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看正文)
簡單優選:只選全網同類課題中最好的內容
簡單優選:市級觀摩課《論據的選擇和運用》實用教案(付費)
好課專題:
好課匯20:重慶市優質課一等獎《信客》教學實錄
好課匯19:省優質課一等獎《赤壁賦》教學實錄
好課匯18:全國優質課特等獎第一名《夢遊天姥吟留別》教學實錄
好課匯17:省優質課一等獎《湖心亭看雪》教學實錄
好課匯16:河北優質課一等獎《湖心亭看雪》教學實錄
好課匯15:市級優質課比賽一等獎《短歌行》教學實錄
好課匯14:浙江優質課一等獎《美麗的顏色》教學實錄
好課匯13:浙江省優質課一等獎 《孤獨之旅》教學實錄
好課匯12:四川省優質課一等獎《沁園春 長沙》教學實錄
好課匯11:湖北省優質課一等獎《春江花月夜》教學實錄
好課匯10:貴陽市優質課一等獎《核舟記》教學實錄
好課匯9:浙江省優質課一等獎第一名《香菱學詩》教學實錄
好課匯8:全國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臺階》教學實錄
好課匯7:浙江省優質課一等獎《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教學實錄
好課匯6:全國特等獎課例《老王》教學實錄
好課匯5:市級優質課比賽一等獎——《裝在套子裡的人》教學實錄
好課匯4:山東省優質課大賽一等獎第一名——《將進酒》教學實錄
好課匯3:《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教學實錄 (河南省優質課大賽一等獎第一名)
好課匯2:巴蜀好教育聯盟同課異構大賽 《小狗包弟》一等獎第一名教學實錄
好課匯1:《逍遙遊》教學實錄(貴州省優質課比賽一等獎第一名)
名師課堂:
1.名師課堂:董一菲老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實錄
2.名師課堂:特級教師陳勝良《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實錄
3.名師課堂:白坤峰老師《滕王閣序》教學實錄
4.名師課堂:特級教師陸波課堂實錄《滕王閣序》
5.名師課堂:王君老師《湖心亭看雪》教學實錄
6.名師課堂:特級教師茹清平《蜀相》教學實錄
7.名師課堂:黃厚江老師《阿房宮賦》教學實錄
2017年河南省高中語文優質課一等獎
商丘市一高 趙娜
一、導語設計
師:屈原《九歌》裡說,「悲莫悲兮生別離。」 對刻骨銘心的離愁別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別離的哀音在真純的古典文學世界迴響不絕。山隔水阻,風雪塞途,遊學仕宦,戰爭行役……一朝分別,音訊杳然。漫漫時光使分別化成了一聲聲長嘆,迢迢山水讓別離釀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顯得格外真摯動人。今天,就讓我們重回兩千年前的漢末,走近「涉江採芙蓉」的有情人。
書寫題目《涉江採芙蓉》
出示幻燈片
師:請看學習目標:
1.誦讀詩歌,品味詩歌含蓄雋永的語言。
2.品析意象,體會詩歌深沉真摯的情感。
二、學習過程
師:那這首詩歌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請一位同學來誦讀一下這首詩歌,讓我們初步感知這首詩歌。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生讀。
師:這位同學對字音、斷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對情感的把握稍顯不足。跟著這位同學的誦讀,我們已經初步感知了這首詩歌,這首詩歌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生:一對男女戀人分離相互思念著對方的故事。
師:從詩中哪個地方看出來的呢?
生:同心而離居。
師:我具體地問問,是誰在涉江採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麼?
生:女子
師:你為什麼把他想像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因為採芙蓉的應該還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採芙蓉,這個畫面也顯得有點不倫不類。
生2 朱自清《荷塘月色》裡也說:採蓮是江南的舊俗……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呢?
生:男子。
師:那你說一說,你是從哪些詩句看出來的呢?(你為什麼把他想像成一位男子呢?)
生:詩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我認為古代離開家鄉,外出生活的應該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離開家的。而且男子也可以採芙蓉,無論古代還是現代,一般給別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師:你們談了自己的看法,並且從詩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師覺得都不錯,但是我發現無論你們的答案是什麼樣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認為是一對分離的戀人在彼此思念著對方。正是由於你們多樣化的思考,才使這首詩歌充滿了無窮的魅力。但是老師的想法是把它當作一位女子來看待。在古代,男子離開家鄉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種更常見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師:對這首詩歌有了初步的認識,那我們能否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這首詩的情感呢?
(幻)這是一首 的詩?
生:憂傷 相思 思念 痛苦
師:同學們賦予了這首詩歌豐富的情感。
那在這首詩中,有沒有哪個詞能直接概括這種情感的?
