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返利的雲集模式,能否「破壁」成為電商新主流?

2020-12-24 經濟觀察報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海若鏡5月底,阿里上線了首款社交電商APP」淘小鋪」;淘寶APP內,主打分享返現的產品「淘寶高手」也在悄悄內測。

2年前,吳曉波曾問雲集CEO肖尚略,「淘寶、京東有沒可能以插件的形式,做一個類似雲集的東西?」肖尚略回答,差之毫厘、失之千裡。2年後,淘小鋪APP界面與雲集APP店主版已很是相似,每一個商品標價後都跟著醒目的「賺***」。

會員返利模式的「社交電商」春天來了麼?5月4日,當雲集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時,「社交」與「下沉」已是電商持續增長的主旋律。暮春的杭州,梅雨季還沒來臨,晴一天、雨一天,恰似雲集上市後的股價漲跌,從衝高到破發、再回調,市場對於這種商業模式始終存疑。

一面是根植社交快速擴大的零售渠道;一面是「入會費」、「拉人頭」、「團隊計酬」的傳銷嫌疑。當巨頭們紛紛押注社交電商之時,雲集已成為基於熟人社交網絡裂變的會員制電商樣本。透過它,或許可以讓我們更深入理解當下電商會員返利模式的新玩法。

拉人裂變

林琴成為雲集店主不足兩年,期間直接、間接發展的付費會員有2000多人,包括丈夫、姐姐、兒子和女兒。雖然兒子不滿18歲、女兒剛9歲,但並不影響她用他們的手機號/帳號來運營獲利。5月中旬,記者加入了林琴運營的一個微信社群,經過其電話「培訓」,對雲集的裂變體系有了清晰的了解。

雲集APP有2個版本:顧客版、店主版,顧客版的頁面與其它電商相似;而店主版的獨特之處則在於:每一個商品價格後都跟著紅底白字的「賺**」,這是分享、銷售後可以獲得的返利,也是激勵店主轉發的」餌「。

圖1:雲集店主版APP(左)、淘小鋪(右)界面示例

要想成為雲集店主,需繳納398元現金,成為店主之後,自己消費、或引導其他顧客消費,都可享受買賣商品的「返利「。發展新的付費會員,也可以獲得一定的雲幣(雲集平臺上的代金券)。

店主之上,還有客戶經理、服務經理,統稱為雲集」服務商「,與雲集的第三方服務公司籤訂勞務合同,每月可以獲得報酬。

成為客戶經理的條件是:直邀21人成為付費會員、間接裂變付費會員達80人,即可競聘客戶經理。而服務經理則需直邀31人成為付費會員、社群間接裂變的付費會員達到905人,方可競聘。

客戶經理、服務經理的收入由2部分構成,銷售利潤分成和新人入會獎勵。社群會員在雲集平臺上買賣的所有利潤,客戶經理每月可分成20%,服務經理為8%;每發展一個新的付費會員,客戶經理可以獲得150元現金獎勵,服務經理可以獲80元現金。

當談及在雲集工作的收入時,林琴表示,現在平臺不允許曬收入了,誰曬就封店。但為了吸引新會員加入,一些經理會想辦法「炫富」,曬個人所得稅、銀行流水等。

林琴每天都會在微信群發布推薦商品、促銷活動和雲集平臺的「養雞遊戲」等,幾十條、上百條是常事,同時要同步到朋友圈、私信給部分微信好友。她的在線時間通常是從早上五六點到午夜,以快速響應微信好友購物、入會的意願。

林琴講,自己雖然已經裂變了2000多個會員,成為服務經理,但跟「雲頂會「大咖還有一定距離。雲頂會,只有雲集最優秀的服務經理才能進入,可以和CEO肖尚略在一個微信群、參與高規格培訓。這次雲集上市的兩地敲鐘儀式上,就有雲頂會成員赴紐約敲鐘。

通過社交平臺拉新的方式,雲集早期的獲客成本有一定優勢,通過銷售費用/新增活躍買家數,雲集2017年獲客成本為49.1元,2018年為151.6元;同期拼多多的獲客成本17.38元、142.86元;阿里、京東的獲客成本則高達200多元。

2018年雲集的活躍買家數為2330萬,同比增速37.28%。而在這兩千多萬的活躍買家裡,中堅力量是佔比約1/3的付費會員,她們95%是女性,為雲集貢獻了2/3的GMV(平臺成交總額)。

