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佛教的精神與特色》:第六:佛教不承認有創造萬物的神

2020-12-14 如是悟心

第六:佛教不承認有創造萬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說法,宇宙萬物是由萬能的神所創造的。

其實,稍微有點思想的人,馬上就可以會意「神」也是人類思想的產物——人類憑著自己的觀念和形象造神。而人類創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釋「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稱它叫「第一因」。但「神」本身從何而來?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說:「神是萬能的,神是自然存在的。」

親愛的同學呀!如果神能夠「自己存在」,換句話說,神不用被別人創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麼「神創造宇宙人生」的觀念又有什麼意義呢?(因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

這裡我們列下一個數學式子,來說明這個問題。雖然不十分恰當,但多少可以幫助同學們了解。

假設宇宙人生的起源為X。

求X=?

外教徒的解答是這樣的,他們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設,直接就寫下了答案:

X=神(上帝、老母、安拉、天帝、玉皇大帝、婆羅門……)

然而,神是從哪兒來的呢?請看下列的式子:

X=神=Y(Y=自己存在的=無中生有=無因之果=不合邏輯)

稍有數學觀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個未知數,換句話說,這個問題照樣沒有得到解答。

一位一貫道的朋友告訴我:「天地萬物都是老母生的。」

「何以見得?」我問。

「就像你,沒有母親,怎會有你的存在?」他說得咄咄逼人。

「照你的說法,那老母一定是『老阿媽』生的囉?」我又問。

「誰是老阿媽?」他一臉迷惑。

「就是老母的媽媽嘛!」我宣布了答案。

他卻面帶微慍,愣在一旁。

佛教根本否定「神創造萬物」的假設,根本就不承認宇宙有第一個「開始」。所謂一件事的「開始」,只是前一件事的「結束」而已。在一連串的因果關係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構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條件。

張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麼是佛法》一書中,對這個問題曾經做過如下的解說:

「『開始』這個觀念,是因人類『有限』的心理(所產生的),不能涵括萬千的因果關係。」

比如說,我們去看第三場的《亂世佳人》電影,從七點「開始」演,到十點「結束」。但是我們再仔細想一想,第三場電影的「開始」,其實就是第二場的「結束」,而第三場的「結束」,不就是第四場的「開始」嗎?

所以說,「開始」這個概念,只是對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義;對整個錯綜複雜、緣生緣滅、因果相續的宇宙而言,就沒有意義了。時間是流動不息的,誰能從中找出停止不動、所謂「現在」的一點來,然後說這一點就是「開始」呢?

其實佛教對於討論這一類對人生沒有利益的問題(哲學上的形上學),並不感興趣。因為宇宙是無始的,也是無終的,人們殫精竭慮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將是枉然的,徒勞無功的。當你千辛萬苦尋求到「第一因」時,你勢必發覺在它之前還有一個「因」。而這些「因」只是萬千因緣(條件)的暫時聚合;而每一個因緣,又可以引申、發展出綿延無盡的更多因緣來。如此循環不息,周而復始,你將永遠尋求不出一個固定不變的「第一因」。

人生短暫,生命無常,如果你還是要鑽牛角尖,那麼當你還沒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時,你可能早已不在人世了。

在佛經裡,有一段極精彩的比喻:

有一個人被毒箭所傷,他的親友帶他去看外科醫生。假如當時那人說:「我不願把這箭拔出來,我要知道是誰射我的——他是剎帝利種?婆羅門種?吠舍種?還是首陀羅種?他的姓名與氏族是什麼?他是高是矮還是中等身材?他的膚色是黑是棕還是金黃色?他來自哪一城市鄉鎮?我不願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麼弓所射的——弓弦是什麼樣的?哪一型的箭?箭羽是哪種毛制的?箭頭又是什麼材料所制?……」如此,這人必當死亡,而不得聞知這些答案。

所以,佛教不浪費篇幅和時間,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的問題。因為追求也是無用的;同時也是對人生無益的——這些跟人們脫離生、老、病、死的痛苦無關,不能使人從而得到寧靜、解脫的快樂。

話題稍微扯遠了。現在我們再談:佛教反對宇宙萬物是由神所創造的,而認為萬物都是「因緣聚合」而成的。

比如,我們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積;湖泊是凹地匯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則是木匠用木頭做成的。

如果把土石移開,則不復成「山」;把湖泊的水抽乾,則成凹地,哪來「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請問「桌椅」在哪裡?

