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學 學習筆記-53-震爍古今-行緣識

2021-02-26 STONE的學習筆記

【本課提要】

       這一次,佛教又站在了哲學和神學的交界線上,這個交界線就是:「行緣識」這個點,在「行」和「識」的交匯點上,正是佛教哲學體系和神學體系的分界點。

本節課音頻首次上線:2017-12-10

上一節課講到了通過「行」——就是你造業,你作,出現了一個「業」,而只要有「業」,就會出現「業力」。「業」和「業力」之間受什麼控制?受「業必受報」原則控制。

業必受報原則,是什麼時候被引入了「行緣識」這一環的?因為,這又是一個預置的前提條件。在推導十二因緣的時候提前沒有說,就到這兒的時候,忽然就出現了這麼一個條件,被預置進來了。

再來看一下「十二因緣」這個人生運動論。「十二因緣」運動到「行緣識」這環的時候,出了個小紕漏——「行」,是一種作用,一種運動,是通過「作」來製造「業」;而「業」的狀態,是一種孤立的精神狀態,是一種精神式的物質。不是說它有物質,而是一種精神狀的東西。 

而之前,在定義「識」的時候,就知道,「識」是一種半精神半物質的狀態,又能夠流動,又是一種精神。什麼樣的行為——造什麼樣的「業」,就會導致什麼樣的「識」;造什麼樣的「業」,就會導致什麼樣的靈魂。這聽著非常通順,這是因為講中文的原因,所以就覺得特別通順——你看,你造什麼樣的業就會導致你有什麼樣的靈魂,這是中文的詞彙覆蓋力太強了。其實,這個「因為」、「所以」是非常突兀的——因為你造什麼樣的業就會有什麼樣的靈魂,「因為」、「所以」聽著順,其實突兀。

如果問一下,問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為什麼?為什麼造了什麼樣的業,就會有什麼樣的靈魂?什麼原因?佛教哲學又一次,在所有人都沒有注意到的一瞬間,在特別通順的「因為」、「所以」之間,變了個魔術,又一次在「因為」、「所以」之間,插入了一個都沒有注意到的邏輯條件:就是所謂的「業必受報」原則。

前面,在第三環的時候——有緣生,趁我們不注意,插進一個「輪迴」的預製條件;在第十環他又插進了一個「業必受報」的原則。換言之,如果,要把十二因緣講通了,比如,在「行緣識」這環,就必須要有業力——必須是,因為什麼樣的行,就有什麼樣的靈魂。要想講通這件事,必須承認「業報」,「業必受報」原則,否則,整個佛教哲學體系就沒有邏輯性可言。

如果「業」不受報怎麼辦?有沒有?有啊,什麼叫好心沒好報?這個世界上,好人沒好報的事情還少嗎?所以,佛教必須趕緊捯飭出一個現世報和來世報的問題,把現世報的矛盾搗鼓到來世報去。

總之,有一個原則不能變,就是——業必須受報。如果業不受報,佛教哲學的邏輯體系就完蛋了,神學體系也完蛋了。當然,佛教哲學,也不可能是因為沒有這個原則就會完蛋,那麼,我們就問一下,為什麼有這個原則?這個原則誰來保障?既然說,業必受報,那業必受報誰來保障?萬一保障不了呢?業沒有受報怎麼辦?好人沒得好報怎麼辦?這個問題沒人問過。因為問了,也沒法回答。這麼回答?誰來保障業必受報?那只有神來保障嘍?佛教可以說沒有提供一個保障機制來保障業必受報。因為它是無神論宗教,只能硬說——業必須受報。

業必受報的概念,不是佛經創造的,是婆羅門教創造的。在婆羅門教裡,業必受報根本就不是問題,沒人想過這個問題,這就是說為什麼沒人問過這個問題的原因——因為婆羅門教裡有神,神是業必受報的保障,神保障了有業就必須有報。佛教是是無神論的,要反對有神,那麼,佛教對業必受報的保障力度可就小多了,只能憑道德和信念了,那也只能來硬的了,最後就沒有辦法,就是這樣,你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你必須承認,要不然你就別信,你信你就得承認。