繞不過的傳銷質疑

蝶衣(微信名)是赴美敲鐘的雲集服務商代表之一,當天的紐約時間凌晨4點多,她發了一條朋友圈,「……有人說我搞微商,有人說我做傳銷,有人讓我珍惜自己的羽毛……幸好我相信自己的眼光和認知。」在她看來,雲集的上市是對傳銷質疑的有力回應。

2015年下半年,雲集微店因傳銷被工商部門罰款985萬,並責令整改。為規避法律風險,雲集增設了第三方服務商模塊,由第三方公司與服務經理、客戶經理籤訂勞動合同、發放薪酬。通過這一設計,在法律上,服務商並非雲集僱員,其從平臺上只能賺取賣貨的返利,避開收取入門費。

關於「雲集是否涉嫌傳銷」這一問題,法律界人士也有不同觀點。

安理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新銳認為,根據《禁止傳銷條例》,「入門費「、」拉人頭「、」團隊計酬「三要件是判斷是否為傳銷的重要依據;市場監督總局表態若同時具備上述三點,即可斷定涉嫌傳銷。但用」涉嫌「一詞,說明還需研究商業模式。具體判斷,網絡傳銷的本質是龐氏騙局,要符合」三要件+一本質「方能定性。

「我傾向於認為像雲集這樣的公司,上市以後成立網絡傳銷的可能性不太大。」王新銳補充道,「雲集早期(2015年)肯定涉嫌網絡傳銷,但上市後要定期披露真實財報,若有傳銷,則等於自證犯罪。」

北京嘉善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常亮也認為:構成傳銷行為的必備要件是「牟取非法利益」。 在判定時,需要透過裂變現象,分清是牟取非法利益的拉人頭行為,還是正常經營活動的漲粉新模式。從雲集財報來看,其銷售商品收入佔比穩定在87%以上,這種會員制電商與「拉人頭」存在本質區別。

但京都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啟明則持相反的觀點,他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表示:雲集在收取會員費上,將此前有爭議的三個層級壓縮成兩個層級,規避了傳銷問題,但在銷售層面,會員三級架構依舊存在,「商業邏輯不等同於法律邏輯」,本質上雲集違反了條例規定。

作為社交電商的後來者,「淘小鋪」在運營時,摒棄了入會門檻這一要求,目前通過邀請碼即可成為店主。同時,只設置一級分銷,即店主的下線購買商品,該店主可獲返利;下線的下線再創造的銷售,則與該店主無關。這一點與雲集存在顯著的差異。

賣會員還是賣貨?

2016-2018年,雲集的會員計劃收入佔比未曾超過13%,其主要收入來源是商品銷售收入。從電商的邏輯來看,如劉強東所言,」零售業萬變不離其宗:成本,效率、體驗。「雲集能走多遠,也需從這些方面考量。2018年雲集交易買家2230萬,年均消費額約978元,復購率達93.6%。

「雲集的導購邏輯是通的,但天花板不會太高,因為社交流量是當期紅利,很快會被拉平。」一位消費賽道的投資人告訴記者。在他看來,零售競爭關鍵還是看供給端的能力,渠道商只有走到產業鏈上遊、做高毛利、差異化的自有品牌,才能放大渠道優勢,持續擴張。

表1:2016-2018年雲集營收情況

2018年雲集共有6613個SPU(標準產品單位),分為主流品牌、新興品牌、自有品牌三類。在解釋2019年Q1收入同比增長53.2%時,雲集重點提及「產品組合更注重自有品牌、新興品牌。」

主流品牌,是指目前市場佔有率高、在全國或區域具有一定壟斷份額的品牌;新興品牌,則是處於市場擴張期的品牌;自有品牌,則是雲集通過ODM(原始設計製造商)定製貼牌的商品。以護膚品舉例而言,雅詩蘭黛、雪花秀屬於主流品牌,馬油、御泥坊可代表新興品牌,而素野則是雲集的自有護膚品牌。

目前雲集的自有品牌主要為素野、原生黃、尤妮美,品類是護膚品、衛生巾、健康食品。為何選擇這些作為切入品類?雲集回應:「因為這些品類和雲集的客戶群體非常吻合,能更好地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雲集的目標用戶為25-39歲女性、其中「寶媽群體」又佔多數。

除了用戶需求外,自有品牌的毛利率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這一點從其返利比例可見一斑。為鼓勵會員積極推廣自有品牌商品,雲集自有品牌的返利比例較高。相比而言,生鮮蔬果品

類的返利普遍為5%,個人護理品類大多在3%-15%之間。

表2:雲集平臺自有品牌數據統計

雲集坦言其GMV的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自有品牌「素野」,在推銷素野時,店主們則會強調「素野與雅詩蘭黛、迪奧同廠生產「。作為雲集自有品牌的典型代表,素野是否確係與一線品牌同廠出產呢?

