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孫中山先生親手將廣州地區多所高校整合創立國立廣東大學。學校於1926年定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校訓為孫中山先生於1924 年11月11日在國立廣東大學舉行成立典禮時親筆題寫。校訓詞為「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1997年,中山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序列;2001年1月,進入國家「985工程」序列;2017年9月,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名單。10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2018年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發布,中山大學位列中國第八。
中山大學公共關係專業的歷史沿革
廣東是大陸公共關係發源地之一,由於廖為建老師在哲學系,1986年9月,廣州中山大學在哲學系正式設置夜大公共關係專科專業。1986年12月,王樂夫、廖為建老師的公共關係專著《公共關係學概論》問世。
1987年中山大學哲學系開設了政治思想教育雙學位班,在公共關係學課程就是最深受學生的課程。學生潘大慶至今還保存著廖為建老師當時在上《公共關係學》課程時的筆記。
1988年王樂夫教授以從哲學系帶過來的10多位教師為基礎,聯合學校的其他學術資源,成立了政治與行政學系。當時系裡只有一個專業,就是政治學專業,後來,又有了行政管理專業。成立公共關係學本科專業,是廖老師的最大願望,他團結了一批教學骨幹,嘔心瀝血,不辭辛苦地工作著,幹出了令人折服的成績。1994年,中山大學在政治與行政學系正式設置公共關係本科專業,成為大陸首家有權授予該專業學士學位的高校。
1994年,中山大學在設置公關本科專業的同時,在行政管理專業的碩士點招收公共關係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中山大學的政務公關研究生的培養獲得成功,其畢業生在各自領域表現不俗,不少人已脫穎而出,成為各自領域的新銳。規範的公共關係學方向碩士的培養計劃的推行,揭開大陸高層次公共關係教育的序幕。
2004年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建立公共關係學碩士點;公共關係學碩士學位授予點的建立,將會促進公共關係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的培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設置了公共關係專業碩士研究生。標誌著中國大陸高層次的公關教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999年,國家勞動保障部主持制定了公關的職業定義,並將公關職業編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00年7月1日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開始實施公關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的制度,並正式編撰出版了權威性的培訓教材——《公關員職業培訓和鑑定教材》。1999年12月26日上午在廣州舉行了「1999年公關員職業資格全國統一鑑定廣東分考場」試點統考。它標誌著我國共關係已開始走向行業化道路。
1997年得到廣州創意公共關係有限公司30多萬元的資助,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公共關係專業基金。基於這樣的一個背景,中山大學公共關係學課程在國內同類課程中的地位居首,在海外亦具有較高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自1995年公共關係學課程進入學校第三批重點課程建設以來,在學校教務處的指導下,在院系領導的關心和幫助下,取得了較為顯著的進步,較好地達到了課程規劃要求。
1996年公共關係學課程被評為中山大學第三批重點課程。1998年公共關係學課程被評為中山大學優秀重點課程。2001年9月30日由政治與行政學系 為主,組建了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簡稱政務學院)後,廖為建老師又帶領我們公共傳播學系的八位老師再接再厲,又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2005年公共關係學課程被評為中山大學校級精品課程。2006年公共關係學課程被評為廣東省省級精品課程。2006年公共關係學課程被評為2006年度國家級精品課程。
公共關係學課程使用的都是自編教材:《公共關係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公共關係學簡明教程》(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長盛不衰的拳頭教材。前者有配套的考試大綱和自學輔導書;後者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中青年獎。這兩種教材在國內的發行總量約85萬冊,為幾十所高校以及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所採用。另外還編寫了近10萬字的《公共關係學概論》自學考試輔導材料。
