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這是毛澤東寫於1935年的《憶秦娥·婁山關》。
婁山關,位於貴州省遵義城北婁山的最高峰,地勢極為險要,《貴州通志》說它「萬峰插天,中通一線」。就在這裡,毛澤東指揮紅軍取得了長徵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畢節,堪稱貴州脫貧攻堅的「婁山關」。
「畢節地區地處黔西北烏江源頭烏蒙山區,既是聞名全國的貧困地區,又是我國典型的巖溶山區。全地區8個縣,558.86萬人口,至今仍有315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是貴州省開發扶貧和生態建設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這是1988年6月6日人民日報二版刊登的文章內容。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而就在2015年,畢節農村貧困人口仍有115.45萬人,佔全省的23.4%。
1988年,我國巖溶地區的開發扶貧和生態建設試驗區在畢節地區建立。當地根據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總結多年來治理水土流失的經驗教訓,制定出「山頂戴帽子,山腰系帶子,坡地鋪毯子,大田種穀子,山下抓票子」的「五子登科」治理生態環境方案,摸索出了開發扶貧與生態建設同步進行的新路子。
進入新時代,畢節因地制宜,立足當下,著眼長遠,以「交通先行」「生態夯基」「產業興民」「科教扶智」「民生聚力」的新「五子」,堅決攻下脫貧攻堅的「婁山關」,努力實現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再「登科」。
交通先行:尋找脫貧攻堅的「鎖鑰」
「納威赫,去不得!」
為什麼去不得?當地人坦言,因為納雍、威寧、赫章三個縣之前是有名的窮困,而且道路不通,只能靠山吃山。
「石漠化,風沙大,烈日懸空雨難下;七分種,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一首民謠,道盡畢節人曾經的無奈和辛酸。地處烏蒙山區腹地,畢節「不沿邊、不沿海、不沿江」,壁立千仞的高山「鎖」住了前進的腳步,許多地方仍過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畢節,也因為「窮」出了名。
連峰際天,飛鳥不通。困局如何破?先修路!
幾經摸索,畢節將交通先行擺在發展的首要位置,打隧道、架橋梁、通高鐵,高速路穿過層層大山,縮短了縣與縣之間的距離;天塹變通途,水泥路修到家門口,山鄉面貌因路發生巨變。
回望史詩般的開路歷程,畢節人說——
只有親身駛過蜿蜒的貴畢公路,才能讀懂這條「節衣縮食」也要修通的「志氣路」。
只有親身經過通村到戶的「組組通」,才能讀懂工地上日夜兼程趕工期的燈火。
只有親身到過懸崖峭壁上的「掛壁公路」,才能讀懂村民「一錘一鑿」裡的執著。
沿著「掛壁公路」來到貴州省赫章縣白果鎮石板河村,流動商販搭載著新鮮蔬菜水果和生活用品,走村串戶地播放著大喇叭叫賣,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買到各類生活物資。
「以前從村裡走到鎮上,只能翻越大山、趟過深溝,走羊腸小道,需要5個多小時,運輸物品全靠『人背馬馱』,日子過得難。」村民黃起發回憶道。
石板河村村委會主任唐仁文道出了「心酸事」:1999年村裡老人過八十大壽,家屬外出買菜時,馬匹失足跌入懸崖讓宴會冷清散場;村裡的一名孕婦難產,將她捆在滑竿上翻山越嶺6個小時,才到達鄉鎮衛生院,總算撿回了一條命;孩子去讀書,中午只能自帶土豆充飢,上學路上荊棘叢生、危險遍布……
時間久了,村民對路的渴望,變得愈加迫切。
「夜郎萬裡道,西上令人老。」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的狀況,讓子孫後代過上好日子,村民們毅然決定鑿出一條「出山路」。縣裡擠出財政資金,「每年擠出一點,就支持一點」。2002年夏天,歷經840多天,石板河村的「掛壁公路」修成,一條長470餘米的出山路,將村子到鎮上的「距離」由5個多小時縮短至30分鐘。
隨著「掛壁公路」的通車,石板河村村民的生活打開新天地。昔日與世隔絕的小鄉村,也因「掛壁公路」而名聲大噪。
「以往村民去遠一點的地方,通常都是『早上出去天不亮,晚上回家月亮上』,沒有路的日子真是太苦了;現在是『村村通』『組組通』,家家戶戶都有『連心路』。」赫章縣交通運輸局副主任熊健說,赫章交通已逐步形成以縣城為中心、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5920公裡。
赫章交通的變化,只是畢節市交通建設的一個縮影。
2012年12月,杭瑞高速遵義至畢節段正式通車,標誌著畢節結束了「零高速」的歷史。