雲集公關部門告訴記者:「素野與國內外頂尖化妝品製造商、實驗室保持合作,其中包括:義大利INTERCOS、瑞士CRB研究中心、荷蘭皇家帝斯曼生命科學研究中心,以及韓國化妝品製造商COSMAX等。」同時在素野的產品介紹頁末端,大多有該商品的實際生產商。

通過查詢相關企業的官網,記者了解到:INTERCOS(瑩特利)合作企業包括歐萊雅、雅詩蘭黛等;韓國COSMAX(科絲美詩)代加工的品牌包括蘭蔻、迪奧等;諾斯貝爾合作企業有屈臣氏、上海家化等。

「ODM委託加工,在護膚品行業是常見的代工模式,品牌方不一定有自己的工廠產線,可以找製造商委託加工。」 國內某護膚品牌研發負責人、清華大學生物學博士張羽告訴記者,像INTERCOS、COSMAX這種大製造廠都有比較強的研發能力,可以接「全包」合約。把主打概念、成本要求告訴他,他就可以按照要求作出產品、貼牌,生產工藝、質控體系比較有保證。

另外,張羽表示,目前護膚品行業的原材料成本價格與最終售賣價格的比例約為1:10或1:8,對於沒有中間環節的垂直電商而言,降低售價出售、吸引顧客是可行的。記者查詢護膚品行業研究報告,數據與其所言基本相符。

隨後,記者查詢了科詩美絲、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諾斯貝爾等的官網上,發現其均未將「素野」列入客戶、合作企業。但張羽告訴記者:「這個一般不會造假,因為在商品外包裝上必須標註生產廠商,而且每個產品必須經過CFD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備案,很容易查到。」

在CFDA官網上,記者確實查詢到素野化妝品的商品備案信息,同時也發現部分產品存在檢查、整改記錄。

藉由渠道推廣自有品牌,對於產能過剩、溢價不足的中國製造商而言,是釋放生產力的一個出口,也是雲集模式賴以生存的市場空間,但這種模式對選品、質控、商品營銷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這也是對其更長久的考驗。

像雲集這樣將微信等社交平臺作為推廣主戰場的平臺,在用戶體驗上,繞不開的是會員朋友圈的廣告化,當作為社交資源的朋友圈充斥著商品廣告信息,潛在的用戶可能會直接選擇屏蔽、以免被打擾。對於「微商」的刻板印象,不少人會選擇敬而遠之,這對於雲集的會員模式能否持續也是一個挑戰。2019年Q1,雲集會員收入不增反降,同比下滑21.7%。

當阿里等巨頭紛紛發力社交電商,一方面可能分走雲集的蛋糕,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市場教育,決定著返利「社交電商」這種模式能否「破壁」,成為未來的電商新主流。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林琴、張羽為化名)

