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中,「本心」為何能生「萬物」?從三個方面來解讀

2020-12-14 問過藍天

研究過佛經的人都知道,佛教認為,世間的一切存在(萬物)都是由「本心」產生出來的,包括人和事,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本心」,「萬物」也將不存在。用《金剛經》的話說,就是「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佛像

換句話說,世間的一切存在不但是由「本心」產生,而且是虛妄不實的,如果誰能悟得了一切存在都是虛幻的話,那就會見其如來本心,也就覺悟了。也就是說,佛教所謂的修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證到「諸相非相」。

關於「諸相非相」,要理解起來並不困難,真正難的是這個「本心」為何能生「萬物」(諸相)?也就是說「本心」原本就是清淨圓覺,不垢不淨,不生不滅,它為什麼能產生出「萬物」呢?

佛像

這個問題,確實沒有人回答過,我現嘗試從三個方面來解讀,即本心、萬物、輪迴。

先說「本心」,要解讀「本心」為何能生萬物?必須要知道什麼是「本心」?所謂的「本心」其實並不是一個東西,更不是某個不知名的存在,而是超越物質與存在,或者說它並不局限於物質與存在,因此,人們不可能找到它,無論你的設備有多先進,都不可能找到或者證明它的存在。

關於「本心」,我們只能證悟,按照佛陀教的方法來證悟,別無他法。

佛像

另外,佛教所說的「產生」,並非我們世人所認為的產生,換句話說,佛教所說的「產生」是有一定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輪迴」,也就是說「輪迴」之外並沒有「萬物」的存在。也就是說清淨圓覺的「本心」雖然不在「輪迴」之中,但「本心」所產生的「萬物」卻在「輪迴」之內。

因此,我們可以說,因為有「輪迴」,「本心」才能產生「萬物」,脫離了「輪迴」,也就無所謂產生了。

佛像

第二個方面,就是「萬物」,「萬物」就是諸相,那麼,「本心」為什麼能產生「萬物」呢?在佛教之中,「萬物」的本質是因緣和合而成,也就是說有了「因緣」才有「萬物」,而「因」則從「業」那裡來,再往下追究,「業」是因為眾生「無明」而導致的,正是因為眾生「無明」,才會誤以為「萬物」的存在,換句話說,眾生明心見性,證悟成佛,就可證悟「萬物」並不存真實存在了。

因此,說「本心」能產生「萬物」,並不是「本心」真的能產生「萬物」,而是眾生由於「無明」的原因,誤認為「萬物」的存在。

佛像

第三個方面,「輪迴」,方有「萬物」的存在,也就是沒有「輪迴」,由「本心」產生的「萬物」就是不存在,因此,「本心」之所以能產生「萬物」,其實都是因為「輪迴」,也就是說,「本心」原本並不產生「萬物」,也不能產生「萬物」,真正產生「萬物」的是「輪迴」、是「無明」,換句話說,因為眾生「無明」才會以為「本心」能夠產生「萬物」,因為「萬物」的本身就是虛幻不實,並不存在。

佛像

這就是我對於「本心為何能生萬物「的解讀!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壇經》《金剛經》

