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如何用在生活上?
哲學諮商是學術應用到生活的一個例子。哲學諮商也叫哲學治療或哲學諮詢。它是1990年代以後,歐美開始出現的。
哲學諮商分為5個階段:PEACE。
P(Problem)·難題
人面對的困難,根據是否有標準答案,可以分為奧秘、難題、問題。奧秘沒有標準答案,問題有標準答案,難題介於問題與奧秘之間。難題代表非常困難的情況,一旦出現,可能會長期受其困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題。
E(Emotion)·情緒
情緒一般是被動挑起的。當難題出現,會激發情緒。激發情緒的表現是情緒會有起伏波動,甚至波濤洶湧,不得平靜。當情緒出現自己平復不了的情況,需要尋求幫助。尋求幫助的傳統方式是找心理醫師。心理醫師是用心理治療的手段幫你做分析。
A(Analysis)·分析
分析什麼?分析難題和情緒。傳統的心理分析有不同的派別,不同的派別在分析的過程中遵循不同的原則,使用不同的「原型」。分析的目標是找到難題和情緒產生的原因。
C(Contemplation)·
沉思冥想
這是比一般的沉思、思考要更為深刻,有點像某種靜坐、冥想,深刻地去思考某些東西。
E(Equilibrium)·均衡
區別於平衡(Balance),是一種動態的平衡。
據《傅佩榮的西方哲學課》所講,傳統的心理分析都是針對難題和情緒的原因進行探索。心理學希望通過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去解決心裡目前這種不安的狀態,或是痛苦的狀態。然而事實上把原因解釋清楚,不代表可以有效解決問題。心理學在治療過程中,由於治療的需要,醫生會知道很多病人的秘密,還會導致一些醫病關係的問題;並且分析主要是由醫生做的,病人對醫生也會產生很大的依賴性。
哲學諮商針對難題、情緒的分析結果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哲學諮商可以將哲學家的觀點或他人的建議轉化為針對性解決個性問題的解決方案。西方哲學的哲學家有很多,他們的很多觀點都很有道理。不過,哲學家的觀點和道理不能直接應用於解決人的個性問題。因為,每個人都處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之中,面對特定的人物關係,哲學家的觀點和道理與特定的人面對的具體問題不一定完全匹配。哲學諮商通過C(Contemplation) -沉思冥想針對性的將哲學家的觀點或他人的建議轉化為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使自己達到E(Equilibrium) -均衡的狀態。
如何「沉思冥想」?
人活在世界上,只要開始思考,情緒的幹擾就自動降低;就好像心裡有很多問題,表達出來之後感受就會好很多。哲學諮商傾向於讓人們像哲學家一樣思考: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
01.澄清概念
當人遇到難題,激發情緒之後,需要問這些源於什麼概念?
做哲學諮商時,除了傾聽了解難題和情緒之外,還要能夠通過分析找對問題,對問題相關的概念進行清晰準確的定義。生活中,人通常都會在一些模糊的觀念中打轉,因而會產生不必要的困擾。
在澄清概念的過程中可以借用哲學家的方法論和理論觀點。例如:澄清概念可以參考蘇格拉底的反詰法。在對概念討論的過程中,還可以用歸納法、演繹法、辯證法加以明確。對於哲學家的理論關鍵點的參考,需要先進行全面的理解。
需要強調的是,所謂的哲學諮商並不是說只是跟別人對話,說話比較能夠引經據典。哲學諮商需要對西方某幾位哲學名家的思想有完整的認識,然後讓這個哲學家來代替我們面對這樣的問題和挑戰,提供一套完整的理解。否則如果只靠個人一種隨性似的、即席似的反應,其實效果是很有限的。
02.設定判準
人在做判斷的時候,需要一個價值的判斷標準,通過設定判準來對價值標準做明確的說明。所以,澄清了概念後,需要設定對這些概念和相關事件的判斷標準。設定判斷標準需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1、困難的事情導致的情緒源於什麼概念?(澄清概念部分)
2、困難事情的判斷標準是由誰制定的?
3、判斷標準為什麼這樣定?
