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府軍與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戰火曾延綿了半多個世紀,少數民族武裝數量之多,與政府對抗之激烈,持續時間之長,不僅在東南亞獨一無二,在世界上也屬罕見。
緬甸少數民族與中央政府衝突的產生有其深厚的政治社會背景,而這一切都要追溯到緬甸獨立之前甚至更久遠的那段歷史。
殖民地時期:埋下禍根
緬甸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彼此之間形成了錯綜複雜的關係。
緬族長期居於主體地位,在十一世紀到十九世紀期間建立了蒲甘、東籲、貢榜三個封建王朝。孟、撣、若開等少數民族也曾分別建立起自己的政權,或一度統治過緬族。
由於地理上的原因,加上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步,緬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在政治、文化、經濟上都有較大差異,存在不同程度的民族矛盾和隔閡。少數民族地區只是在形式上處於中央政權的統治下,在中央政府出現危機的時候,邊遠的少數民族就會反抗緬族統治,謀求擺脫緬族而獨立。
十九世紀,英國通過三次英緬戰爭建立了對緬甸的殖民統治。殖民者制定了維護殖民統治的「分而治之」政策,在緬族居住的地區實行直接統治,並先後啟動了一系列行政、司法制度的改革。
1942年日本侵入緬甸後,取代了英國在緬甸的殖民統治,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禍根。二戰初期,被譽為「緬甸聯邦之父」的昂山將軍選擇了與日軍合作的道路,試圖依靠外部力量贏得緬甸獨立,而克欽、克倫和印度人卻選擇效忠於英國。在隨後的戰爭中,50萬印度人被迫離開緬甸,同時克倫族與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的衝突也造成1800名克倫人的死亡。雖然昂山此後努力加強民族關係,但是緬族與少數民族的不信任已經根深蒂固。
二戰結束後,昂山將軍來到緬北,說服了撣、欽族和克欽族一起聯合建立國家。
1947年9月24日,各族政治力量經過較量和利益均衡後,制定了緬甸聯邦憲法。憲法給予各民族上層以很大的權利,包括保留了他們的世襲特權,還規定了撣邦和克耶邦可以在10年後投票決定是否留在聯邦內。但1947年憲法未能最終解決克倫族問題。
吳努時期:打開潘多拉盒子
緬甸獨立後,以吳努為首的自由同盟開始執政。中央政府試圖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統一全國,對獨立前許諾給予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的權利採取了限制、削弱和收回的方針。
中央拒不兌現1947年憲法賦予撣邦和克耶邦可以通過公民自決選擇是否脫離聯邦的權力,同時在邊區人民中推廣佛教、推行緬語、緬服與其他文化形態。尤其是1961年聯邦議會通過憲法第三修正案,這一措施激發了少數民族的民族主義情緒。
1949年1月開始,克倫人公開打出分裂旗號,發動武裝叛亂,尋求建立克倫人自己的國家。戰火的迅速蔓延也點燃了其他少數民族獨立或者謀求更大自治的熱情。在克倫民族聯盟的支持下,以蘇貌雷為首的克倫尼民族組織武裝不斷強大,要求建立獨立的克倫尼國,參加了叛亂。在撣邦,由於撣族上層喪失了傳統權益,而政府軍隊以追剿國民黨殘軍為名進入撣邦,也引發了當地撣族的不滿和武裝反抗。
許多少數民族揭竿而起,儘管他們的要求不盡相同,但都是以反對聯邦政府為目的。有的是獲得更大的自治權,有的是要求建立自己的民族邦,反對政府干預民族內部事務。這一時期緬甸民族矛盾已完全激化,武裝對抗持續不斷。
奈溫時期:壓制與反抗
在緬甸民族問題日益嚴峻的形勢下,1962年3月2日,國防軍總司令奈溫將軍領導的軍人集團發動軍事政變,接管了國家政權,組成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行使國家的行政權和立法權。
奈溫同時採取斷然行動,中止了1947年憲法,解散了聯邦和地方議會。在民族政策上,他監禁了多名撣邦和克耶邦的領袖以及其他民族上層首領,還加大對少數民族武裝軍事打擊的力度,減少民族地區的自治權。奈溫政府還採取「以夷制夷」的策略,以允許販賣毒品為條件,要求各地的自衛隊效忠於政府、協助政府軍攻打少數民族武裝。
奈溫軍人集團迷信武力徵服,但就在政府軍人數不斷增多的同時,少數民族武裝也像滾雪球一樣日益壯大。據統計,到上世紀80年代末,緬甸共有29支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總人數超過4萬人。主要有克倫、撣、克欽、克耶、孟、若開、勃歐、崩龍、拉祜、佤等民族的反政府武裝。當時緬甸實力最強大的反政府武裝——緬共人民軍的總兵力曾達1.5萬人,其大部分士兵來自少數民族,主要是佤族。
