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開篇即講男女之道,孔子為什麼稱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020-12-27 道訊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詩歌305首,是一部現實主義的詩歌總集。詩經被譽為中國文學史的開篇,中國文學之源,因為它奠定了中國詩歌語言形式的基礎,後世其他詩歌如楚辭、漢賦、駢文以及五七言詩都受了《詩經》的極大影響。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下詩經的開篇《關雎》。

1、《關雎》原文

《關雎》先秦·佚名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2、《關雎》白話文解讀

「關關,關關.....」(「老婆........」「哎......老公」),雌雄一對恩愛的水鳥兒河中的小洲上歡快地叫著,恩愛的場景讓文中的男主人公想起心中的女子,那個儀表美麗,心靈美好善良的女子,讓他暗暗下決心,是君子就要勇敢去追求。河裡的水草參差不齊,在水流中左右搖晃。那美麗賢惠的女子啊,不管是醒來還是夢裡都想要追求她。可男追女隔座山呀,追求卻沒法得到,只能陷入沒日沒夜的思念,思念長長,翻來覆去難以入眠。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採摘它,美麗賢惠的女子,奏起琴瑟來親近她。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拔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敲起鐘鼓來撩她。

3、《關雎》:樂而不淫

《國風·周南·關雎》這一短小的詩篇,卻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著特殊的位置。它是《詩經》的第一篇,而《詩經》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關雎》是中國文學史開篇的開篇。

我們現在很難去了解詩經的編纂者為什麼把《關雎》排列在首位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是隨意排列的。在《論語》數次提到《詩經》,但沒有對其作出具體的評價,只有《關雎》一篇,孔子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孔子看來,《關雎》是表現「中庸」之德的典範。

漢儒的《毛詩序》又說:「《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毛詩序》的作者認為,《關雎》在這方面具有典範意義,所以才被列為「《風》之始」。它可以用來感化天下,既適用於「鄉人」即普通百姓,也適用於「邦國」即統治階層。在古人看來,夫婦為人倫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須以夫婦之德為基礎。

《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裡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詩經》的時代是對貴族的泛稱,而且這位「君子」家備琴瑟鐘鼓之樂,那是要有相當的地位的。

男人追求女人在千百年來都是一種習慣,包括在動物界也是雄性動物展現美麗一面去吸引雌性的。這首詩奠定了中國社會婚姻關係中男方是主動的一方的基礎,在今天,也還是一個姑娘看上個小夥,也總要等他先開口,古人更是如此。追上了娶回來,誇她是個美麗又賢淑的好姑娘,說自己曾經想她想得夜不能寐,以此討新娘的歡心。然後在一片琴瑟鐘鼓之樂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滿的婚姻就從這裡開始。這是男女結合的規律和程序,現代那些「閃婚」之類的違背規律,所以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此外,這篇文章,從見關雎而思淑女,到結成琴瑟之好,說明了好的愛情修來都是來之不易,而來之不易的東西,才難能可貴,特備讓人開心。

之所以,說這首詩是夫婦之道的典範,有幾層原因。首先,它所寫的愛情,是以婚姻目的愛情,最終又歸結於婚姻的美滿,這是負責任的愛情,為社會主流價值所認同。正所謂「一切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愛情都是耍流氓」。反觀現在的青年男女之問那種短暫的邂逅、一時的激情,真的該好好學習下詩經。再則,詩歌描述了對戀愛中男女雙方行為的節制。詩中雖是寫男方對女方的追求,但絲毫沒有涉及男女的肌膚之親,愛的規規矩矩。「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獨自在那裡「輾轉反側」,什麼攀牆折柳之類的事情。

《關雎》所描寫的這種夫婦指德,在今天之於家庭、社會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這一基本單元的和諧穩定有利於整個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所謂「夫婦之德」,實際兼指有關男女問題的一切方面。孔子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提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之欲就是吃飽吃好,而男女之欲卻要複雜、活躍、強烈得多,它對生活規範、社會秩序的潛在危險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養,都首先要從男女之欲開始。當然,這種克制不是說要做一名封建衛道士,不是談性色變,克制到什麼程度,關係到社會物質文化發展水平,不能恐懼排斥,也不能恣肆放流。

