優先級規劃,結合戰略規劃和自身產品定位,方便後續可篩選出高客戶價值、高競爭力的需求進行策劃。
  • 我的產品方法論之需求分析(下)
    2今天的主要話題是需求管理、需求池與版本迭代。前文說到,作為產品經理,需求分析的核心方法分別為:在遇見單個需求時,首先要分析用戶、場景、問題以及現有解決方案,利用思維導圖將思考過程完整記錄並梳理,從中篩選並提煉出最有價值的信息與開發方向。
  • 我的產品方法論之需求分析(上)
    因而,我開始有意識地打磨自己的產品方法論,理解需求這個概念至關重要。首先,捫心自問,我們為什麼要用各種產品?在我看來,產品無非能夠幫助我們實現以下兩個方面的目的:其一,產品能夠解決我們在工作、生活、學習等具體場景中遇到的問題。
  • B端產品需求管理:以教研系統為例
    我們把需求管理劃分為如下幾個步驟:需求調研、需求整理、需求分析、需求評審、優先級劃分。一、需求調研在進行需求調研之前,首先最重要就是需要確定調研對象,後臺產品的使用者均為企業內部人員,所以我們可以根據企業的組織架構,對整體的業務有一個清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