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這句很有名《關雎》是一個詩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詩經》開篇的那首詩。
也有人講《關雎》在這個地方指代的是整部的事情。是305篇都被它代表了。
孔子說《關雎》或者《詩經》它的好處在哪呢?叫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淫是什麼意思呢?
泛濫。它所帶來的快樂,並不泛濫,有節制,還美好,不會讓你沉浸在裡邊無法自拔。
哀而不傷呢?
這是她給你帶來的憂傷,發出的那種情絲,覺得這種難過的情緒,叫哀之過,而害於和才叫做傷。
如果哀痛的太過,這個把和諧都打破了,過分了,這個時候叫傷了,所以孔子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是孔子的文藝觀。
一個好的文藝藝作品,就應該做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但其實孔子自己並不是這樣。孔子在齊聞韶,在齊國的時候聽了《韶樂》,聽完了以後回來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是個很愛吃肉的人,他每餐沒肉都不吃的,但是他三個月吃飯嘗不出味來,吃什麼都沒味,為什麼呢?始終沉浸在《韶樂》當中,這個算不算樂而不淫呢?
這個應該是已經泛濫了吧?孔子的學生,這個顏回去世的時候,孔子叫哭之慟。痛哭的難過的呀,號啕大哭啊,孔子哭的那段畫面,我都能想像的出來。哭之慟。
旁邊的人說你這是不是太過分了呀?你這難過的也太過分了,孔子說不為這樣的人難過,還等著為誰難過?
當顏回去世的時候孔子的悲傷是無法抑制的。是泛濫出來的,哭了無數次。所以孔子並沒有做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說孔子的樂和難過,用梁漱溟先生的話來講都是發自本心。只要你發自本心,就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但是有些故意瘙癢的那種樂。就是泛濫的樂。
現在我們看很多小品對吧?邊的就是就是瘙癢,就一個勁的咯吱你讓你笑。還有那種電視上的那種調節情感的節目,我現在才知道,好多都是假的呀,都是找人編的,就演那個特別人渣的那個人,然後那特別人渣的人在電視上就被人瘋狂地罵。
這種文藝作品,就沒法做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它就是要把你的情感泛濫。讓你痛苦到極致,讓你快樂到極致。其實就背離了本心。
如果像孔子那樣是發自本心的快樂,發自本心的難過,那你眼淚留到什麼時候算就什麼時候算,沒有人說三天是個頭,或者一個禮拜是個頭對吧,但是慢慢的發現孔子發自本心的痛苦也可以慢慢地走出來,在顏回之後他還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情。
(配圖於正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