通過回答這些問題,可以得到針對困難事情的判斷標準。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判斷標準可能不是自己的判斷標準。如果用別人的標準的話,與自己的情況並不匹配,即使達到了別人的標準,也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可能還會引起其他的問題。分析完成之後,需要將這些判斷標準轉化為適合自己的判斷標準。通過設定自己判斷標準的過程慢慢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03.建構系統
哲學諮商的最高層次是建構系統。
建構系統的結果是建構一套完整的人生觀。人生觀就是要把人的靜態生命結構(身、心、靈)與動態發展(從生到死)結合起來,隨著生命過程的發展,經歷從外到內的複雜遭遇,在結構上往上提升——從身到心,從心到靈,靈再接上「宇宙有目的」這樣的觀念,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通過對人生的完整而根本的理解,給自己的人生以意義。
04.開始思考
一個人只要願意開始思考,問題就解決一半了。因為思考使人不再被動地受情緒幹擾,而是主動行動積極解決問題。
可以通過放開「自我」的方式主動剝離情緒幹擾。也就是「把焦點從自我身上放開」。一方面,太陽底下無新事,同樣的難題其他人身上也會有,甚至比自己的更困難;另一方面,把時間拉長,拉到十年、二十年甚或是生命的終點。通過焦點轉移的方式,重新審視困難,則情緒有可能會不一樣。所遭受的困難可以視為階段性的考驗,目的是讓自己更進一步的謹言慎行,對自己的言行和結果負責,最終通過沉思冥想藉助「永恆哲學」的框架逐步通過澄清概念、設定判準的方式逐步建構自己的系統,建立完整的宇宙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均衡
所謂的「均衡」是指動態的平衡,不只是解決了過去的問題,還要設法面對現在的情況。
哲學諮商就要以你作為一個核心,然後思考:
1、你跟他人、跟環境、跟社會該如何調整?
2、你將來該怎麼辦?
3、你自己要如何在經驗裡面學到某些教訓或啟發,可以繼續成長?
在這個分析的過程中,通過澄清概念和設定判準的方式,先把情緒加以化解,然後依據沉思冥想建構的系統,主動探索適合自己的面對和解決困難的方式。
哲學諮商應用注意事項
——哲學諮商用於自己
哲學諮商首先要應用在自己身上,我們學會了一些哲學的觀念,可以用來化解自己在情緒方面的困擾。所以一般來說,哲學家更容易把自己的情緒調節到穩定狀態,進入一種動態的平衡。
在哲學諮商應用過程中,對於自我的修煉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實踐。實踐是針對過去。已經實踐的你所知道的最善的生活方式。不能只是給別人建議,自己卻做不到。實踐是做哲學諮商時最有力量的一種支撐。
第二,收斂。收斂是針對現在。就是要保留時間給自己使用。你一定要清楚自己有多少時間,可以幫助誰、幫助幾個人。這種收斂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人的能量是有限的,需要定期的收斂。這是你必須認真面對的挑戰。如果不能收斂的話,將來的效果就會越來越不理想。
第三,成長。成長是面對未來。成長最主要靠經典以及聖賢的表現。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敬畏的對象:第一是敬畏天命,「天命」是你個人特殊的使命,因為別人需要你的幫助;第二是敬畏大人,「大人」是指社會上具有正面形象的聖賢;第三是聖人之言,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裡面充滿了古人的智慧。所以個人要成長,就要閱讀經典,效法聖人的言行。你可以努力提升自我,在不斷的解構與重構的過程中,讓自己的生命有繼續成長的空間。人只要活著,就一定可以像孔子那樣不斷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孔子從15歲開始立志求學,30歲以後,每隔10年都會有明顯的提升,一直達到70歲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因為孔子只活了73歲。
——哲學諮商用於他人
利用哲學諮商來幫助別人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當別人需要的時候,你再提出建議。譬如孔子教學生,一般都認為他因材施教,但他很少主動對某個學生說應該如何,通常都採用一種提示或暗示的方式,或者當發生了具體的事情,他就事論事來提供一些建議。所以要看別人有沒有需要。如果別人沒有需要,你沒有必要積極主動地去勸說。你說的話再好,別人可能並沒有準備好要傾聽。
第二,如果希望哲學諮商對別人有幫助,必須傾聽與對話並重。一定要耐心聽別人把問題說清楚,然後再進行對話。對話要用反詰法,以便找到問題的焦點,或找到焦點問題。一次不要想解決太多問題。別人幾十年的人生,怎麼可能跟你談一席話,問題就統統解決了。有時候別人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只是客套話而已,事實上不可能有這樣的效果。
第三,人的生命是一個整體。你對別人不可能有全方位、全時間的了解,所以你不可能充分認識別人的生命整體。你首先要從全方位、全時間的角度來了解自己。通過為別人提供哲學諮商,你的生命整體與別人在時空中的某一點相會,你始終都要記得:自己本身才是真正應該留意的。
第四,你越了解別人,就越了解人性,同時也越了解自己。對別人、對人性、對自己,這三種了解是連貫的。
學習哲學練就的標準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它一定的理由和原因,你把這些都掌握住之後,就覺得自己的生命是透明的。學哲學就是要練習到這樣的一種標準,就是看任何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界、人與自己的關係,一眼看透,像鏡子一樣,可以直接看到所有的真相。這就要練習去除遮蔽,就好像伽達默爾所說的「真理」,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就是指「去除遮蔽」。你如果把這種遮蔽去除的話,就會覺得:作為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海闊天空,你可以集中注意力,專注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上。
參考書:
1、《柏拉圖靈丹》
2、《蘇格拉底咖啡館》
說 明
本文內容為《得到》APP中《傅佩榮的西方哲學課》中課程內容的學習筆記,如有侵權請後臺聯繫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