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光子中微子伽馬射線X射線電磁波引力波這些不是一碼事

2020-12-12 時空通訊

有人問了一個這樣的問題:請問引力波、電磁波、光子、x射線、伽馬射線和中微子在本質上相同嗎?

說實話,這個問題本身就說得有點亂。這個問題混淆了物質本身以及物質運動引起的現象這兩類不同性質的問題。

光子、中微子是基本粒子,屬於物質範疇;而引力波和電磁波是物質運動引發的現象。而x射線、伽馬射線屬於電磁波的某些頻段輻射。

電磁波是我們宇宙最廣泛存在的一種輻射波,是以波動的形式傳播的電磁場,具有波粒二象性。頻率是電磁波的重要特性,按照頻率順序把這些電磁波排列起來就是電磁波譜。而題目所說的x射線、伽馬射線只是電磁波譜中的一小段。此外,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紫外線都是電磁波譜中不同頻率的幅射波。以上這些頻率的電磁波不被人的眼睛所見。我們能夠看見的可見光也是電磁波中的一段,波長在380~780nm。

光子則是電磁波的載體,電磁輻射是靠光子來傳播的。所以x射線、伽馬射線、光子、電磁波這一堆名詞都是一個圈子裡的東西。

引力波和電磁波有一定的共性,但更多的是性質不同的兩種存在。

從共性來說,它們都是以「波」的形式傳遞,都有頻率,傳播速度都是光速,它們都是長程力,理論上影響無限遠。

它們的重要區別在於:

首先,它們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波」。我們已知宇宙存在四種基本作用力,即萬有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引力波從屬於萬有引力,電磁波從屬於電磁力。

其次,它們發生的源頭不同。電磁作用歸根到底是電荷引起的,電磁波起源於偶極輻射;引力是由質量引起,是質量對時空曲率的擾動形成的輻射波,起源於四極子輻射。

再次,它們傳播的媒介不一樣。電磁波傳播媒介是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引力波是對時空的擾動,是時空本身的摺疊和波動,表現為時空漣漪。有人認為引力波傳播媒介為「引力子」,但尚無定論,因此是否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尚無定論。

還有電磁波影響力相對來說比引力波影響要大要明顯很多,我們生活中和宇宙探測中,電磁波到處都存在,並且被廣泛探測到;而引力波則主要在天體運行中出現,很難探測到,影響力很微弱。

2016年人類首次探測到的引力波力度,只移動了LIGO探測器4公裡長臂1個質子直徑的萬分之一尺度,這也是愛因斯坦提出引力波預言後,科學家們苦苦尋找了100年才得到驗證的原因。

另外在傳遞或者發射過程中,電磁波能與物質相互作用,被反射或吸收。但引力波與物質相互作用非常微弱,會引起與潮汐力類似的伸縮作用,但在物質中通過時的吸收率極低。

這一點非常重要,基於此,引力波能夠穿透電磁波不能穿透的地方,這種時空漣漪能夠帶給人類許多過去無法了解的信息。比如宇宙大爆炸初期那不透明黑暗的30萬年到底發生了什麼,黑洞和一些奇異天體裡面到底在發生什麼故事,暗物質暗能量的秘密等等。

因此,引力波的發現為人類進一步揭開宇宙奧秘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至於中微子,這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基本粒子,是輕子的一種,常用符號為v。

這種基本粒子個頭很小,質量極小,到底有多小尚無定論。中微子幾乎不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因此可以輕易穿越一切物質,包括自由穿越地球。

中微子是粒子間各種弱相互作用產生出來的,從太陽流出的中微子不計其數,我們人體每秒鐘會有1000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堂而過,不管日夜都如此,不過我們沒有感覺。

中微子的運動速度相當光速,但到底是光速還是接近光速尚無最後定論。

中微子與前面所說的電磁波和引力波相比,是兩種不同的事物,無可比性。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物質運動的結果(現象),因此本問題把這些攪在一起,不倫不類。

