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太困了,就睡一分鐘……」
連續幾天寫作業到凌晨才睡覺的丁丁,終於熬不住了。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孩子倒下就再也沒能起來。
和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一樣,丁丁的媽媽為了照顧孩子的學習,毅然辭職了,把精力完全放到孩子的教育上。
對於孩子,她期望很高。不僅給孩子報了很多的興趣班,還督促他每天寫作業到凌晨。孩子的壓力很大,每天的睡眠時間,也被壓縮到只有短短的幾個小時。
就是在這樣長期的壓力和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意外發生了。這讓孩子的媽媽後悔莫及,可是悲劇已然發生,再自責也無濟於事。
太痛心了!這無疑於給所有的父母敲了一記警鐘:到底是孩子重要,還是成績重要?
有位網友說自己只要一想到這句話,就會覺得無比心酸,尤其是高考的那個階段,現在回想起來都會不寒而慄。
以前是高中生面臨考大學的壓力,可現在,壓力已經無聲無息地蔓延到了小學生、甚至是幼兒園孩子的身上。
現在的小學生,四五個興趣班是小意思,七八個興趣班加輔導班才是常態。
「小孩子懂什麼累,現在不多讓他學點,以後怎麼比得過別人?」
「別人都學,你不讓孩子學,那不是害了他嗎?」
「孩子本來就有點跟不上了,再不好好抓緊就更趕不上了」……
父母滿滿的焦慮無處安放,只能是逼著孩子多學一點、再多學一點。
《親愛的小課堂》中,徐靜凱在一個假期裡完成了:270份試卷、7本大題、50頁自己列印的卷子……而他還只是一個一年級的學生。這樣的作業量,連傅首爾都驚呼太過分了。
誠然,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變得優秀,但是,成績真的能比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嗎?
有時候,父母要反思一下,我們想要的究竟是一個孩子,還是一個做題機器?
孩子還沒有上小學之前,我也曾天真地認為小學一二年級的內容那麼簡單,怎麼可能每天做作業要做到晚上九十點?
事實證明,我錯了。孩子的磨蹭和拖拉,永遠超出你的想像。
一開始,我讓孩子自己安安靜靜地寫作業,結果:
五分鐘過去了,他才削好了筆;
10分鐘過去了,他才剛剛擺好姿勢;
15分鐘能完成的作業,他一個小時過去了也未必做得完……
這樣的學習狀態,相信很多低年級孩子的父母會很有感觸。是孩子不願意學嗎?未必,而是他們還沒有養成高效學習的習慣。
這個時候,如果用「做得慢就加一張卷子」、「做錯了再罰一張卷子」來作為懲罰的話,可能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而不是提醒自己加快速度。
所以,對於低年級孩子的家長來說,如何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幫助他們有效率地學習就顯得格外重要。
比如:營造一個安靜的學習氛圍、孩子走神的時候進行適當地提醒、注重做題的質量而非數量,等等。只有孩子的學習效率提上去了,學習才會變得輕鬆有趣。
不少父母都信奉「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小就逼著孩子要這樣、要那樣。
其實,我倒很贊同黃磊所說:
「凡是贏在起跑線上的,都是短跑。人生一定不是一場百米賽,而是馬拉松,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場馬拉松是在起跑線上贏。」
那個「天才少女」張易文,10歲就考上了大學,她可是妥妥的「贏在了起跑線上」。可是若干年過去之後,她變得更加優秀了嗎?並沒有。
超前教育的弊端,在她身上一一浮現了出來。她不合群、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能在自己父親的「私塾」教書,而前不久,他父親的「私塾」也被關停了。才剛剛開始的美好人生,似乎一下子就變得暗淡了起來。
所以,不要單純地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就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或給孩子進行超前教育、只在乎成績,而是要培養孩子堅持、有韌勁、能刻苦鑽研的良好品質。
凡是有韌勁、能堅持的孩子,不管什麼時候都能保持一顆上進的心,即便身處低谷,也能觸底反彈。這樣的孩子,才能笑到最後,不是嗎?
天底下的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寄以厚望,但如何平衡學習和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父母需要深思的。
但願這樣的悲劇不要再發生!
——END——
文| 菈媽,多平臺籤約作者,喜歡閱讀經典育兒和心理學書籍,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噢。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