考慮到佛教最初是由釋迦摩尼一人,以一己之覺悟創建的的佛教,他要對抗婆羅門教已經長達千年的理論體系,或者說,實際上也不是婆羅門教長達千年,就是雅利安人的巫術理論體系已長達千年,能做到如此完善,已經不容易了,這裡就不要過分追究,業必受報在佛教裡,如何來保障這件事情。因為,(其實)我們不追究,到後面,商羯羅大師會一起追究的。如果,不承認業必受報,那麼孤立的「業」和孤立的「靈魂」,就沒法產生聯繫,只有「必受報」,才能產生聯繫,才有「引業」——只有承認業必受報的原則,那麼孤立的「業」才會被這個原則驅動,受到一種力量的牽引而走向「識」這個「靈魂」,這個力量就叫:業力。

在十二因緣的展開裡,第三環——有緣生,前面課裡說過,這個「有」,佛教已經悄悄預置了「人有輪迴」這個前提,而「輪迴」這個概念也是婆羅門教的。佛教徒在十二因緣的第三環中,把「輪迴」帶進了佛教的因緣體系。但是這是無意的,是無意帶進來的,但是到了十二因緣的第十環——「行緣識」這一環的時候,佛教徒已經是心知肚明的了,這是非常明確的,他們把婆羅門教和耆那教關於業必受報原則,引入了佛教。

「業」和「業力」,這一字之差,是決定了「行」和「識」之間產生聯繫的合理性的問題,沒有力,就產生不了聯繫,就沒有合理性。或者說,解釋了你今生的種種行為,與你來世靈魂之間的那種對應關係。

佛教哲學,又一次在毫髮之間,變了一個魔術——就是在「行」和「識」這兩個關係之間,插入佛教宗教學最重要的概念,即,業比有報原則。

前面一直說,第三環加入「輪迴」,第十環加入了「業必有報」,這兩者加起來,就構成了十二因緣鏈條裡,佛教最重要的宗教學概念,宗教學概念屬於神學範疇,這個概念就叫:業報輪迴——輪迴加有業必報——業報輪迴,佛教學的宗教概念已成。

其實,業報輪迴概念,也不是佛教自創的概念。剛才說了,「輪迴」是婆羅門教的,「有業必報」是婆羅門教的,所以,業報輪迴,婆羅門教、耆那教都有,也不是佛教自創的。輪迴和有業必報當時在婆羅門教、耆那教是普遍得到承認的。其實,這兩個思想,都是印度文明裡的原始文明思想——是屬於印度人的原始思想,不是佛教新穎的概念。但是,佛教非常清晰地定義了「業」和「業力」這一字之差的關係,並通過定義這兩個詞,一字之差的這種關係,就把婆羅門教的「業報輪迴」引進了佛教哲學體系。

也正是從十二因緣的第十支——「行緣識」開始,業報輪迴就進入了佛教哲學體系,而從此,從十二因緣第十支開始,佛教就從一種哲學體系,向神學體系轉身了。之前說過,如果「有」那一環的「輪迴」,是佛教徒的無意行為,那這一環——有業必報,就是明確行為。再加上「輪迴」概念,就形成了佛教的精神與宗教屬性。

在前面認識論的課裡,曾經講到,佛教的大師是如何站在唯物和唯心兩種思潮的交界線上——一會兒唯物,一會兒唯心。這一次,佛教又站在了哲學和神學的交界線上,這個交界線就是:「行緣識」這個點,在「行」和「識」的交匯點上,正是佛教哲學體系和神學體系的分界點。

佛教哲學家,或者說佛教神學家,就各自從兩邊開始從容地穿行。你看見他在變魔術,你也知道他在變魔術,但是,就是不知道他是怎麼變的。可以說,佛教哲學家的水平之高,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在理論布局上的點滴精妙,可以說令人匪夷所思,僅僅通過「業」和「業力」這種細微差別的定義,就把佛教的哲學體系,引進了一個神學前提,把神學前提直接引進了哲學體系——業必有報。可以說,簡直完美。