生:憂傷。
板書:憂傷
那現在就讓我們走進文本,品讀詩歌。
我們先來看前四句: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誰來翻譯一下這幾句詩?語言要美一點。
生:渡江去採摘芙蓉花,蘭澤上芳草萋萋。採摘芙蓉花送給誰呢?我所思念的人在遠方。
師:翻譯得不錯。那我想問問,你剛才翻譯的「渡過江水採芙蓉」,這個「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樣嗎?「涉江採芙蓉」的「涉」是什麼意思?
生:一樣,「涉」的意思就是「渡過」(坐著船過江)。
師:一般都怎麼渡過江呢
生:不一樣。「涉」的意思是蹚水過河。
師:蹚水過江採芙蓉和坐船過江採芙蓉,主人公的感受會一樣嗎?
生:不會。
(幻燈片)「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們設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緩緩流淌,蘭花盛開的水澤裡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淺淺的江水中,江水輕輕地划過她的肌膚,也牽動著她的心。「涉」字讓我們感受到江水在肌膚上流過的細膩的觸感,這種觸感和主人公的內心情感是浸潤在一起的。而如果說成了「渡江」或「坐著船過江」,作者的心可能還是那一顆思念的心,但就沒有那麼真摯動人了。
師:我們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畫面中,在這畫面中有哪些意象呢?
生:芙蓉、芳草。(板書:芙蓉、芳草)
在這長滿芳草的水澤,主人公為什麼單就採集「芙蓉」呢?
生:1:周敦頤《愛蓮說》中有:「予獨愛蓮之出淤泥,濯清漣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蓮花,這裡有一種君子的品質。
生2:「芙蓉」和「夫容」諧音,在這裡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
師:這位同學旁徵博引,能運用學過的知識來說明芙蓉的品質。
師:芙蓉,在《詩經》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楚辭》中叫芙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人們賦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蘊,如愛情、相思、忠貞、君子等等,它是一種純潔與美好的象徵。
師:老師很喜歡這首詩。讀了很多遍,但是有一點小小的疑問。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同學們齊讀「涉江採芙蓉,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有沒有影響文意呢?
生:好像沒有。
師:那這句話寫在這兒不是多餘了嗎?
生沉默
師:誰說說?
生:「蘭澤多芳草」是環境描寫,加上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優美。
師:你對詩歌品讀的很細緻,我們來復活一下當時那個畫面吧:
一位女子想採一朵最美麗的芙蓉花送給她的心上人,當來到了這片長滿芳草的水澤裡,滿目的鮮花,馥鬱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這美好的畫面之中。我們再讀讀這兩句: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重讀)芳草。
而在他內心深處最深沉的情感是什麼呢?是思念。於是,她突然想到了「採之欲遺誰」,卻發現「所思在遠道」,不禁悲從中來。前兩句是歡樂的採蓮背景,後兩句的情感卻陡然一轉,悲傷了起來。詩人寫如此美景的目的原來是為了——
生:以樂景襯哀情。
生讀。
師:這麼美好的景色,女子採了芙蓉花,卻突然問道:「採之欲遺誰?」難道她不知道是誰嗎?生:知道。
師:知道為什麼還要問呢?如果不問,直接就說成「採之遺遠道」怎麼樣?
生1:她不想直接說出來送給誰。那樣顯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會有那麼直白的話語。
生2:她想說出來,說出來以後會覺得心情好一些。
主人公這一問,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發和詩意的表達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
師:理解了詩意,誰來讀讀這幾句詩?第一句要輕鬆、愉悅,第二句要低沉、憂鬱。
(重點引導學生好好讀,使課堂推向一個高潮)
生讀。
師點評。可以把「所思在遠道」,重點教給學生讀讀。
師:芬芳的蘭澤,美麗的芙蓉,卻使人感到了深切的「憂傷」。這種憂傷能否停止呢?請看下句。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師:我們常說:詩歌是濃縮的想像,散文將這種想像鋪展開來,於是有了情節,有了人物,有了一顰一笑,有了一思一慮。現在就請充分發揮聯想與想像,用散文化的語言改寫這兩句詩。
師:時間到,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
師:加入了環境描寫更好地渲染了這種離別之愁。
加入心理描寫,使人物形象會更加豐滿。
加入動作描寫,給人很強的畫面感。
師:同學們豐富的想像與描寫,仿佛使我們身臨其境。長相思,在「舊鄉」,佳人不見,摧肝腸。這個還在遠道上前行的男子,離家越來越遠。他不時地回望著無窮無盡的走過的路,心中對愛人充滿了思念。他又遠望著前方漫漫浩浩的長路,心想:何處才是我的歸宿?