這些有形體可見的東西,我們都可以簡稱它們叫「色」。因為它們只是「因緣暫時的聚合」而已,並不是真實不變的。所以,我們說它們是「空」的——沒有永存不變的實體。

這就是佛經上「色即是空」的簡單道理。

然而,佛教說「色即是空」,這「空」字並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無所有」的「空」,而是一種含著「妙有」的「真空」。

這句話怎麼個說法呢?我且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加熱後就變成水蒸氣了,再也看不見水的影子。但這並不是說:水真的就消失——當水蒸氣遇冷的時候,又會還原成「水」了。

此外,懂得化學的人,都知道水是氫和氧的化合物。換句話說,「水」只不過是氫和氧暫時化合的「現象」(液體狀態)而已。水經過電解以後,又會變成氫氣和氧氣了。依此類推,宇宙的萬事萬物,沒有一件不是因緣暫時聚合生成的;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因緣合則生,因緣散則滅,哪裡有創造萬物的「神」?哪有被創造的「萬物」呀?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麼?佛的定義呢?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如果我們拿佛教和世界上現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較,很明顯的可以發現佛教和它們之間,有著諸多的不同,為了解釋的方便,我把它歸納為十點來說明,也就是說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個特色。同時在他們的教義下,人類無論如何地努力奮鬥,永遠不能與神並駕齊驅,同處於平等的境地(永遠是主僕關係)。因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過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第六 佛教不承認有創造萬物的神依照某些宗教的說法,宇宙萬物是由萬能的主所創造的,他們的證據是舊約中的『創世紀』。
  • 範縝的唯物主義「神滅論」與佛教唯心主義「神不滅論」的鬥爭
    引言佛教教義是一種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它主張「一切唯心」、「萬法唯識」,即認為一切存在都是虛假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人心或「內識」這一精神本體所創造。山河大地,一切物體,都沒有實在性。甚至連自己本身,也都是不存在的幻境,只有微妙的「真如」佛性才是真的境界。
  • 基督教與佛教的區別,值得一看
    基督教:相信宇宙間有一位上帝——耶和華,只他一位至大至高的絕對主宰,其它皆是假神。世人只可敬拜上帝,絕不可拜其它,因為耶和華是忌邪的神。佛教:主張眾生平等,緣起論是佛法根本,相信世間萬事萬物由姻緣和合而生、相互依存,故佛教不相信有某個唯一真神在主宰世界;但相信宇宙中有無數鬼神和佛、菩薩存在。
  • 萬物從何而來?佛教用這4個字來解釋,確實很到位
    佛像但佛教不一樣,佛教只用了這4個字「因緣而生」,就把「萬物從何而來」這個問題解釋很到位了。那麼,什麼是「因緣而生」呢?佛教的經典《中論》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因此,佛教認為,當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世界萬物也就消失不存在了,這在情況佛教之中就稱之為「空」。那麼,什麼是因緣呢?「因」在佛教因緣之中是主要條件,而緣是由「因」而來,屬於輔助的條件,當這兩個條件都不存在的時候,萬物也就不再存在了。因此,萬物的存在取決於因和緣的互為作用。
  • 佛教漢化的二十四諸天
    據載,梵天出自「金胎」,把卵殼分為兩半,創造了天和地,創造了十個「生主」,再由他們協助,完成創造工作。同時,他也創造魔鬼與災難。據說他原有五個頭,後被溼婆毀去一個,剩下的四個頭面向四方;有四隻手,分別拿著「吠陀」經典、蓮花、匙子、念珠或缽。通常坐在蓮花座上;坐騎是只天鵝或由七隻鵝拉的一輛車。