寫到這兒的時候我就想起來,上個世紀,有一個特別著名的棋局,叫:吳清源十番戰。1929年的時候,吳清源對陣木谷實,棋手執黑以天元開局,打敗木谷實。天元就是整個圍棋盤中最中心的一個點,歷來被認為是圍棋的禁手,從來沒有人下過,吳清源就是以這一手開局,打敗的木谷實。這實際就是十二因緣裡的第三環,通過一個禁手引入了輪迴。1933年,吳清源,再次以天元開局,挑戰本因坊秀哉,又一次打破圍棋千年禁忌——三三星天元禁手開局,震鑠古今。這實際就是十二因緣的第十環,完成了從哲學到神學的轉身。

可以說,佛教哲學家這種理論布局的天分,這種天才,正如吳清源大師一樣,是屬於不世出的天才。我們後代能看懂已然不容易,看懂以後真是嘆為觀止,這已經不是理論突破的問題了。如果下過圍棋,知道剛才所說的這兩個棋局,就知道,這已經是人神一念之間的事情了。所以說,我相信佛陀是神,因為,人是設計不出如此完美的因緣鏈條的。

 

【學習探究】

       電影《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就是以吳清源為原型編劇,我是成年後才看的。突發奇想,本因坊秀策要是跟吳清源生在一個時代,吳清源的天元突破,遇上秀策流,會怎樣呢?後來與木谷實門下的青年「三羽烏」:武宮正樹,加藤正夫,石田方夫對局計有7局,勝6負1,克木谷實這一門啊。

 

       因果報應只能解釋已經發生的事情,對於沒有發生的,就沒有一個必然絕對的因果關係

       吳老師回應:不要談必然和絕對。要談就出問題

 

    【吳老師補充】

       「行緣識」的「識」跟「識緣名色」中的「識」以及「受想行識」中的「識」,有交叉性,但不是一個識。

        宗教是要導出社會道德教化體系的,業必有報。這個機制問題就太不友好了。沒有說機制,只能說怕你找漏洞。上帝的懲罰也沒機制。是同理的。

       行和有是組因緣,行導致的結果是有。行的結果導致識,導致來世的「有」。前一個用命運識。後一個用神識。精神和物理的和,主要指精神,決定,意志,衝動

 

感謝您支持群友 辛昕 製作的佛教哲學課程。

請掃描以下公眾號連結:

