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詩歌305首,是一部現實主義的詩歌總集。詩經被譽為中國文學史的開篇,中國文學之源,因為它奠定了中國詩歌語言形式的基礎,後世其他詩歌如楚辭、漢賦、駢文以及五七言詩都受了《詩經》的極大影響。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下詩經的開篇《關雎》。
1、《關雎》原文
《關雎》先秦·佚名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2、《關雎》白話文解讀
「關關,關關.....」(「老婆........」「哎......老公」),雌雄一對恩愛的水鳥兒河中的小洲上歡快地叫著,恩愛的場景讓文中的男主人公想起心中的女子,那個儀表美麗,心靈美好善良的女子,讓他暗暗下決心,是君子就要勇敢去追求。河裡的水草參差不齊,在水流中左右搖晃。那美麗賢惠的女子啊,不管是醒來還是夢裡都想要追求她。可男追女隔座山呀,追求卻沒法得到,只能陷入沒日沒夜的思念,思念長長,翻來覆去難以入眠。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採摘它,美麗賢惠的女子,奏起琴瑟來親近她。參差不齊的荇菜,從左到右去拔它。那美麗賢淑的女子,敲起鐘鼓來撩她。
3、《關雎》:樂而不淫
《國風·周南·關雎》這一短小的詩篇,卻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著特殊的位置。它是《詩經》的第一篇,而《詩經》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關雎》是中國文學史開篇的開篇。
我們現在很難去了解詩經的編纂者為什麼把《關雎》排列在首位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是隨意排列的。在《論語》數次提到《詩經》,但沒有對其作出具體的評價,只有《關雎》一篇,孔子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孔子看來,《關雎》是表現「中庸」之德的典範。
漢儒的《毛詩序》又說:「《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毛詩序》的作者認為,《關雎》在這方面具有典範意義,所以才被列為「《風》之始」。它可以用來感化天下,既適用於「鄉人」即普通百姓,也適用於「邦國」即統治階層。在古人看來,夫婦為人倫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須以夫婦之德為基礎。
《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裡苦惱,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詩經》的時代是對貴族的泛稱,而且這位「君子」家備琴瑟鐘鼓之樂,那是要有相當的地位的。
男人追求女人在千百年來都是一種習慣,包括在動物界也是雄性動物展現美麗一面去吸引雌性的。這首詩奠定了中國社會婚姻關係中男方是主動的一方的基礎,在今天,也還是一個姑娘看上個小夥,也總要等他先開口,古人更是如此。追上了娶回來,誇她是個美麗又賢淑的好姑娘,說自己曾經想她想得夜不能寐,以此討新娘的歡心。然後在一片琴瑟鐘鼓之樂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滿的婚姻就從這裡開始。這是男女結合的規律和程序,現代那些「閃婚」之類的違背規律,所以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此外,這篇文章,從見關雎而思淑女,到結成琴瑟之好,說明了好的愛情修來都是來之不易,而來之不易的東西,才難能可貴,特備讓人開心。
之所以,說這首詩是夫婦之道的典範,有幾層原因。首先,它所寫的愛情,是以婚姻目的愛情,最終又歸結於婚姻的美滿,這是負責任的愛情,為社會主流價值所認同。正所謂「一切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愛情都是耍流氓」。反觀現在的青年男女之問那種短暫的邂逅、一時的激情,真的該好好學習下詩經。再則,詩歌描述了對戀愛中男女雙方行為的節制。詩中雖是寫男方對女方的追求,但絲毫沒有涉及男女的肌膚之親,愛的規規矩矩。「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獨自在那裡「輾轉反側」,什麼攀牆折柳之類的事情。
《關雎》所描寫的這種夫婦指德,在今天之於家庭、社會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這一基本單元的和諧穩定有利於整個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所謂「夫婦之德」,實際兼指有關男女問題的一切方面。孔子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提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之欲就是吃飽吃好,而男女之欲卻要複雜、活躍、強烈得多,它對生活規範、社會秩序的潛在危險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養,都首先要從男女之欲開始。當然,這種克制不是說要做一名封建衛道士,不是談性色變,克制到什麼程度,關係到社會物質文化發展水平,不能恐懼排斥,也不能恣肆放流。
小結
關於《關雎》,後世也有很多誤讀,因為其承認男女之愛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就被一些性自由追求者當做旗幟,宣揚過度追求個人感情和性權利,但忽視了《關雎》對於男女關係中所描述的克禮,責任。董仲舒說過「詩無達詁」,意謂對《詩經》沒有通達的或一成不變的解釋,因時因人而有歧異,我們對詩經的解讀也應該持權變的觀點,使其更好地為現代社會精神文化建設服務。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