  • 佛教與和諧社會
    「人們在佛教中看到的總是一種被批判的精神、被西方的理性主義接受,而同時又給批判精神和西方理性主義增添一種道德和精神屬性的、被淨化的學說」,這就是裡卡爾說的。他說西方人信佛的、研究佛教的人越來越多,早十年前,有一個統計數字,大概在美國,有五百萬左右的佛教徒,而現在,去年我見了一個數字,大概有五千多萬人。
  • 「萬物有靈」的崇拜 雲南佛教藝術
    我們不僅不清楚他們是否有宗教信仰的最初意識,而且對他們此後的蹤跡也毫無線索。根據考古資料和文獻資料,並且參考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成果,我們知道至少在距今兩千六百年以前,雲南已經出現了「萬物有靈」的崇拜,出現了原始宗教的萌芽。秦代常額主持修築「五尺道」以後,雲南與四川之間的交通得到改善,聯繫有了發展。但這時的雲南,部落林立,無論是經濟文化或社會制度,都與內地相去甚遠。
  • 第六屆佛教與基督教比較學術研討會在西南大學召開
    參加會議的法師、學者合影佛教在線重慶訊 2015年4月11日,第六屆佛教與基督教比較學術研討會「佛性與聖靈」在重慶西南大學召開。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徐文明教授發言的題目是《佛教的佛性觀簡論:兼與聖靈說比較》,徐文明教授的講解妙趣橫生,引發了會場歡快熱烈的討論。下午普陀山惟海法師發言的題目是《佛性課題的理論佛學地位》,惟海法師從他的一場夢講起,契入深刻的話題。從七個方面對佛性進行界定。信仰到底是因信而信,還是因真諦而信?宗教徒可以有熱忱,但不能有偏激。
  • 【87期】大國佛教第二彈:2016中國佛教三大特色及效應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林恩)文/吳言生2016年的中國佛教,在取得令人矚目的八大成就同時,也呈現出全民性、網絡性、世界性三大特色,並由此帶來了規模效應、媒體效應、國際效應這三大效應。(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妙傳)除機構媒體外,網際網路門戶網站也在持續發力。鳳凰佛教、騰訊佛學、網易佛學、新浪佛學等,都在佛教文化的專業傳播方面有良好的表現,佛教在線、中國佛教網、禪風網等佛教網站也在佛教資訊、法務活動、佛教常識等業界傳播方面有所貢獻。
  • 佛教哲學 學習筆記-53-震爍古今-行緣識
    換言之,如果,要把十二因緣講通了,比如,在「行緣識」這環,就必須要有業力——必須是,因為什麼樣的行,就有什麼樣的靈魂。要想講通這件事,必須承認「業報」,「業必受報」原則,否則,整個佛教哲學體系就沒有邏輯性可言。如果「業」不受報怎麼辦?有沒有?有啊,什麼叫好心沒好報?這個世界上,好人沒好報的事情還少嗎?所以,佛教必須趕緊捯飭出一個現世報和來世報的問題,把現世報的矛盾搗鼓到來世報去。
  • 李海峰:臺灣佛教團體是詮釋佛教現代化的典範
    其他道場還有以弘揚淨土為主的元亨寺,慧律法師的文殊講堂,廣欽法師的承天禪寺,成一法師創辦的華嚴蓮社等等。臺灣佛教團體的建築風格迥異,道風和弘法利生的側重也都有所不同,但是在面對現代社會的需求和佛教團體建設的策略上都呈現出與時代相適應的現代性。
  • 佛教哲學三論——單純
    它也與基督教傳統有明顯的區別,即認為宇宙萬物是由上帝之口從其神聖的意願而創造的,其生成、維繫、毀滅或救贖都依賴於作為宇宙萬物創造者的絕對他在者(GodasWhollyOther),所以,基督教的宇宙生成論所揭示的則是一個客體性的、對存在者主體的宰制性哲學,即他的上帝作為一個宇宙創造者、倫理法律制定者、人類審判救贖者處於宇宙人生的對立面。而佛教的宇宙生成論所揭示的哲理則與之相反。
  • 積極有為的佛教之初
    佛教認為,世界的構成與變化受控於因果律,相依緣起,不以神的意志為轉移。人也一樣,人的流轉生滅隨因緣,神既不能創造也無法主宰,十二因緣導出的無常,使神造世界神造人的說法失效,進而推出的人為無神主宰的我,從而破解了婆羅門的神主宰。
  • 道教作為本土宗教,為何影響力比不上佛教?