學習筆記 源自整理喜馬拉雅音頻,閒者知無涯老師的《新佛學金剛經-佛教哲學》。

感謝 安瑞 的引領和指點!感謝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師兄提供素材,感謝 辛昕、雙林居士、生顯、幸運花413、唐木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佛教哲學三論——單純
    這也可以與佛教自己所標舉的「三法印」聯繫起來:諸行無常可以引申講緣起性空的宇宙生成論;諸法無我可以引申講般若無知的知識論;涅槃寂靜也可以引申講自我解脫的人生論。從總的情況來看,印度佛教的哲學理念涉及境、行、果這三個方面。
  • 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讀書學習筆記一
    近期種種不順遂,多日來不能靜心於所好,更難言讀書撰字,待稍有空閒,思索近期得失,改變之關鍵仍在「學習」,切不可因生活之瑣碎斷我學習之途,唯此仍使我保有
  • 佛教通史 學習筆記-148-淨土-定 於 一 尊 -生死存亡的判教
    這之前,中國佛教的理論,那還都屬於哲學,是義學部分的哲學,這一下義學部分的神學就來了。       其實,在慧遠之前,那二十課實際都是神學課,只不過我們沒有地兒放了,所以說,自曇鸞以後,大家就知道淨土宗的理論——就是,一個跨神學和哲學的東西——就是,跨越佛教四框架的兩個框架——就在這一刻被點著了。
  • 學習道路千萬條,記好筆記是一條!
    面對空白的筆記本或新建的文檔,你是否已經規劃好新學期的課程筆記怎麼寫呢?小編整理了RUCers的「神仙筆記」,供大家參考吧~紙質黨手寫親手寫下一個個公式,一條條知識點工整細緻的筆記,總讓人覺得很踏實一筆一划,都是青春奮鬥的腳註呀~英語語言文學概率論
  • 我的哲學筆記(25)!一位哈佛哲學教授對中國哲學的理解
    最近幾天看了幾本哲學方面的書,其中有些比較精華的思想或獨特的觀點,就禁不住誘惑整理了下,原來的習慣是先用筆記下來,然後有空時再一點點揣摩,體會,看能不能實際運用到自我的生活。現在有了電腦,有了網際網路,一部分習慣改為了敲字,這樣倒是便利了不少,但是總感覺沒有用筆記筆記舒暢,也不會給人留下思考和回味的空餘。
  • 學佛第一步學佛入門之認識佛教學習筆記和體會 -----2021-2-11
    學習筆記老法師講經字字無量意,句句無虛言。學習筆記是據自己的學習理解摘取,會有遺漏,絕對不能當經文看。聞者當認真全篇通讀原講經文字不要遺漏一字,最好能下載視頻音頻認真多聽。(註:摘取筆記部分主要是為本次學習留下記錄,不是不符合經文標準而是講經文對不同的人和不同根機攝受力不同,自己聽和讀的時候只有一字不漏才能得到自己的受用,這也是為什麼一定要系統學習的原因) 《觀無量壽佛經》裡所說的「三福」無論是修學哪一宗、哪一個法門
  • 基於佛教哲學來審視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
    本文基於佛教哲學來重新審視愛因斯坦與玻爾的爭論,簡要介紹了他們爭論的過程和本質以及佛教哲學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礎上,用佛教哲學來重新解釋量子力學的現象,並比較了它與愛因斯坦和玻爾的觀點的差別。 同時,對當代多名頂級物理學家有關解釋量子現象的哲學觀點進行了剖析。
  • 想好好了解佛教十二因緣,可閱讀玄奘大師翻譯的《緣起經》
    十二因緣也叫十二緣起或者十二有支,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玄奘大師翻譯的《緣起經》就是專門講十二緣起的,總共一卷,才一千字左右,非常短。
  • 佛教通史 學習筆記-70-(禪宗)無念為宗-如來禪
    【吳老師語】       我把佛教文化視為一個系統的整體,歷史和哲學都屬於一部分,但是講經就屬於宗教四框架的神學部分了。
  • 今天,復旦大學教授帶你讀《哲學筆記》
    作為「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第十講(總137期),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戶曉坤,以「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為主題,對《哲學筆記》進行導讀。答:《哲學筆記》是列寧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長達20餘年研讀哲學著作和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問題時,所寫的摘要、短文、札記和批註。確切來說,《哲學筆記》不是一部完成性的著作,而是在列寧去世後,收輯成集的隨機筆記和綱要。