小結

關於《關雎》,後世也有很多誤讀,因為其承認男女之愛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就被一些性自由追求者當做旗幟,宣揚過度追求個人感情和性權利,但忽視了《關雎》對於男女關係中所描述的克禮,責任。董仲舒說過「詩無達詁」,意謂對《詩經》沒有通達的或一成不變的解釋,因時因人而有歧異,我們對詩經的解讀也應該持權變的觀點,使其更好地為現代社會精神文化建設服務。

/完/

相關焦點

  • 《論語》求真|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3.20 子曰:「《關睢》(1)樂而不淫(2),哀而不傷。」【注釋】(1)楊伯峻:《關睢》,《詩經》的第一篇。但這篇詩並沒有悲哀的情調,因此劉臺拱的《論語駢枝》說:「《詩》有《關睢》,《樂》亦有《關睢》,此章據《樂》言之。古之樂章皆三篇為一。……樂而淫者,《關睢》、《葛覃》也;哀而不傷者,《卷耳》也。」(2)楊伯峻:淫,古人凡過分以至於到失當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應該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禮)、「淫雨」(過久的雨水)。
  • 哀而不傷:他是哭的很慘,可總覺著演戲不行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句很有名《關雎》是一個詩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詩經》開篇的那首詩。也有人講《關雎》在這個地方指代的是整部的事情。是305篇都被它代表了。孔子說《關雎》或者《詩經》它的好處在哪呢?叫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淫是什麼意思呢?泛濫。它所帶來的快樂,並不泛濫,有節制,還美好,不會讓你沉浸在裡邊無法自拔。
  • 孔子評論《詩經》 講的最多的就是這一首
    ——是孔子。我想,孔子一定很喜歡這首詩。如果《詩經》真是他刪訂的,那麼,把這首《關雎》放在「頭版頭條」,當大有深意在焉。孔子是懂音樂的。他的耳朵不是一般的耳朵。他會彈琴,會鼓瑟,關鍵是,他懂得欣賞。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只有他,在專注於音樂的時候,忘記了口腹之慾,嗅覺和味覺出現了如此曠日持久的「退化」!
  • 《詩經》的意義和開篇詩——讀《詩經》有感
    二, 孔子刪詩說:這種說法見於《史記》,據說原有詩歌3000篇,孔子根據周朝的禮儀標準選出了300篇,整理出了《詩經》,唐代孔穎達(疏解集注過《詩經),宋代的朱熹,明代的朱彝尊,清代的魏源等都對此說持懷疑態度。《左傳》中記載,孔子(公元前551年__公元前479年)不到十歲時就有了定型的《詩經》,公元前544年魯樂工為吳公子季札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
  • 《詩經》開篇之作,領略來自遠古的愛情氣息,淳樸自然、清麗唯美
    眾所周知,《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古代詩歌的最前沿,且向來被公認為我國古典文學之源,在我國和世界文化史上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成為大家爭相學習的文化寶藏。人們對於《詩經》首篇也很非常期待,究竟什麼樣的作品才能成為《詩經》的開篇之作呢?《詩經》開篇之作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 《論語》導讀之五十六:孔子評論《關雎》「發乎情而止於禮」
    《八佾》(20)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關雎》,《詩經》中的第一篇。關雎(先秦無名氏)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12課《詩經兩首》課本知識
    一、相關資料《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孔子認為「不學詩,無以言」,將其作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西漢以後被儒家學派尊崇為經典,奉為「六經」之一。《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的第一篇。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詩經》的作品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
  •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2課《<詩經>兩首》知識點+圖文解讀+課文音頻
    一、相關資料《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孔子認為「不學詩,無以言」,將其作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西漢以後被儒家學派尊崇為經典,奉為「六經」之一。《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的第一篇。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詩經》的作品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
  •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12課《〈詩經〉二首》知識點+圖文解讀+同步練習
    一、相關資料《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孔子認為「不學詩,無以言」,將其作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西漢以後被儒家學派尊崇為經典,奉為「六經」之一。《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的第一篇。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詩經》的作品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