2013年6月,飛雄機場建成通航,搭建起畢節直達北京、上海、廣州的「空中走廊」。
2019年12月,成貴高鐵建成通車,畢節邁入高鐵時代,形成了大進大出的「鐵公機」立體交通格局。
「去時天不亮,來時月亮上。上學時,回到縣裡已經沒有了公交車,就和同伴打著手電筒一路走回去,整整一夜才到家。現在,開車幾小時就可以回趟赫章。」在貴陽工作的王勤感慨說。
風馳電掣的高鐵從貴陽北站駛出,從鴨池河特大橋駛過,四方來客走進畢節。沿著四通八達的物流網絡,「畢」貨走出了大山。
從交通閉塞到外通內聯,縱橫交錯的道路猶如血管一樣,打通畢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脈,縮短時空距離,補齊發展短板,助推畢節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生態夯基:兩條「底線」都要守住
站在赫章縣海雀村觀景臺遠眺,滿眼是一望無際的綠色。30多年的滄桑巨變,見證了海雀村「種下青山得金山」的生動實踐。
1985年,一份內參驚動了中南海。
「4口人,只有3個碗,已經斷糧5天」,海雀村「苦甲天下」的現狀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關注。
「!!!」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的習仲勳連用了三個感嘆號,批示要求:「請省委對這類地區,規定個時限,有個可行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扎紮實實地多做工作,改變這種面貌。」
「開荒開到山尖尖,種地種到天邊邊。」上世紀八十年代,海雀村民開荒種地,糧地遍布山上山下,但依舊食不果腹。究其原因,過度開墾,村裡的森林覆蓋率僅有5%,生態環境惡劣成了貧窮落後的重要原因。
畢節山高坡陡,相當多的耕地土層只有30釐米左右,且被嶙峋亂石分割得零零碎碎。198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區發生水土流失面積佔總面積的62.69%,年水土流失量達9165.3萬噸——相當於年流失30多萬畝耕地的活土層。
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建立,開啟了一場向貧困宣戰的偉大試驗。
時任海雀村的村支書文朝榮,面對光禿禿的荒山,飽受風沙肆虐,毅然決定:「種樹!」
「連飯都吃不飽,哪有力氣種樹?」老百姓們餓著肚子上山種樹,想不明白這個理兒。老支書卻想得長遠,找苗木、挖樹坑,做通思想工作,帶領村民上山種樹,餓了吃點洋芋,困了睡在山上。
三十多年如一日,海雀村幹部群眾一心種樹,山坡上栽上了華山松、馬尾松,海雀村退耕還林,林地面積達14900畝,森林覆蓋率上升至77.21%,既護住了這片林,也護出了「綠色銀行」。
如今,海雀村探索把萬畝林海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因地制宜探尋適合本地的產業。服飾加工廠、特色農作物種植等發展方興未艾,500畝蘋果基地、100個食用菌種植大棚、225畝中藥材、20萬羽蛋雞養殖場逐漸成型;每年松果成熟時,村民還可以依靠松果採摘,額外增加5000元左右的收入。
「現在的海雀,坡上種蘋果,樹下種藥材,因地制宜發展適合的產業,靠山吃山,吃出成果,老百姓算是真正感受到了。」海雀村黨支部書記文正友說,從「苦甲天下」到「林茂糧豐」,海雀人將綠水青山變成了戰勝貧困的「金山銀山」,全村人均純收入從1985年的33元增加到了2020年初的16200元。
眺望著這片林海,文正友還有更多打算,鄉村人居環境要整治,村民的素質還需要再提高,生態旅遊要發展起來。「鄉村振興路上,海雀村不能掉隊。」
海雀村華麗轉身,「試驗」轉化為「經驗」。
青山變金山,不僅在於實踐本身,更在於人的思維轉變上。
利用自然生態優勢,威寧縣觀風海鎮沙子坡林場發展起林下經濟,從2019年8月開始,引進威寧林夏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赤松茸,種植面積160餘畝。
「過去,沙子坡是一片荒坡,周邊村子常常遭到風沙侵襲;通過30多年的人工造林,才有今天這片『林海』,要充分利用好土地資源,發展合適的產業,讓群眾能夠通過務工收入實現增收。」
威寧林夏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卯兵說,從5月開始採收赤松茸,合作社已帶動周邊80餘戶群眾務工增加收入,其中有30多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巧做「林文章」,念好「山字經」,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從「五子登科」走來的畢節,寓生態建設於經濟發展,用經濟建設促生態保護,扭轉了「生態惡化、人民貧困」的被動局面。