相關焦點

  • 會員制電商成電商主流形態,雲集彎道突圍
    3 月 21 日,中國領先的會員電商平臺雲集,正式向美國SEC提交了上市招股書,代碼為YJ。或將成為中國會員電商赴美第一股,在越發擁擠的社交電商賽道中,雲集進行了自我迭代,切割出會員模式實現了彎道超車,開闢出中國會員電商新戰場。
  • 雲集微店創新「S2b2C」,會員電商模式顛覆傳統電商
    雲集微店(現已更名為雲集)成立不過短短三年,但對電商流量的把握極其精準,從一無所有的電商小白,到成功入選「年度最具潛力TOP10電商獨角獸」,雲集在電商行業的潛力不可估量。
  • 曾涉嫌傳銷如今卻美國上市 雲集微店靠會員才有未來?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此時的市場上已經是強手林立、群雄割據,巨無霸們都在忙著相互進攻,哪有時間去「照顧」那些輕量級或者次輕量級的「小選手」,所以這些新晉的電商創業者們可以偷著樂一會兒。  剛剛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雲集微店,現在應該就在偷著樂,很慶幸能在受到巨頭圍攻之前便完成了資本市場的華麗轉身,成功上演了一場與時間賽跑,從創立到上市也只用了4年的時間。
  • 乾貨來襲未來M2C電商創新模式能否成為電商主流
    做網際網路公司快8年了,從一個網際網路人的觀察角度給大家解析一下M2C的發展前景和趨勢,究竟未來M2C電商創新模式能否成為電商主流,觀點均是個人看法如有適當之處歡迎之處,觀點僅供參考和共同學習。它本質上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上B2C,C2C基礎之上的網上購物模式,未來M2C電商創新模式能否成為電商主流這個是很多人在討論的問題,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
  • 電商返利APP競品分析
    編輯導讀:網上購物已經成為當代人一種生活方式,在購物之後返還現金的電商返利產品也借著這股東風成長起來。本文將從五個方面對電商返利APP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 一年收15.5億元會員費,雲集想成為中國的Costco
    用2萬元起步資金,和各大品牌香水合作,成為了淘寶香水類目的第一。2015年,肖尙略已經不滿足於做一名淘寶店主,他的野心是成為能與淘寶比肩的平臺。從創立雲集的第一天起,肖尙略就想好了雲集平臺的發展模式,就是「基於會員制收徒」。
  • 雲集:一個沒有理想的電商「印刷機」?
    同樣,據報導2019年Q1中國社區電商領域發生10起投融資事件,其中社區團購7起,社交電商、新零售、社交新零售各1起。從市場規模、從業人員、融資情況來看,社交電商已然成為電商行業最強勁的經濟增長動力。其貫徹S2b2c(S指的是供應鏈端的架構、b是雲集上的會員、c是消費者用戶)的商業模式,鼓勵個人成為付費會員,讓會員在雲集開店成為店主,而後通過對於個人店主進行系統化培訓,讓店主更具有專業性,依靠店主在微信社交平臺上的推薦、宣傳與口碑傳播,帶來用戶流量和商品交易,採購、發貨等售後服務則由雲集平臺統一負責。既是一個「店主孵化器」也是一個通過社交裂變為商家引流的平臺。
  • 社交電商商業模式設計乾貨合集——行業常見踩坑(三)
    【法律法規風險】網際網路紅利時代的落幕,使得以社交為基底的電商迅速崛起,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電商羸弱的增長節奏,門檻低、易複製的行業發展模式如預期般野蠻生長,受資本追捧,但繁榮背後良莠不齊,伴生的法律風險也鮮少有人重視,花生日記、雲集等眾多大平臺都曾因此繳過天價
  • 豪享拼、拼多多、雲集,社交電商的三種模式有何不同?
    01距離社交電商拼多多和雲集上市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被喊了多年的社交電商,終於徹底迎來了春天!這是極具有標誌性意義的。能夠從眾多社交電商中殺出來,衝到公開資本市場,拼多多和雲集實屬不易,而在他們之後,還有多家社交電商,發展形勢很好,比如豪享拼、環球捕手等等,他們誰能成為拼多多和雲集之後上市的社交電商呢?
  • 雲集牽手融融好貨,共創兩岸跨境電商新業態
    6月20日,「新機遇 新連接 新融合」兩岸電商企業培訓交流活動在杭州信息港雲集總部隆重舉行。會上,兩岸機構代表、50位臺灣企業家,與雲集創始人兼CEO肖尚略、高級副總裁張鐵成,就大陸電商的發展等話題進行深入交流。
  • 社交電商商業模式設計乾貨合集——行業常見踩坑之法律風險(上)