  • 西方哲學的智慧學說與佛教的般若智慧之比較
    本文的寫作意圖就在於從宏觀上把握西方哲學與佛教文化中兩種智慧概念的共通之處與根本區別,以此彰顯以佛教思想為重要元素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運思與普世價值。但佛教的智慧只是通達彼岸的方法和途徑,不是人們追求的終極目的,這一點不同於西方文化的智慧。西方人自古就有求知的強烈欲望,哲學產生於人們對世界和自我的懵懵懂懂的驚訝,因而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對世界和自我的認識,智慧被看作是人類永無止境地趨近的客體。佛教的「智慧」一詞只是梵文「prajna」的漢語意譯,很多經典中常用「般若」作為其音譯。
  • 翠鳥:西方哲學史卷一+學習筆記0193
    2020.10.18 學習筆記:羅素說過亞里斯多德並不是宗教品質很深厚的,不過這話只有部分的正確。我們也許可以多少很隨便地把他的宗教這一面解說如下:神作為純粹思想、幸福、完全的自我實現,是永恆存在的,並沒有任何未曾實現的目的。反之,感覺世界則是不完美的,但它有生命、慾念、屬於不完美那類的思想以及熱望。
  • 禪話西方哲學的禪化-讀書內容-佛教在線
    內容簡介《禪話西方哲學的禪化》寫作宗旨:說明中國禪學所確認的宇宙終極本體在人類歷煉的大化流轉中的普在與眾用。本冊寫作目的:闡明非理性的存在與理性真理的關係於禪學中是如何演示的。默頓在談中國學問時說:「禪宗照亮了莊子,莊子也照亮了禪宗。」
  • 哲學與宗教並行的印度文明,批判傳承下婆羅門與佛教的文化聯繫
    自成一種哲學體系,並在整個文明發展史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印度文化深深根植其中。反映了印度自古以來的各個主要階層的利益思想及訴求。其中印度宗教的主體便是婆羅門教。即便是之後的佛教,也與婆羅門教將有著難以割捨的聯繫。在批判繼承傳承的發展道路上延續了婆羅門的宗教哲學。
  • 【哲學】哲學諮商筆記
    哲學如何用在生活上? 哲學諮商是學術應用到生活的一個例子。哲學諮商也叫哲學治療或哲學諮詢。它是1990年代以後,歐美開始出現的。 哲學諮商分為5個階段:PEACE。
  • 佛教推理的邏輯——當東方哲學與西方邏輯相遇
    用西方邏輯的標準看,佛教哲學充滿了邏輯矛盾,但是邏輯學正在研究,這可能是一件好事。作者:Graham Priest紐約城市大學哲學教授,墨爾本大學名譽教授。總的來說,西方哲學家對佛教思想並沒有多大熱情。正如一位同事曾經對我說的:這一切都只是神秘主義。
  • 哲學筆記:教育
    方法科學進步的意義首先在於提升人們的世界觀,人類文明本質上是哲學思維和探索方式的革命,人類開拓未來有兩個途徑:西方式方法論:主觀「經驗論」,來源於生活,回歸於生活,具有經驗性,隨著人類的境界而遷移。(參考「哲學筆記:宗教」),所以,許多著名科學家自然而然地終極於宗教這座大山,正應了這句話:「當科學家們爬上一個又一個的山頂時,總發現佛學大師們早已在那裡等著了」。
  • (譯介)如何學習黑格爾哲學?
    值得一提的是,對列寧哲學筆記[53]的重編譯提供了列寧在閱讀《小邏輯》和《大邏輯》時對黑格爾邏輯學的註解。這個世界好象是在靜候他們的睿智,以便向他們學習什麼是應當的,但又是這個世界所未曾達到的。因為,如果這個世界已經達到了「應當如此」的程度,哪裡還有他們表現其老成深慮的餘地呢?
  • ——康德哲學學習筆記
    所以在哲學上探究知識的認識論問題,也意味著對「我是誰?」的追問。康德的批判哲學,運用先驗論思想深入系統地研究和論述了人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認知原理和邏輯,並建立起了完整的先驗知識論體系。在知無知裡,在學習《純粹理性批判》的過程中,使我對有關人類的感性、經驗、知識、理性及自我意識的形成原理和邏輯關係有了初步認知。從而產生了從認識論的角度思考「我是誰?」
  • 《中央黨校學習筆記》再版了!
    《中央黨校學習筆記》再版了!金羊網  作者:  2019-06-17 應廣大讀者要求,《中央黨校學習筆記》(李宜航著)再版了!他把在中央黨校「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的所思,「教學相長、學學相長、學修相長」的所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所得,反覆提煉總結,寫成了《中央黨校學習筆記》一書,年前由羊城晚報出版社出版。書中的部分篇目,曾發表在《學習時報》上,並被《紅旗文摘》、黨建雜誌社《學習活頁文選》《中國組織人事報》等報刊轉載,引起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