奈溫政府越採取高壓政策,中央政府與民族地方政府的矛盾就越尖銳。在奈溫執政的20多年間,民族武裝衝突一直是緬甸社會最主要的問題之一,使得緬甸的社會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
新軍人政府時期:國中有國
在經歷了長時期的經濟凋敝後,國家的生活物資嚴重匱乏,社會矛盾激化。1988年3月開始,緬甸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政府遊行。迫於反政府運動的壓力,奈溫辭職,但隨後上臺的領導人仍然未能控制住國內局勢。
1988年9月18日,以國防軍總參謀長兼國防部長蘇貌上將為首的高級軍官發動政變,接管政權,實行軍事管制。
新軍人政府對民族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和改革,改變了過去主要依靠軍事鎮壓和政治強權的做法,轉而採取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軟硬兼施的策略。從1989年以來,軍政府先後與脫離緬共的4支民族武裝進行和談,並達成停火協議。
對於仍然支持反政府武裝的少數民族地區,軍政府繼承了奈溫時期的堅壁清野政策,將少數民族群眾強行驅逐到政府劃定的居住地,以切斷少數民族武裝與當地群眾的聯繫。軍政府的民族政策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到上世紀末,共有17支武裝與軍政府籤訂了和平協議,其控制區在形式上成為了「特別行政區」,緬甸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武裝之間長達50多年的對抗關係開始有所緩和。
停戰協議和特區模式雖為緬甸換來了20年的相對和平,卻形成了「國中有國」「一國多軍」的割據局面,並未真正解決緬甸國內民族矛盾。為了在2010年大選前徹底解決少數民族問題,為未來的民選政府執政鋪平道路,2008年4月開始,軍政府分別與克欽獨立軍、撣邦軍和佤邦聯合軍等少數民族武裝進行了談判,要求將他們的軍隊改編為邊防警衛部隊,並安插政府軍官實行雙重領導。
槍桿子是緬北「民地武」上層安身立命的基石,因此方案遭到少數民族武裝的拒絕。2009年8月,軍政府對果敢特區發動了軍事攻勢,驅逐了彭家聲政權,扶植了聽命於自己的白所成,並且持續向佤族特區和克欽特區增兵。在軍政府的高壓下,部分地方武裝如克欽新民主軍和克倫尼各民族人民解放陣線逐漸接受了政府的改編,但軍政府與佤邦聯合軍、克欽獨立軍、撣東同盟軍的談判卻陷入了僵局。
吳登盛時期:推動和平進程
2010年11月7日,緬甸舉行了20年來首次大選。但是,第二天在泰緬邊境妙瓦底地區就爆發了民主克倫佛教徒軍第5旅與政府軍之間的交火。
2011年上半年,撣邦、若開邦、克倫邦、克耶邦、克欽邦等幾個地方武裝較多的邦基本處於戰爭狀態。佤邦聯合軍和撣邦東部民主同盟軍等武裝則與政府軍沒有爆發大規模正面衝突,但雙方也斷絕了政治關係,形成了軍事對峙局面。2011年2月,12個少數民族武裝更是在泰國清邁成立了聯合民族聯邦委員會,開始共同對抗中央政府。
進入2011年下半年,新政府釋放出和解善意。吳登盛於2011年8月18日發表了與緬甸各少數民族建立和平的宣言,向各地方武裝組織提出停戰談判的邀請。隨後,佤聯軍和撣邦東部同盟軍與政府在景棟進行了談判,會後籤署了初步和平協議。至2012年底,先後有欽民族陣線、南撣邦軍、克倫民族聯盟等10支少數民族武裝與緬甸政府達成停火協議或和平協議。
但弔詭的是,緬甸政府一方面與主要地方武裝進行和談或達成和平協議,另一方面卻與克欽獨立軍矛盾激化,2011年6月9日以來,雙方多次發生了大規模武裝衝突,使得整個緬北局勢嚴重動蕩。從2012年底至今的這次衝突使雙方都遭受了巨大傷亡。(祝湘輝)
【新聞連結】
「民地武」
由於經濟和文化差異等原因,緬族與各少數民族在歷史上就存在隔閡。英國殖民者1947年退出緬甸時製造民族矛盾,緬甸國父昂山將軍從民族團結出發,與各少數民族籤署了《彬龍協議》,允諾給予少數民族自治權換取了國家統一。後因種種原因,緬甸民族矛盾日益激化,邊境地區一直存在多股「民地武」。從1962年至1988年,緬甸一直處於內戰之中。
1988年緬甸軍政府調整民族政策,到20世紀90年代與多支「民地武」籤署了停火協議。由於在諸多問題上存在分歧,2011年6月緬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在停火17年後重開戰事。吳登盛政府上任以來,推動民族和解,自2011年年底以來,先後與14支「民地武」籤署了雙邊停火協議。目前僅有克欽獨立軍以及德昂民族解放軍對停火協議說「不」。
克欽邦
位於緬甸東北部,是緬甸7個少數民族邦之一,與中國的雲南和西藏接壤,盛產翡翠和柚木。克欽邦居民主要包括克欽族和撣族等。克欽族是緬甸的第六大民族,人口約120萬,主要信奉基督教,與中國的景頗族是同一民族,景頗語是克欽族通用語言。
克欽獨立軍
成立於1961年,是目前緬甸實力較強的一支「民地武」,為了建立獨立的政府,多年來與緬甸政府軍戰事不斷。1994年克欽獨立軍與緬政府軍籤署了停火協議。2011年雙方戰火重燃,持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