  •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2課《<詩經>二首》教學視頻+圖文講解+知識點+同步練習
    一、相關資料《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孔子認為「不學詩,無以言」,將其作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西漢以後被儒家學派尊崇為經典,奉為「六經」之一。《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的第一篇。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詩經》的作品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
  • 哀而不傷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近義詞有:哀感頑豔,反義詞有:亡國之音,哀而不傷是中性成語,複雜式成語;可作主語,分句;比喻做事適中,沒有過度的地方。成語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也談《關雎》的中和之美
    《關雎》的中和之美要說中國的詩歌,第一個想到就是《詩經》,《詩經》裡面大家最為熟悉的就是首篇《關雎》。孔子在《論語·》一篇中,這樣評價了這首詩:「《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而《關雎》裡面講的是含蓄的男女之情,這裡面主張的男女之愛是發乎於情、止乎於禮。對於男女雙方的情感互動含蓄而委婉,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規範在道德禮法之下,行為絲毫沒有違反當時的社會背景。或許男女之間因為偶然產生的感情是不符合社會禮儀規範的,但是行為卻彬彬有禮,頂多就是「琴瑟友之、鐘鼓樂之」 ,沒有任何的逾矩和不妥之處。男女不能私相授受,這是宗族禮法的轄制。
  • 【微課堂】人教部編版統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2課《<詩經>二首》教學視頻+圖文講解+知識點+同步練習
    一、相關資料《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孔子認為「不學詩,無以言」,將其作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西漢以後被儒家學派尊崇為經典,奉為「六經」之一。《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的第一篇。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詩經》的作品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
  • 萬惡淫為首:人類的欲望,怎一個「淫」字了得!
    圖片來自網絡古人說的「萬惡淫為首」的「淫」字是什麼意思?淫字的本意是多,過多,過度,不加節制。這句話裡的「淫」字,指的是人的多方面的「貪慾」。人的貪慾多了也就是惡。比如,人類過分地貪圖女色,無休止地追逐權力,貪得無厭地索取錢財,這些表現就是「淫」。貪慾是無底洞,只要陷進去就很難自救。色,本義是顏色、臉色、表情,後也指景色。古語說「好色之心,人皆有之」。孔子說「食色性也」。但是孔子說,君子好色而不淫,就是君子不過分看重貌美,即不以貌取人。
  • 孔子承認生而知之,但更強調學而知之,一切教育的核心都是學習
    孔子所說的學習的內容包括很廣,既有關於一般的事物的知識,也有關於道的學問。但他最核心的教育理念在於,學習首先不是某種專業技能的訓練,而是關於人性的培養和塑造,也就是如何求道成仁。「學而時習之」的學習正是關於道的學習。孔子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他雖然也承認生而知之,但最主要地強調學而知之。
  • 釋學誠,以及男女雙修怎麼修?
    為什麼「學」「孝」「交」皆有一個交叉的構字部件?似乎都在顯示這一點。學總是在兩個東西之間的對話中進行,即使「自學」也是與古人對話、與自己對話。對話的展開需要時間,是在時間中工夫的深化,所以「時習」是「學」的具體方式。學習是知-道——走上一條道路,逐漸展開風景,而不只是黑白分明的明白或不明白。朋友之交亦如是:見面相識只是開始,「日久見人心」。
  • 「興觀群怨」,《詩經》的這四個作用分別是什麼意思?
    古人對於《詩經》的作用有四個字的評價,叫做「興觀群怨」。那麼,什麼是「興觀群怨」呢?《詩經》作為一部詩歌總集,它的現實意義又在哪裡呢?「觀」:觀風俗之盛衰,考證得失《詩經》中的詩歌並不是一時一地所作,而是各個時代的採詩人遊走各地,採集到的民間詩歌,對之進行整理和改寫,後世又有孔子等人對其進行編纂和修訂,所以在不同的詩歌中就會反映不同的時代和風俗。比如爭議很大的「鄭衛」之風。
  • 《詩經》論衡
    男女和合,既是人類繁衍的開始,而合乎禮儀的和合,又是人類走向文明社會的一大跨步,這大概也是孔子編輯《詩經》的思想起點,同時讓我們理解《詩經》中許多男女情愛詩歌時,據此能夠體會到古代聖人及當時的社會輿情對這些詩歌的基本態度。
  • 俗話說「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其實很多人都曲解它了
    比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句話是我們上初中時期就在語文課本中學習過,這裡的「淫」就有「過分」之意,指的是富貴權勢不能讓自己的言語行為更加的過分,有出格之舉;亦能以「迷惑」解之,即不能因富貴權勢而迷惑了心智,失去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