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下產品經理的職責是什麼?
我理解產品經理要為以下幾點負責
1.挖掘需求;
2.排列優先級;
3.產出產品化方案;
4.推動需求上線,解決業務問題
這4點,我認為排列優先級是最玄學的。一千個人排列優先級,就有一千種排列方式。那為什麼是玄學呢?或者說為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先級排列方式,因為這是一個程度判斷,且影響因素太多,例如項目階段、實現成本、提出人、收益情況、緊急情況、重要與否,每個人對於這些維度的感受程度是不一樣的。
拿我之前做的一款內容產品來講,當時我負責一塊科普模塊內容,當時我判斷的優先級是持續產出優質的內容,所以會把焦點放在秩序持續的放在輸出的內容品質,與輸出內容的人身上。雖然項目剛開始啟動的時候,這麼做沒有問題,但是當我們有了部分內容的累積,重要是擴大影響力,通過相同類型的內容平臺,投放我們的內容,曝光在更多的用戶面前,獲取更多的影響力,從而獲取更多的資源,幫助優質內容的輸出,形成良性循環。
因為錯誤的判斷,錯過時間窗口,產品影響力沒有做起來。
所以為什麼要有優先級?
優先級其實是聚焦目標,有了目標再去拆解實現方法,沒有目標,就不知道終點是哪裡,不具體也不可衡量。
排優先級,我們在排什麼?
我之前的理解是產品需求的優先級,例如我現在手上有幾個需求,根據現在的業務訴求,階段目標,來排下序。
最近通過實際做業務和閱讀一些大佬的文章,有了一些新的認知。
1.對產品目標進行排序,而不是需求排序。
我現在在做TOb產品,所以簡要以TOb產品的工作方式,進行舉例。需求的主要來源方為三個渠道,業務方提出的需求,產品自己提出的需求,來自老闆提出的需求。
需求疊加在一起,我們到底應該優先實現哪個?
為自己的業務目標、產品目標建立一個清單,例如:線索量、交易轉化率、完成最小交易閉環、解決列印能力,根據業務目標倒推我要實現的產品需求。
這個有點像制定OKR,有了O才有KR,即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標與關鍵成果法。
所以我們有了第一個判斷維度,也就是底層判斷。當前的業務目標是什麼?
2.評估每一個需求的潛在收益
這個模塊應該是大多數運營同學的夢魘,因為運營提需求給產品,產品必然會靈魂一問:這個需求的收益是什麼?當然收益是判斷產品從立項到上線後,投入使用的全流程,項目初期只是表達收益、然後論證收益、最後產品上線需要追蹤收益。
這個模塊,核心關注的是量化收益,例如可以提高xx轉化、節省xx小時、打通xx業務流程、降低xx出錯率。這些數據量化,我們按照邏輯閉環表達即可,並不是非常精確,不允許出現偏差。
那第二個判斷維度:需求收益是什麼?
因為需求收益大概率是產品要不要現在做的主要決策,所以這裡列舉一些方法,幫助大家量化收益。
a.是否阻礙業務發展
▪️此類需求主要存在於業務初期,搭建產品能力階段。簡單說就是是否這個功能不滿足,業務就推進不下去。此類需求等同於線上BUG,應該為最優級項目,具體描述清楚業務問題,及緊迫程度即可。
b.影響面
▪️功能預計影響用戶量,越多的用戶使用,意味著功能越重要,也應該更早的優化或被解決。
▪️當然有一個重要點不能被忽略,就是頻次。化學界有一個順口溜:不談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產品功能也是,不談頻次談影響面,也是耍流氓,一個功能一天用十次和十天用一次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計算公式:影響用戶量 x 用戶日使用頻次
c.效率/體驗提升百分之**
▪️此類需求重點解決業務相關方的提升效率訴求,在業務模式跑通後,業務開始進入增長期,業務對於「降本提效」的訴求會越來越迫切。
▪️通常採用對比的方式,原業務流程需耗費時間xx小時,新的功能投入使用可減少xx小時,相對提效百分之x。
▪️我們常忽略的點,聚焦功能本身的提效,忽略的新的功能/事物,需求業務相關方新增的其他成本,例如學習成本、培訓推廣成本、額外付出的金錢成本。
舉例說明,為了讓商家/騎手/用戶便捷的分辨外賣信息,推出小票印表機,商家可將小票印表機貼在外賣包裝袋上。
但是帶來了幾個成本,商家如何在電腦上操作小票列印功能?(學習成本);印表機的購買(額外付出的金錢成本);業務方在全國推廣使用(培訓推廣成本)的等等
3.產出實現需求的產品方案
具體的需求摸清楚了,下一步要產出可以實現需求的產品方案,實現目需求可能對應多套的產品方案,一個主需求裡面可能存在多個支線任務,這時候也要考驗產品經理的優先級排序能力。我比較推薦的是加強與業務方和研發同學的溝通頻次,產出初版的產品需求後,優先與業務方溝通一輪,確定產品方案是否滿足預期。同時與研發同學溝通實現成本,根據研發成本,有的放矢的迭代產品方案,然後進入需求評審,技術評審,測試用例評審,產品驗收、線上回測等環節。
因為有時候,確實沒有成型的產品方案能夠滿足需求,這個時候,就要判斷,是否前期使用人工跑通,或者其他技巧性動作滿足需求。
所以,第三個判斷維度:確定可實現產品方案
4.預估每個項目的成本
這個模塊是經常被我忽略的,最近半年才慢慢有意識到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模塊。我的領導經常說:產品是業務的錢包,在一個周期內是限額的,要精打細算的花。
首先為什麼會被忽略?主要原因在於不同階段資源調動的能力。
之前在產業公司,找到一個快速增長的賽道與匹配的業務模式,所以產品做出來,均會有較大的收益,所以唯一的目標就是,產品上線快些、再快些。
現在在美團,由之前負責外賣的一個成型業務的產品,業務模式已經跑通,需要的是提效,且在大的業務部門下,也不會太有資源的控制。
現在在孵化業務中,負責一塊業務的產品,孵化業務,需要考慮的是投入最小的成本,驗證業務可行性。所以就需要主要成本的投入情況。
這裡的成本主要表達的是產研成本(產品+研發),部分項目涉及運營&維護成本,這些統稱人力成本,部分還有硬體成本、資金成本等。所以成本也囊括這些。
那第四個判斷維度也出來了,項目成本是多少?
5.給每一個產品目標排列優先級
優先找到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需求,快速、高質量的實現產品上線。然後切換到下一個項目。
也可利用成本&收益四象限來幫助判斷,高收益且低成本、高收益且高投入、低收益且低成本、低收益且高成本。
高收益且低成本:這個需求有多少,就做多少,越快實現越好。高收益且高投入:需要考慮業務階段級和團隊人員配置,主管和HR需要重點判斷,重點解決低收益且高成本:我們要做的就是識別此類需求,然後盡力的避免。到這裡,我整理了我目前的處理優先級的理解,分享給大家。可能有的地方大家還有疑惑,這也可能是我沒想明白的地方,歡迎大家一起聊聊。
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個人微信:zw88667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