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日電 香港《大公報》2日刊文說,物美價廉的蝨目魚在臺灣島內被視為一寶,但倘若因名字之故而得不到消費者的青睞,未免可惜。臺灣漁民不妨考慮改名的建議,既有助於開拓銷路,又可加深大陸消費者對島內漁產的認識,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漢字是一種有趣的文字,看到字形就可大概猜到字義:以「山」為偏旁的字多與山相關,如峰、峽;以「蟲」以偏旁的字則讓人聯想到昆蟲一類的小動物,如蝶、蠅。因此,漢字被稱為象形文字,但「以形衍義」在日常生活中也容易鬧出笑話和產生誤解。
去年來自臺灣的蝨目魚首次大批量登陸銷售。不少消費者一看到「蝨目」這個名字就皺眉頭,不禁聯想到吸血蝨子,因而對蝨目魚也就失去了胃口。
有句俗話叫「不怕生壞命,就怕起錯名」,消費者認識一種商品或品牌,多從它的名字開始,如果名字不吉利、不順口、不好記,不但不能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還惹人生厭。第一印象不佳,遑論繼續了解商品的特性和功能,更不可能產生購買的欲望了。據說,日本知名汽車集團豐田為了開拓中國市場,在汽車品牌名字上花了不少功夫。例如,豐田在中國南部有一款「佳美」車,銷量很好,但為了顧及中國不同地區的語言發音,也忍痛改名為「凱美瑞」,結果改名後,這款車在中國的銷路更上一層樓。可見,蝨目魚改名,是一種營銷策略。
到底蝨目魚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奇怪的名字?島內版本不一,眾說紛紜。有人說是當年鄭成功到臺灣時,老百姓獻上此魚作為貢品,鄭成功用濃濃的泉州腔問:「什麼魚?」「什麼」聽起來像「蝨目」,百姓便以此為魚名。
另一說是連橫在臺灣通史中記載,臺南沿海養殖「麻薩末」魚,其名為原住民語。不管這些說法是否真實,可以肯定的是,臺灣養殖蝨目魚已有相當長一段歷史了。流傳至今,這種魚也有了不少別名,如安平魚、牛奶魚等,相較於本名,這些別名似乎更符合大陸消費者的「口味」:「安平」讓人想到平安;「牛奶」更妙,營養豐富。其實,蝨目魚的營養價值本來就很高,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高蛋白質,低脂肪,低熱量,而且肉質鮮美,煮法多樣。最重要的是,價格相宜。在大陸每條蝨目魚的售價大約10元人民幣。
物美價廉的蝨目魚在島內被視為一寶,但倘若因名字之故而得不到消費者的青睞,未免可惜。臺灣漁民不妨考慮改名的建議,既有助於開拓銷路,又可加深消費者對島內漁產的認識,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朱穗怡)
【編輯:丁文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