這兩句除了情感的綿長,語言的魅力又體現在哪裡呢?
(幻燈片)哪些詞語最為傳神?最能傳達主人公的情感呢?
生:運用了動作描寫。「還顧」和「望」
師:回答非常好。「還顧」和「望」這兩個詞的動作性和畫面性很強,(板書:還顧 望 )讓這種思念之情更加濃重。多少思念多少愛,全在這一深情的還顧裡;多少憂傷多少桶,都在這悲情的回望裡。
讓學生試著重音讀讀 「望」(讓學生把輕飄飄地讀和重音,讀讀對比一下感覺)
師:同學們看看這兩句,還有哪個詞語用的好?
生:漫浩浩
師:好在哪裡?
生:運用了疊詞,更突出道路的漫長。
師:你對語言有非常敏銳的感知。「浩浩」讀起來有那種煙波渺渺,煙水茫茫的感覺。李清照《聲聲慢》的第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連用疊詞,音韻和諧,更突出了愁緒的濃重。「浩浩」語義,不僅指道路漫長無際,更讓人感覺到憂傷的綿長。誦讀的時候要把「浩浩」二字的無奈與綿長讀出來。我請一位同學,讀讀這句話。
生讀。
教師指導學生把「浩浩」兩字拉長,引導學生逐漸讀出情感。
師:涉江採芙蓉,目的已不是為了送到遠方,因為早已知道無從可送。還顧望舊鄉,沒有緩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憂傷。到此,鬱積多年的苦痛噴薄而出:「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師:我國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評價《古詩十九首》是「(幻燈片)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乎一字千金。」《古詩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我們把 「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詩。
師:同學們來齊讀一下:「同心離居,憂傷終老」(幻燈片)
師:怎麼樣呢?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師:那我們先來翻譯一下這句話。
生:同心同德但是卻被迫分離,只能憂傷一直到終老。
這個「而」是什麼意思?
生:可是,但是,卻。錶轉折。如果去掉了,這是矛盾的。同心同德卻離居,然後還憂傷到老。
生:「而」在這裡是一個錶轉折的連詞,形成了前後巨大的反差,更讓人感覺到被迫無奈的離居。表明了生活到老的一種持續的狀態,就是「憂傷」。
師:這兩句詩是全詩詩眼所在,也是全詩主題的升華。有了這個「而」字,情感是這樣表達的: 我們兩個人是心心相印,兩情相悅的,可是啊,卻要被迫分離,天各一方。因此「而」字既表達了情感的轉折,又突出了從甜蜜相愛到痛苦分離的極大反差,把那種相愛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見的黯然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以」連接「憂傷」和「終老」,就把 「憂傷」所跨越的時間的綿長感體現了出來。
師:那在這兩句中,作者用哪個詞來表達這種憂傷的狀態呢?
生:離居。
師:這裡的「離居」含義是什麼呢?
生:分開居住。
師:離居就是分開居住。老師引言中說到了「悲莫悲兮生別離」,這裡的「離居」就是一種「生別離」的狀態。人世間的別離有生別離也有死別離,二者哪一個更讓人悲哀呢?
現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各組派出代表來闡述這個問題。
學生討論。
生1:死別。蘇軾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對亡妻的思念讓他非常痛苦。因為生別還有希望再見,而死者再也不能復返了。
生2:生別。明明知道那個人在哪裡,卻只能兩地相憶,在煎熬中度過一生,這比死別更悽楚。生3:生別離吧。其實古人的生別就相當於現在的死別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一種體現。
生4:死別。「死去元知萬事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死了就永遠不能相見了,而生別離可能還有見面的機會,也有可能不斷聽到對方的消息,於是心裡有個念想,不至於太悲哀。
生5:生別。生別離會讓人的內心時刻承受著煎熬,無論相隔多遠時間多久,都不能見面。
師:同學們深入的思考,也讓老師感慨良多。「多情自古傷離別」,無論是生別離還是死別離,都是讓人心痛的。但我想,死別,確實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但這痛苦是爆發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接受事實的過程。而生別離,是明明知道對方還在那裡卻永遠不能相見,需要時時刻刻承受著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這種憂傷是綿延不絕的,是會一直到終老的。
師:葉嘉瑩先生在賞析《古詩十九首》時,也曾經說過:
(幻燈片)死別往往是一慟而絕,而生離則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遠要懸念,要悲哀。
我想:這首詩歌告訴給我們的是:生離比死別更悲哀。
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一邊則是漫漫浩浩的長路上還顧回望的丈夫。兩人之間,是層疊的山巒和浩渺的江河,他們彼此都茫然地相望,這時天地間仿佛響起了一聲悽傷的感嘆:「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板書:畫兩顆心,「憂傷」是兩顆心重合的部分),這個聲音仿佛來自萬裡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
師:同學們,本該攜子之手,與子偕老。可如今有家不得歸,有愛卻不能守,這種痛苦、這種哀傷你誰能理解呢?