2006年5月,本課程的三位主講教師:廖為建教授榮獲由中國公共關係協會學術委員會頒發的「中國公關教育20年傑出貢獻獎」。譚昆智副教授和吳柏林副教授榮獲「中國公關教育20年突出貢獻獎」。同時,廖為建教授還榮獲中國國際公共關係協會頒發的「中國公共關係傑出貢獻獎」。
在教學成果方面,2008年公共傳播學系申報的教學項目:「創新型公共關係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榮獲第六屆廣東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同年,該項目還榮獲中山大學2008年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1年2月,廖為健教授帶領團隊出版《公共危機傳播與管理》>教材,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政府公共關係》(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在自主創新理念的指導下,公共關係學專業在教材建設、教學經驗的積累和理論化上,有較深厚的積累,在國內同行內顯示出較高的水平和聲譽。我們不能夠忘記的是:這些成績都是在廖為建老師指導和親力親為中完成的,我們是這些過程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2009年公共傳播學系轉入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後,廖為建老師擔任了副院長、公關學科帶頭人,後來他主動辭去了副院長的職務,但還是繼續為公共關係專業的學科建設耕耘不輟,時刻惦念著公共關係學科的發展和完善,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春天下著雨,秋天刮著風,春風秋雨多少往事隨風而去,一切宛如昨日。但是,跟隨廖老師在公關專業學科建設中走過的日子,我們還至今歷久彌新。
「活案施教,啟思強能」的公共關係特色課程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是中山大學的獨立學院,2012年開設了公共關係學專業。
1.定位與思路: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具有紮實的公共關係專業理論知識,具備調查研究、策劃諮詢、傳播溝通、文案寫作等能力,創新意識強,善策劃、懂管理、會傳播的高級複合型應用人才。言簡意賅地表達:靜下來能夠想、坐下來能夠寫、站起來能夠講、跑出去能夠幹。
2.專業建設措施。圍繞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實習實踐等方面培養學生策劃、管理、傳播的能力,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3.制定培養方案。三大塊課程模式全方位、循序漸進夯實專業基礎、培養學生調查研究、傳播溝通、文案寫作等能力
4.教師隊伍。公共關係教學團隊擁有一支12人的專任教師隊伍(公共關係學專業7人、傳播學專業5人),張寧教授與聶靜虹教授分別是公共關係學專業與傳播學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同時,還有一支16人的校外導師隊伍。
專任教師學科背景廣泛、教學經驗豐富、梯隊合理;14位校外導師都來自公關行業從業一線,絕大多數是畢業於中山大學的研究生,基礎紮實、經驗豐富。
5.教學過程及管理。以能力培養為目標架構課程體系。核心課程:政治學原理、公共關係學原理、管理學、廣告學原理、廣告策劃與策略、公共關係策劃與案例、社會研究方法、公關寫作。
特色課程:
(1)公共關係策劃與案例(一年級第二學期)由16位校外導師講授;
(2)潛能開發原理與實務(三年級第六學期)由廣東社會學會潛能開發研究專業委員會的10位專家講授;
(3)人像攝影(三年級第六學期)由國家攝影技師、高級攝影指導教師、校外導師曾萍講授;
(4)視覺設計基礎(二年級第三學期);
(5)電腦平面設計(三年級第五學期)由李曉倩老師講授。
從2012年至今,學院聘請了16位公共關係學專業的校外導師。他(她)們基本上都是中山大學公共關係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現在活躍在廣州公共關係行業一線的從業者。其工作範圍涉及到公關調查、廣告、新聞、談判、營銷、危機管理、禮儀、大型專題策劃活動和大眾傳播媒體和新媒體(數字雜誌、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網絡、桌面視窗、數位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
有效的合作小組:
實踐教學:
以賽促學:
公共關係策劃大賽 :是每年的公關月活動的拳頭品牌項目。
第一屆,主題:開創教育模式,溝通人才供需,2011.4;
第二屆,主題: 軟實力構建和諧社會,公共關係鑄造企業品牌,2011.12;
第三屆,主題: 構建和諧社會,傳播城市形象,2013.3;
第四屆,主題:傳播中國文化 提升品牌形象——資訊時代的企業社會責任,2014.4;
第五屆,主題:新媒體時代之創意公關,2015.5;
第六屆,主題:策於非凡,創於平凡,2016.5;
第七屆,主題:創意、創新、創業——未來公關的想像,2017.6;
第八屆,主題:迎公關、映風採、因策劃、贏未來,2018.4;
第九屆,主題:深海尋思路,探出新策劃,2019.4 。
近期學生獲獎
1.第五屆中國大學生公共關係策劃創新大賽總決賽,一等獎;
2.第六屆中國大學生公共關係策劃創新大賽總決賽,一等獎;
3. 第11屆廣東省公關技能大賽決賽榮獲公共關係策劃創意獎,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7 .11;
4.第二屆全國高校暑假最美實踐團隊評選中榮獲優秀團隊獎,福州市羅源縣霍口畲族鄉福湖村: 2018.7.18 —7.28;