相關焦點

  • 佛教之中,對於「生死」,如何解讀?真知道的人並不多
    佛像那麼,佛教之中,對於「生死」,如何解讀?真知道的人並不多。其實在各大宗教之中所探討的「生死」,在佛教看來,並不是「生死」,而是「生滅」,換句話說,佛教之中對於「生滅」的探討遠遠超過了其它宗教對於「生死」的探討。
  • 為何說佛教的「四法印」,道盡了人生的真相,如何理解?
    學佛之人都知道,佛教是入世的宗教,也是解讀人生真相的宗教,或許正因為如此,佛教才廣受歡迎的原因吧!那麼,為何說佛教的「四法印」,可以道盡了人生的真相呢?何謂「四法印」?在佛教之中,「四法印」就是一切皆苦,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如何理解呢?一切皆苦:說的是人生,佛教認為人生就是苦海。為什麼呢?
  • 萬物從何而來?佛教用這4個字來解釋,確實很到位
    天地萬物從哪裡來,最終又歸回哪裡?這個問題始終是人類最大的謎團之一。雖然歷史上已有過太多的解釋,如國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道家的「無名天地之始,有萬物之母」,《易辭》中也曾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等類似的解釋。但終歸沒有明確的說出萬物到底來自哪裡。
  • 佛教之中,所尋求的「解脫」,其實可分為4個層次
    其實,所謂的解脫,可分為4個層次:佛像—、解脫煩惱,在佛教中,所謂的煩惱就是菩提,就是世俗之中的前塵往事、衣食住行、生老病痛等,就像《紅樓夢》中的好了歌唱的那樣:什麼都忘不了。僧人三、解脫生死,生死是人生最大的問題,五祖弘忍也說」生死事大」。其實我們所說的生死是指身體的生死,而不是本我(本心)的生死。
  • 佛教之中,為何說證悟「正等正覺」,就是成佛呢?
    在《金剛經》中,「正等正覺」也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為「正等正覺」。關於這個說法,《大智度論》如此解釋:何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言正遍知一切法。為什麼叫佛陀也稱為正等正覺呢?也就是說,佛教之中,為何說證悟「正等正覺」,就是成佛呢?
  • 修行|找見「本心」
    道家說萬物的本源是「道」,佛家說眾生的本源是「本心」。名字只是一個代號,先聖想要表達的應該是相同的意思。如果能夠找見「本心」,也就能找見萬物的本源,感悟萬物的本質。看《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講述自己的修行過程,五祖弘忍夜裡為惠能講解《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惠能言下大悟,並向師父說出了自己對「本心」的感悟。惠能向師父說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萬物本原與人生價值:論張載儒佛之辨的核心問題
    然而,與韓愈等人同時期的宗密卻從佛教的理論出發對儒家學者所主張的元氣論提出了嚴厲的批判,他指出: 今習儒道者,只知近則乃祖乃父,傳體相續,受得此身,遠則混沌一氣,剖為陰陽之二,二生天地人三,三生萬物,萬物與人皆氣為本。 在宗密看來,元氣論對萬物從何而來這一問題的回答並沒有找到天地萬物的真正本原,從而並不具有真理性。
  • 在佛教中,什麼是無?什麼是念?六祖的這段話解釋得很詳細
    在道家中,「無」是世界的起源或本來,也就是說,世界萬物都是從「無」而來,最終又歸於「無」。但在佛家中,「無」並不是萬物的起源,因為在佛教的世界中,萬事萬物並非實有,而是幻象,由本心而產生的幻象。佛像因此,「無」在佛教之中強調的是「無相」。除了「無」這個概念以外,佛家還另外引入了「念」這個概念,來進一步的說明「無」在佛教當中豐富的內涵。
  • 修行之中,為何說有這四種「禪病」的人,難以覺悟?如何理解
    學佛的人都知道,有些人修行多年,一無所獲,有些人修行的時間雖短,但卻能一步一個臺階,不斷的精進,這是什麼原因呢?修行者像我們知道,在佛教之中,常把邪知邪見統稱為」病「,正是因為眾生有「病」,才有所執,才有生死,不得解脫,因此,在《圓覺經》中,把眾生有所執的這一行為稱為「禪病」,這就是「禪病」
  • 十大經典佛教偈語解讀(上) 禪來禪去
    理解:(可以這樣解釋,原可再分,夸克還可以分……或者世界萬事萬物都在不斷變化,生因緣而生亦因緣而滅。緣不是別的,是事物出現。存在所依靠的條件,沒有任何一種事物是沒有原因而生的。而當這種原因或者說條件失去時,一切又為空了。)不可說。理解:(當道悟到一定程度,用語言表達出來,是十分困難的。一落言詮便為桎梏。)
  • 陰陽與萬物的解讀