    敦煌莫高窟佛教有4大觀點,第一否定宿命論:佛教認為人有命運,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但是壞的命運可以借著多種善因而改變。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佛教認為,因緣不具備的時候,事物就消失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空」。因者是主要的條件,緣者是輔助的條件,主要的條件和輔助的條件都不具備的時候,就沒有事物的存在。《佛說造塔功德經》裡有一個偈語:「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世界並不是神創造的,確實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條件聚合而成的,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
  • 佛教靜心音樂有哪些,養生音樂
    佛教音樂是一種養生靜心適宜修生養性,佛樂的治療功用是很大的,它可以陶;臺性情,修養身心,佛教音樂、歌曲是屬於情感交流,它能直接融入人們的感情,使人們生起好感,引起共鳴。佛教音樂的好處佛教音樂可以融入人心,靜心養身,消除煩惱。佛教音樂可以結善緣,種善根。佛教音樂可保護家宅平安,感化萬物。
  • 佛教戒律的精神
    【碩士課程】佛教戒律的精神—《印度佛教思想史》5·5編者按:       《印度佛教思想史》是河南佛教學院研修班的課程,為方便學生學習願有緣閱讀到文章者,珍惜學習佛法的因緣,在菩提路上親近善知識,趨向解脫,離苦得樂!
  • 【不二意圖】南普陀佛學院參訪慧律法師
    從入口進來,就有勞我們慧律大和尚做了細緻、周到、熱情的安排和接待,使我無比地感動。實際上,慧律大和尚我們已經認識很久了,可以這麼講,可能大和尚對我不是很熟悉,我對大和尚卻是很熟悉。(慧律法師:)我認識你啊!久仰大名。(界象法師笑。然後說:)可以這麼講,大和尚在我們大陸粉絲很多。大家還記得嗎?應該是九九年,還是九八年?(慧律法師:)九九年。
  • 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區別詳解,受益匪淺!
    ◆◆◆誰是真神???藉著神的普遍啟示,不少人都相信冥冥之中有超然的力量存在,左右著世人的生命歷程。如果我們相信神的存在,那麼一個邏輯的問題是:誰是真神呢?各宗教所敬拜的神都是真神還是有真有假?到底有多少位真神?
  • 試論中國佛教思想的主要特點及其人文精神——洪修平
    外來的佛教經過數百年的演變發展,最終完全融人了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成為其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國佛教既繼承了佛陀創教的基本精神,同時又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吸收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容和方法,為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而有所發展,有所創新。在漫長的中國化的過程中,中國佛教形成了它鮮明的不同於印度佛教的思想特點與文化精神。中國佛教思想究竟有哪些特點?
  • 佛教的前生今世與未來——《自由與良序》前言
    既為無可厚非的心理需求,又是伴隨人類始終的精神支柱;反映了人類意欲,故為最真實之人性。普羅塔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如果沒有了人,那麼一切人類創造之存在全都沒有意義。所以,無論是接觸信仰,又或者研究宗教,都應當優先考慮人的因素,並始終立足於人性立場;如此便能提綱挈領、知其本末,從而儘可能地接近於合理、真實之狀況,以避免主觀、教條與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