5.中山大學新華學院 2018 年暑期「三下鄉」 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實踐團隊二等獎,2018.11;
作品:「畲族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調研報告——以福州市羅源縣霍口畲族鄉福湖村為例」;
6.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第四屆公共管理案例大賽一等獎:大數據與地方治理——以 12348 公共法律服務熱線為例。
創新務實 教學科研成果顯著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教師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有力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1.教材與專著:我學院現在公共關係學專業學生的教材,大部分都是我們專業老師撰寫的,如:張寧教師撰寫的《媒介社會學》與《危機傳播》;吳柏林副教授撰寫的《廣告學原理》、《廣告心理學》、《廣告策劃》(第三版);譚昆智副教授撰寫的《公關原理與案例剖析 》(第二版)、《公關心理與實務 》、《公共關係策劃》(第二版)、《組織文化管理》、《人際關係學》(第四版);聶靜虹、廖毅《健康傳播學》;唐嘉儀老師撰寫了專著《新媒體傳播十問》。
譚昆智、路月玲、李春鳳老師編寫的教材《政府公共關係》(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規劃教材項目建設任務)即將在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
2.教學評教:老師們在教學評教上都90分以上。特別是上學期青年教師唐嘉儀在全校開設的600多門課程中,學生評教是全校第一,以下她對授課的理解。
生活處處是公關:在授課過程中,儘量結合熱點,吸引學生從宏觀的角度討論社會問題,提高學生對公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給學生足夠參與的機會:不能光靠老師進行授課,要讓學生參與其中,包括案例分析,模擬新聞發布會,課堂辯論等,讓學生儘可能多「輸出」。
縱橫上下,跨學科聯動:在授課過程中,把公關知識和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管理學等聯繫起來,增強學生觸類旁通的能力。
3.授課競賽:路月玲老師在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第九屆「中青年教師授課競賽」總決賽中榮獲三等獎;在第二屆「教師課程說課大賽」 總決賽中榮獲三等獎。教學感想:與學界業界保持緊密聯繫,了解學科發展前沿動態,將對公共關係學的認識和理解,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分享給學生。
4.學術論文與科研項目(2年多來不完全統計,論文發表51篇,科研項目25項)。
張寧教授(新華學院公共關係學專業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2017—2019發表論文21篇,其中CSSCI刊論文8篇,代表性的有:《穩定政治與傳播機遇:新媒體環境中的政策回應變量分析》與《「創意問政」:公共參與中個體的表達、路徑及傳播過程——以廣州地區為例》。主持兩個廣州市科研項目都是10萬元。
聶靜虹教授(新華學院傳播學專業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傳播學專業主任),主講《傳播理論》、《大眾傳媒通論》、《政治傳播》、《健康傳播》課程。現任廣東省應急管理專家組成員,中山大學公共傳播研究所研究員,中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長期致力政治傳播,健康傳播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先後在《新聞與傳播研究》《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政治研究》《學術研究》等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主持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
譚昆智副教授(新華學院公共治理學院副院長)發表論文6篇,代表性論文有《論大數據與政府公共關係——以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為例》、《手遊〈王者榮耀〉與公共關係心理研究——以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在校學生為例》。省與學院項目3項:其中《活案施教,啟思強能——公共關係策劃課程》的教改研究榮獲教學成果獎。
吳柏林副教授(公共關係學專業主任)教材專著有《消費者行為學——基於消費者洞察的營銷策略》與《公司文化管理》(第三版)。特別是他以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申報的項目:廣東省在線開放課程(廣告策劃與策略)經費10萬。
廖毅講師(傳播學專業副主任)主講課程《社會研究方法》、《危機傳播與管理》,總體評教分數在全校20%。與聶靜虹發表的論文有《區域品牌水果的網購意願影響因素——以東莞市「麻湧香蕉」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民營醫院的大眾媒介圖景:現狀與突破——對20家主流報刊關於民營醫院報導的內容分析》。主持與參與課題各1項。