    陰陽與萬物中國古代思想家在研究世界的本體時認為,世界最初的形態是由「無極而太極」。太極是天之原,太極「無物也」,或說為「氣」或說為「道」。《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太極的運動就產生陰陽,陰陽就成為萬物滋生的母體。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咱們就按這種打算的方式來讓他做道德經的解讀。嗯,昨天晚上和其大,前天晚上我們聊了第25章。分了兩個晚上把第25章聊了一下,今天晚上呢我們想來聊一下第42章。第42張是比較難講的一張啊,比較難講的一張嗯。古往今來對。第42張。把這張大家的評論是和。註解都是不一樣的,分氣比較大,好。啊道生11生22生33生萬物。萬物輔音二爆羊充氣以為何?人之所物為古寡不顧而王宮一味稱。姑姑或孫正義或一著去。
  • 佛祖是如何指明本心的
    首先佛祖通過對能夠在這個世界中所能找到的7個地方,覓心了可得記,一心不在內,二心不在外,三心不在諸根中,四不在非開和明暗處,五心不在,隨所何處而有,六心不在中間,七心也不是一切無著。七處徵心與八還辯解是對新為何物在邏輯上的推理,也是用來標指月亮的手指,而理悟到本心自性這是一個非邏輯的問題,如同看到月亮,通過邏輯的思考得出一個非邏輯的答案,當然不是如字面上那麼簡單,但也不要高推聖境,只要領悟的方向是正確的,那麼大家都會直接悟入本心。
  • 本性禪師:佛教能治什麼病?
    福州開元寺方丈、泰寧慶雲寺住持本性禪師在論壇中,就治病救人,施醫送藥這一佛教落實慈悲的重要方法,做出了自己的解讀。那佛教到底能醫治什麼病?請看本性禪師的演講:也因此,延生了殊勝的藥師法門,佛教醫藥。《文成公主》舞臺劇中有句話,很讓我感動,她說:「我想要生者遠離饑荒,我想要貧者遠離憂傷,我想要老者遠離衰老,我想要逝者從容安詳。」釋迦牟尼在世時,便親自侍候病者,為他熬藥送湯。佛教歷來把治病救人作為重要福田之一,是積功和累德的重要法門。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也因此,「盲者能視,聾者能聽,啞者能說,癱者能行。」
  • 佛教:真如本性是什麼,為何說它不生不滅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咱們繼續來聊心經,這一篇我們介紹的是三句非常重要的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介紹完背景之後,咱們就來聊聊這三對反義詞,增減,垢淨,生滅,看看形容的到底是什麼,為何又同時具備兩種相反的特性。看完之後大家就明白了,這其實說的正是真如本性,用的就是不二法門。
  • 《圓覺經》解讀:關於「圓覺本心」,佛談的這三個內容,確實圓妙
    學佛的人都知道,覺悟的本質就是證悟「本心」,證實萬事萬物皆是「本心」所生之幻象,也就是說,只有「本心」是清淨圓覺的實相。因此,所謂的修行,其實就認識「本心」、證實「本心」的過程。但這個「本心」的真實模樣是什麼?
  • 慧律法師《佛教的精神與特色》:第六:佛教不承認有創造萬物的神
    佛教根本否定「神創造萬物」的假設,根本就不承認宇宙有第一個「開始」。所謂一件事的「開始」,只是前一件事的「結束」而已。在一連串的因果關係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構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條件。所以說,「開始」這個概念,只是對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義;對整個錯綜複雜、緣生緣滅、因果相續的宇宙而言,就沒有意義了。時間是流動不息的,誰能從中找出停止不動、所謂「現在」的一點來,然後說這一點就是「開始」呢?其實佛教對於討論這一類對人生沒有利益的問題(哲學上的形上學),並不感興趣。
  • 佛教哲學三論——單純
    這也可以與佛教自己所標舉的「三法印」聯繫起來:諸行無常可以引申講緣起性空的宇宙生成論;諸法無我可以引申講般若無知的知識論;涅槃寂靜也可以引申講自我解脫的人生論。從總的情況來看,印度佛教的哲學理念涉及境、行、果這三個方面。
  • 佛學智慧分享:心即是佛,佛在本心,不必外求!
    若要成佛,不須外求,只要去除妄念,就可撥雲見日,自識本心,直見本性。佛陀認為,一個人犯了錯,但如果能認識到錯誤,放下屠刀,發現自己的本性,就能立地成佛。迷途知返,心靈還能獲得拯救。2,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我們的心在動。
  • 直見本心,回歸一切的源頭
    念或者相,並非是本心。如果能夠回歸念或者相的源頭,這樣是可以來找見本心的。一切的源頭,也並非是「無」。星球是虛空中的存在,可以將本心比喻成虛空,但本心又並非像是虛空這樣。虛空,也是一種相。當在談論虛空的時候,虛空也是一種念。將虛空看作是無,將萬物看作是有,無和有也是陰陽的兩面,無和有也都是從本心中所生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