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擁有135個民族,這麼多的民族,帶來的自然是複雜的民族問題,更關鍵的是,緬甸聯邦目前仍是亞洲最貧困的國家之一,由於殖民地的歷史原因,大量地方民族武裝依然存在。
因此,中央政府與民族武裝之間內戰不斷,其中緬北最有實力的便是所謂的「克欽獨立軍」。
緬北的高山密林,地勢漫長且複雜,加上出於中緬邊境線上,這樣十分有利的地形,是克欽獨立軍肆無忌憚地野蠻生長最佳土壤,這也是為什麼只佔緬甸人口7%的克欽人,能夠擁有自己的武裝,建立自己的政府,與緬甸當局周旋數十年而依然存在的原因之一。
緬甸一共有17支少數民族武裝,到目前為止,就剩下「克欽」和「克倫」沒有歸順政府,克欽族一直堅持「獨立建國」。
克欽人被當地人稱之為「山民」,他們無論是生活,還是戰鬥,都在山裡活動,極少走出山區,他們擁有統一的軍服和軍隊標誌,但軍帽沒有軍徽,最醒目的是他們的脖子上都繫著一條大紅領巾。
克欽政府是一個先軍政治的政權,政府規定男子13歲就要當兵,且終身不能退伍,即使以後不再軍隊裡,也只能算是「休假」,有戰事爆發,要立馬回歸。
每戶人家如果有5名子女,必須有3個參軍,有3-4個,則2人必須參軍,有2名則必須1人參軍,沒有男的就徵女兵。
如此高的徵兵比例,可見克欽政府的統治是多麼恐怖。
更誇張的是,「克欽政府」「控制的區域實在太窮了,很少有人願意當兵。克欽政府為了維持足夠的軍事力量,選擇古老而傳統的方式徵兵,即」抓壯丁「。
士兵們在13、4歲甚至更小的時候就在「強迫與自願相結合」的情況下來到軍,經過3個月新兵訓練就分配到各個部隊,一直在軍隊生活到20多歲左右,才有機會見到家人。
而在服役過程中,如果有逃兵,那麼抓回來一律槍斃。
更奇特的是,不僅士兵是抓回來的,就是軍隊和政府裡的領導,也有被抓回來的!
曾在1994年-2001年擔任克欽政府一把手的主席早邁就是被克欽人抓回來的。
1962年時,克欽獨立軍發現自己的領導層文化素質太低影響發展,於是就把在緬甸政府中工作的克欽人早邁給抓回來了,原因就是他比較「有文化」,應該為克欽民族工作。
抓回來之後,就被強迫在政府任職,後來被培養成軍隊總司令,這麼香的待遇,直接做一把手,早邁已經無法拒絕了。
那麼,為什麼克欽人這麼執著於獨立呢?
這要從英治時期說起。
英國人在殖民地的統治,最擅長的就是分化瓦解。他們一開始在緬甸就採取了「七邦七省」分而治之,有意識地把一些軍政要職逐步讓給克倫、克欽和佤族等少數民族,並挑撥各少數民族與緬族的關係,從而誘發了緬甸民族分離主義的抬頭。
而且,克欽人受到英國人扶持,拋棄了原先信仰的佛教,皈依了基督教,與英國人合作對付緬族人。
1948年緬甸脫離大英國協獨立後,長期跟在英國主子後面跟緬族過不去的克欽人,自然不可能加入什麼緬甸聯邦,他們也藉機獨立。但這一時期,克欽人並沒有自己的武裝,只能是窮吆喝。
直到1962年2月5日,緬甸軍中的一支以「早丹」等三兄弟為首的少數民族軍來到緬北克欽地區,宣布成立了「克欽獨立軍」,並且很快成立了獨立的「克欽政府組織」和克欽政黨,正式與緬甸聯邦政府處於對立局面。
到了1987年5月,緬甸國防軍對克欽獨立軍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圍剿,但由於當時的「克欽主席」早邁執行不抵抗政策,其政府被迫退到距雲南盈江縣邊緣數百米的」勒新「苟延殘喘。
一直拖到夏季叢林暴雨襲來,阻擋住 了國防軍的繼續進攻,克欽政府在才得以存活下來。
1989年3月,緬甸國內最大反政府武裝「緬共人民軍」瓦解,克欽獨立軍在武器等方面斷了重要來源,形勢對其相當不利,於是早邁決定於政府進行停戰談判。
1993年2月籤訂了《停戰協定》,克欽獨立軍控制的地區被緬甸政府稱之為「克欽邦第二特區」。整個克欽邦密支那等大城市和主要道路附近由緬甸政府控制外,基本上都由克欽獨立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