有哪位同學能帶著情感讀一下這首詩?
生讀。(配樂:分角色朗讀,最後兩句讀兩遍,最後一句加讀一遍)
三、結語:
泰戈爾說: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 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愛 // 卻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 不是樹與樹的距離 //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 卻無法在風中相依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是魚與飛鳥的距離 // 一個翱翔天際 // 一個卻深潛海底」。我們把《古詩十九首》奉為經典,因為它和所有不朽的詩歌一樣,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們的歡喜與惆悵,他們的遺憾與悲傷。《涉江採芙蓉》以其獨特的章法,讓遊子與思婦對唱表白。就像這對魚與飛鳥,它們深沉而真摯地情感在思念與渴望中產生心靈的共鳴,愛而不見的惆悵之情使人涕下,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滿口生香,無愧於劉勰所說的「五言之冠冕」。
師:最後,讓我們帶著這種情感,聽老師誦讀這首詩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懷。
(教師配樂誦讀,最後兩句讀兩遍)
四、作業: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裡,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古詩十九首》之一
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可以從意象的內涵,手法的運用,以及如何體現對人生的反思等角度來寫你的理解,字數300左右。
聲明:以上資料,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署名或刪除。
相關連結:
寫作專題:
(一)記敘文
萬能記敘文寫作模式1 「起承轉合式」
萬能記敘文寫作模式2:「片段並列式」
【簡單課例】讓平乏的記敘變得感人
【簡單課例】如何寫出有深度的記敘文?
【簡單課例】如何寫出生動的細節?
極富啟迪——這就是細節排比的力量!
(二)高中議論文
簡單優選:市級觀摩課《論據的選擇和運用》實用教案(付費)
操作性極強的4種應考作文模式
【簡單課例】讓空泛的議論變深刻
下水作文:新時代青年人的使命、擔當與科技強國
下水作文:對「中醫大學被除名」的看法
下水作文:《漢語的魅力》下水作文
2021年重慶二診下水作文:劉邦和項羽的比較
2021年重慶七校聯考下水作文:「井蓋塗鴉」好不好?
下水作文: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2020年高考作文題)
下水作文:銘記歷史,迎接挑戰(2021年八省聯考作文)
下水作文 書法人生(2021年全國新高考2卷作文)
下水作文:由弱變強,定可期也 (2021年全國新高考1卷作文)
下水作文:「毒舌」作文評講(審題+糾錯+範文)
下水作文:青春做伴,夢想成真(重慶巴蜀中學2022屆高三9月月考作文)
下水作文:「研學遊」之我見(重慶市2022級高三九校聯考作文)
下水作文:對「停課看彩虹」的思考(重慶巴蜀中學2022屆高三第2次月考作文)
下水作文:「聖喬治」雕像的修復
下水作文:不要沉溺於網絡熱點
下水作文:打碎杯子賠不賠?(任務類作文)
下水作文:奮鬥情懷,大國風範( 2021年高三「康德聯考」作文——13萬人參考)
高考標點專題:
簡單課例:高考標點複習4——引號
簡單課例:高考標點複習3——破折號
簡單課例:高考標點複習2——冒號
簡單課例:高考標點複習1——問號
高考語法專題:
1.病句複習教案1——成分殘缺或贅餘(教師版)
2.病句複習教案2——搭配不當(教師版)
3.病句複習教案4——結構混亂(教師版)
4.病句複習教案5——表意不明(教師版)
5.病句複習教案6——不合邏輯(教師版)
6 高考病句真題100道(2010-2021)
7.【簡單課例】劃分句子成份1——正確認識主語
8.賓語與補語的區別
9.【簡單課例】單句與複句的區別
10.【簡單課例】短句變長句
11.「短句變長句」高考真題匯總
12.「長句變短句」高考真題匯總
高考古詩鑑賞專題:
1.2015—2019高考詩歌鑑賞1(內容題)
2.2015—2019高考詩歌鑑賞2(手法題)
3.2015—2019高考詩歌鑑賞3(賞字題)
4.2015—2019高考詩歌鑑賞4(賞句題)
5.2015—2019高考詩歌鑑賞5(作用題)
6.【通達課堂】渲染」「烘託」「襯託」「對比」手法的區別
7.想像與聯想的區別
高考真題
2021年高考語文北京卷試題(精校版附答案)
聲明:以上資料,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署名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