時空通訊專注於老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歡迎大家共同探討。

原創文章,請尊重作者版權,謝謝合作。

相關焦點

  • 引力波、電磁波、光子、x射線、伽馬射線和中微子在本質相同嗎
    標題裡實際上有三種不同的東西:引力波、電磁波和中微子。至於光子、X射線、伽馬射線跟電磁波是同一樣東西,電磁波和光子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屬性,科學上稱為波粒二象性,它是電磁相互作用的傳播粒子光子的兩個屬性。而X射線和伽馬射線則是不同頻率的電磁波,也可以說是攜帶不同能量的光子。
  • 雷射幹涉引力波探測器能看到引力波,其工作原理是什麼?
    你應該聽說過光是電磁波。光由相中、振蕩、相互垂直的電場和磁場組成,這些場能與附近電磁耦合的任何物質相互作用。同樣,還有一個引力模擬:引力波。這些波紋以與光(c) 相同的速度在太空中移動,但不會產生與粒子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可檢測特徵。相反,它們交替拉伸和壓縮它們,且以相互垂直方向穿過的空間。
  • 引力波是怎麼發現的_引力波有什麼實際意義(引力波對人類的意義)
    2、這一發現打開了觀測宇宙的一扇新窗戶。   在天文學幾百年來的發展過程中,人們觀測宇宙的主要手段是觀測光,也就是說幾乎所有天文實驗都是在收集光子。而根據標準宇宙大爆炸理論,大爆炸之後約40萬年,光子、電子及其他粒子混在一起,宇宙處於晦暗的迷霧狀態,光無法穿透。而引力波則不同,它誕生在宇宙大爆炸之初並以光速傳播。
  • 仿生龍蝦眼X射線聚焦原理將助力NASA引力波前沿探索
    大龍蝦和引力波來源定位表面上看完全風馬牛不相及,隸屬NASA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管目前正在進行可行性研究,未來啟發自仿生龍蝦眼X射線聚焦結構的光學成像設施將幫助引力波發現這一最前沿的物理學研究。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研究人員努力將 「龍蝦眼」X射線聚焦結構光學成像結構的研究應用於國際空間站瞬態天體物理觀測器(ISS-TAO),通過可行性驗證後儀器將被發射至空間站,其觀測X射線和高能伽馬射線的能力將幫助定位黑洞和引力波來源。在LIGO探測到引力波之前,天文上研究黑洞的一個主要手段是觀測X射線雙星,X射線的探測能夠為全面理解該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閃的物理機制提供極大的幫助。
  • 從引力波到伽馬暴探測——記在GECAM衛星發射之時
    各不同波段的波長與頻率的對應關係(左)及白光色散光譜(右) 作為我們最熟知的電磁波,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無處不在,對我們認識大千世界、在我們的生命活動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 引力波和光速都是299792458m/s,是巧合還是必然?
    最早預言「光速不變」的是麥克斯韋,這一論述最早出現在1864年,他發表名為《電磁場的動力理論》的論文指出:電場和磁場已波的形式以光速在空間中傳播。 雖然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預示著光速不變,但是由於麥克斯韋自身受限於以太學說,並不能深刻認識到光速不變是客觀獨立的。
  • 宇宙中經常發生γ射線暴和X射線暴,為何沒聽過有α、β射線暴...
    α射線是高速氦原子核,β射線是高速電子,兩者都帶電荷,所以α射線和β射線的穿透力有限,很容易被星際氣體和塵埃阻擋;而γ射線是波長很短的光子,光子不帶電,加上高能光子的穿透力很強,所以宇宙中天體發出的射線很容易到達地球表面。
  • 電磁波和引力波
    並且,LIGO這次探測到的雙黑洞融合事件還是13億年之前就已經發生了的事件,輻射的引力波在茫茫無際的宇宙中奔跑了13億年之後,在其能量為頂峰的一段短暫時間內(約0.2秒),居然被當今的人類探測到了,這些人們難以想像的天文數字,聽起來的確像是天方奇談。不過,大多數人對電磁波還比較熟悉,起碼這個名詞經常聽到,因為它與我們現代社會通訊系統密切相關。
  • 仰望星空——文科生的引力波
    為了搞清楚引力波的產生、探測過程,尤其是各種專業術語的理解,還有我國在這次引力波探測過程中的助力,以及探測引力波這件事對我們公眾到底有什麼意義?本著對自己負責、對公眾負責的態度,東方學姐參加了清華大學於10月17日舉辦引力波成果發布會,通過專家的解讀以及個人通宵惡補學習,終於對引力波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