    網際網路紅利時代的落幕,使得以社交為基底的電商迅速崛起,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電商羸弱的增長節奏,門檻低、易複製的行業發展模式如預期般野蠻生長,受資本追捧,但繁榮背後良莠不齊,伴生的法律風險也鮮少有人重視,花生日記、雲集等眾多大平臺都曾因此繳過天價&34;。
  • 改頭換面的1號店,做起了會員電商的探路者
    承包全年雞蛋-留存全年雞蛋的權益內容是用戶成為會員後,可獲得12張30元的雞蛋券,每月生效1張,0元購買原價為30元的30枚雞蛋,可享受12個月,合計360元的雞蛋。這也是1號會員店在抖音投放廣告的核心賣點,超值的會員福利能夠促使新用戶轉化為會員,在成為會員後,用戶為了享受12個月的免費雞蛋,至少每月都要訪問使用優惠券。
  • 雲集微店創始人肖尚略: 用共享經濟模式做新電商
    9月27日,雲集微店與中國泰國商會達成戰略合作,成為中國泰國商會對外電商貿易的重要夥伴。雲集微店的總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緊挨著錢塘江。在這座城市,肖尚略已經「漂」了18年。「我最早是在汽車用品店工作,賣音響設備。當時,汽車裡用的香水都比較廉價,一般幾十塊錢,有些車主嫌不夠好,就換上私人用的奢侈品香水。這種情況我見過很多次,覺得裡面有商機。」
  • 雲集破紀錄的背後,藏著哪些消費新趨勢?
    來源標題:雲集破紀錄的背後,藏著哪些消費新趨勢?11月6日,雲集創始人兼CEO肖尚略向全體員工郵件發送一封內部信。在信中,肖尚略表示雲集已經駛入了會員電商主航道。11月5日,會員電商雲集為期7天的「全球精選狂歡周」正式開啟。活動首日單日銷售總額8.7億,刷新了平臺日銷售額新紀錄。截止11月7日00:01,雲集「全球精選狂歡周」累積銷售額破14億,僅開啟兩天便打破去年同期創下的10億銷售總額紀錄。爆發式增長的數字背後不僅僅是雲集創新的「S2b2c」會員電商模式的成功,更透露出了國民消費的一些新趨勢。
  • 成立四年即上市被稱為中國會員電商赴美第一股的原因盡在雲集官網
    不過,有些企業「河面漸寬」的速度卻高於其它同行,比如會員電商平臺雲集微店(現已更名為「雲集」)在成立四年之際便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因此被稱為「中國會員電商赴美第一股」,一時間成為業內傳奇。雲集官網就為大家「揭露」了這背後的原因。
  • 運聯研究 | 從會員制代表Costco,看雲集背後的供應鏈運營模式
    雲集靠會員制模式,在國內社交電商行業競爭激烈的時期,闖出一片天地。【運聯研究】帶你了解,雲集爆發式增長背後,供應鏈如何運營?【核心導讀】(1)雲集通過協助入駐商家解決各種發貨售後難題,吸引微商入駐,發揮S2b2c社交電商模式激發每位店主的潛能,利用朋友圈生態迅速發展;(2)雲集與Costco從品牌商直接到消費者的商流模式,決定了其不同的倉儲布局及物流模式;(3)雲集在未來要發展線下門店
  • 電商巨頭紛紛掘金付費會員,會員經濟能否成為下一個風口?
    會員不僅是一種VIP身份的象徵,更能在消費過程中得到一些額外的福利和優待,因此,不知不覺間,我們已自願成為了各大品牌旗下的付費會員。 在全民VIP的時代,電商玩家們也紛紛開啟付費會員模式。從亞馬遜的Prime到京東Plus,再到蘇寧的Super,然後是阿里的88會員,這些電商玩家的會員模式交出的成績單也十分可觀。
  • 頻繁上架新平臺 每日優鮮能否玩轉拼團?
    社區、返利、拼團給了電商企業遐想的餘地,但也給了當頭棒喝的提醒。近日,北京商報記者在調查時發現,生鮮電商每日優鮮正在內測社交拼團電商平臺「每日拼拼」,返利和拼團是宣傳的亮點。而在十個月前,每日優鮮才剛剛上線每日一淘,兩者在品類、運營方式上極為相似。
  • 會員電商第一股,雲集會成為中國的Costco嗎?
    今天,會員電商平臺雲集在美國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上市,股票代碼為YJ,成為登陸國際資本市場的中國會員電商第一股。雲集此次IPO面向全球資本市場共發售1100萬股ADS,發行價為11美元,截止發稿時,雲集市值達24億美元。
  • 市場火苗燒得旺 看迎風竄高的雲集談什麼是社交電商模式
    據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發布的《2019中國社交電商行業發展報告》顯示,去年社交電商消費人群達5.12億人,已成為電子商務創新的主要力量。雲集等社交電商的誕生,引發了什麼是社交電商模式的持續討論。其實,社交電商既是對傳統電商銷售模式中空缺領域的彌補,也是對已有市場形態的創新。什麼是社交電商呢?社交電商,顧名思義是依賴社交而進行的一種電子商務交易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