唐嘉儀講師(公共關係學專業教師、在讀博士)課題:《合肥市政府的媒介形象構建和輿情管理效果研究》是安徽大學輿情與區域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的重點課題。與博士生導師張寧合作的CSSCI論文《社交媒體、網民心態與網絡非制度化政治參與——以微博為例的實證研究》受到學校好評。
路月玲講師(公共關係學專業教師有校級科研項目:《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城市網絡形象傳播研究》;論文:《新世紀以來我國城市形象宣傳片的演變研究》 《從網易裁員事件看人力資源輿情危機的化解》 《伽達默爾論「意義的理解問題」》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新型師生關係的構建》等。
李曉倩講師(公共關係學專業教師)的《「網際網路+」背景下的網站界面互動設計應用與研究》是廣東職業教育信息化研究會科研規劃項目。
李春鳳老師(公共關係學專業教師、在讀博士)教學改革項目:《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環境的多模態教學模式實踐研究:以公共關係課程建設為例》;論文:《網絡時代地方政府新聞傳播與輿情管理研究——基於專家訪談的對策性建議》。
羅海嬌老師(傳播學專業教師)在2018首屆青年公關學者論壇.論文獲三等獎(2018年8月).頒獎單位:中國國際公共關係協會學術工作委員會。論文《媒介議程與公眾外顯議程的網絡關聯性研究——基於第三級議程設置理論》 在新聞界發表。
馬子涵老師(傳播學專業教師)獲得學院2019學年的「教學優秀獎」。發表論文《從「第三人效果」視角出發再議「魔彈論》、《新媒體語境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鄉村傳播》。主持校級教改項目「傳播學專業特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馬夢婕老師(傳播學專業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積極開展各種數學活動,幫助學生拓展思路,頗受學生的好評。論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謠言傳播與治理》《2016中國新聞業研究的年度觀點》《政府主導下的多元治理:2015年中國網際網路治理的進展、挑戰與應對》等。
疫情特殊時期 線上教學 彎道超車
2020年3月16日,中山大學新華學院2020年春季學期正式「線上開學」。同學們開啟了「開學不返校,教師不停教,學生不停學」的線上學習之旅。在線上教學的特殊時期,如何踐行好「新華家規」:堅持做到第一課、第一天、第一周、第一月的線上學習「不掉線」、「不掉隊」甚至「彎道超車」。
1.從2016年5月30日就改為全程導師制(入學後就安排,每位教師帶8—10人;在四年的學習、生活中(甚至是畢業論文)進行交流指導,直到畢業),全程導師制與學生開展談心交流活動。
2.充分發揮朋輩效應。以學生黨員、學生幹部為「火車頭」,在學生中開展「宅家讀好書」閱讀活動,通過學生在閱讀群中自發分享閱讀心得,發揮學生們的「朋輩效應」,讓宅在家裡的廣大學子「宅」得充實、「宅」得有文化、「宅」出健康快樂、宅家不宅心,引導廣大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倡導沉浸閱讀,養成愛讀書的良好習慣。
3.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到學生思政工作。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中,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再次見證和升華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毀家紓難的民族精神。只願歸來時,你已成長!
師者匠心 薪火相傳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公共關係學專業對培養學子的規劃定位與思路是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具有紮實的公共關係專業理論知識,具備調查研究、策劃諮詢、傳播溝通、文案寫作等能力,創新意識強,善策劃、懂管理、會傳播的高級複合型應用人才。靜下來能夠想、坐下來能夠寫、站起來能夠講、跑出去能夠幹。
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知,用頭腦去思考,用雙手去實踐。
要求學生從「用別人的話,說別人的事,」到「用自己的話,說別人的事」,最後到「用自己的話,說自己的事」。這是一個從學習知識到創造知識的過程。
名師匯聚,薪火相傳,師者匠心,卓越傳承;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中山大學公共關係學專業有輝煌的過去,新華學院公共關係學專業必將有美好的明天!
(作者簡介:譚昆智,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公共治理學院副院長)《公關世界》1993年創刊,國際統一連續出版物號:ISSN1005-3239,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13-1178/C,國內郵發代號:18-190,國外發行代號:M6292,是中國公共關係行業唯一一本核心期刊,目前為半月刊。雜誌每期內容被中國知網、國家期刊庫、維普網站、中郵閱讀網、龍源數據、超星數據、聯訊時代、博看網、萬方數據等全文收錄。公共關係是幫助企業提高知名度、美譽度的學問;內求團結,外求發展的現代經營管理職能;樹立信譽、塑造良好形象的藝術;「軟」競爭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