  • 電磁波的頻率會有一個上限嗎?這個上限是多少?
    從理論上來看似乎電磁波並沒有一個頻率的上限,但從量子力學的較多來看,它卻有一個上限,那麼這個上限是多少呢?這我們得從電磁波的波長與頻率之間的關係來確認下這個高點在哪裡!電磁波頻段看得眼花繚亂,但這都不重要,上圖有一個關鍵的公式:c=λ×f即:光速=波長×頻率而這當然波長和頻率變化時候,它們遵循相乘等於光速的原則!
  • 發射引力波爆高能監視衛星,有什麼用途?
    長11發射成功了引力波暴和太空高能監視衛星。其實這顆衛星的全稱是「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按照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個人的理解,這顆衛星可能對引力波的爆發和太空中的其他高能射線的爆發都有全天候的監視作用。
  • 頻域內電磁波仿真所使用多種域和邊界條件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探討了頻域內電磁波仿真所使用的多種域和邊界條件,以及有關模擬、網格剖分和求解的選項。本篇文章會將這些信息都串聯起來,對 RF 模塊和「波動光學」模塊中可以求解的各類問題作一個簡要介紹。 在哪種條件下電磁波適合在頻域內模擬?
  • 引力波視角下的世界圖景│科協2020前沿問題解讀
    但是, 除了極少數的宇宙射線觀測以外,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主要還是停留在對電磁波, 即對光子的觀測上. 2015年9月14日, 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 LIGO)徹底地打破了這個局面, 首次直接探測到了來自雙黑洞併合的引力波信號[1,2].
  • 電磁波的頻率存在上限嗎?
    電磁波可以看成許許多多的光子,每個光子對應於一個頻率,頻率越高,光子的能量越強,單位時間內電磁波攜帶的信息也越多,這也是5G網絡比4G網絡快的原因。可見光的波長在380nm~780nm之間,波長更短的光依次為紫外線、X射線、γ射線;γ射線指波長短於0.001nm的光子,其穿透力極強,對人體細胞有著非常高的殺傷力。
  • 祝賀: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發射成功20周年,與哈勃望遠鏡齊名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1999年7月23日,搭載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在過去的20年裡,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強大而獨特的x射線眼睛,為我們對宇宙的理解帶來了一場革命。
  • 波的科普 1-機械波與電磁波
    《波的科普》系列文章之(一)促使我(原作者)寫這組文章的原因有三個:一、女法醫王雪梅在馬躍案中有一段笑話,「手機……突然接收了一個來自巨大網絡空間的異常信號,導致他的身體周圍突發電磁巨變……這個電磁巨變恰巧超越了……安全設施的最大防護能力」;二、防輻射服顯然是商業騙局,不過打假者方舟子依然在深圳敗訴
  • 中國「極目」衛星上天,全天候「追捕」引力波
    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簡稱GECAM)發射升空,兩顆衛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首次發射全天監測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衛星。
  • 引力波探測的高級方式!利用光子,「大質量引力」將被看得很清晰
    與世界上最靈敏的引力波探測器相比,這將是一個全新的設計。簡介:一片新的論文指出,理論上,可以通過研究光子和引力子的相互作用來重新界定引力波的性質,或許以後會出現更靈敏的光子引力子探測器,而不僅僅是引力波探測器。
  • 科普知識:探索宇宙暗物質與電磁波理論
    如果是絕對真空,光和電磁波將無法傳輸,引力波也不復存在,因為失去了導體。暗物質其實也是一種微粒,根據理論計算,應該是基本粒子的五千萬億分子零點零零零一都不到。目前人類根本無法觀測到,也沒有任何儀器可以測到。而且暗物質不止一種,初步估計少說也有上萬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