「生態美與百姓富有機融合, 老百姓享受到了生態福利。」貴州省政協副主席、畢節市委書記周建琨指出,畢節試驗區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著力釐清理順生態建設、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全力以赴建設「生態保護、綠色發展」高地,大力構築生態屏障,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一個「藍天常駐、碧水長流、大地常綠」的畢節,未來可期。
產業興民:一場「革命」寫就傳奇
驕陽似火,大方黃泥塘鎮的辣椒迎來成熟季。
群山蒼翠,甘棠村的村民們正在忙碌地採收,火紅的辣椒裝滿竹筐。「原來種苞米,一畝地掙不了幾個錢。現在種的『皺椒』,可有名氣哩,老乾媽、郫縣豆瓣醬都從我們這收貨。」
如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當地脫貧的一道「必答題」。
「土壤含鹼度高,日照充足,這裡種出的辣椒,色澤紅亮,香而不辣,符合大眾化口味,因此將辣椒定為發展的主導產業。」黃泥塘鎮黨委書記劉平介紹說。
大方皺椒,有著「椒中之驕」的美名。長期以來,當地村民只是房前屋後栽種,供日常食用。變「為吃而種」的小農經濟為「為賣而產」的市場經濟,大方縣下了不少功夫,專門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為雙組長的辣椒產業發展領導小組。
思路一變天地寬。產業興旺成為脫貧攻堅的「先手棋」,也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點」。2018年,大方縣脫貧出列。
海拔1440米,納雍縣百興鎮泥奢期村坐落在群山深處。
車行至此,空氣中一股濃烈的麻香味迎面撲來。一株株藤椒迎風搖曳,一串串綠色的果實,成為生活的新希望。
峰巒迭起,溝壑縱橫。如何發展農業產業?村民蔣弟賢帶著技術和銷售渠道回到家鄉,「藤椒種植第二年就能開始掛果,我有信心!」
「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抱成團。」 泥奢期村村支部書記曾加林告訴記者,「村裡流轉土地756畝,建立起『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
「按斤數算工錢,最多的一天能掙200塊。」60多歲的婁高飛手拿著剪刀把藤椒從枝條上整穗採摘下來。
家門口有了產業,在廈門做流水線工人的蔣玫也回到了村裡。
「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種下一片辣椒田,植上滿山藤椒樹,畢節人骨子裡也有股「麻辣」的性格:「不怕苦,不認輸」。
「春種一大坡,秋收幾小籮」,曾是這裡真實的寫照。
八山一水一分田。貴州是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山勢到了畢節更顯陡峭。畢節人「不怕苦」,一代又一代接力,硬是在刀削般的絕壁上鑿出一道「天渠」。畢節人「不認輸」,每一寸土地都格外珍惜,「巴掌大的地方也要種上苞谷」。 但卻曾陷入「地越種越貧,人越過越窮」的怪圈。
厚植生態底色,乘著全省「來一場深刻的農業革命」的東風。畢節人開始重新打量起身邊的「綠色銀行」,不禁感慨「身在山中不懂山」。
畢節「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的自然氣候,讓這裡物種格外豐富。辣椒地裡套種獼猴桃,藤椒地裡套種南瓜,茶葉、蘋果、刺梨長勢喜人……這塊貧瘠的土地上不斷書寫傳奇,一個多彩的畢節躍然而起。
——38:62,這是畢節現在糧經作物的種植比例。
"早餐洋芋,午餐土豆,晚餐馬鈴薯",同一樣東西三個叫法,卻被威寧的老百姓戲稱為「三件寶」,說的是當地產業結構單一。
現在的威寧蔬果飄香,正成為雲貴高原一顆升起的明珠。分揀、清洗、包裝、打冷,威寧的蔬果從基地啟航,直達粵港澳大灣區的百姓餐桌,經雲南河口銷往東南亞各國。
——55441111,這是畢節農業特色產業提升工程。
12名畢節市委常委或副市長任組長,分別領銜推進食用菌、牛羊、茶葉等12個優勢產業和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到2020年實現發展500萬畝馬鈴薯、500萬頭畜、400萬畝特色經果林、400萬畝蔬菜、100萬畝中藥材……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高質量發展讓烏蒙大地充滿勃勃生機。
——12.5萬,這是畢節今年即將脫貧的人數。
畢節地處烏蒙山區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現象複雜。直到1984年,該地區550多萬人口中,竟仍有410萬人處於貧困線以下,貧困面高達74.5%。
黨的十八大以來,畢節的脫貧攻堅進入快車道。僅剩的12.5萬貧困人口,是最後的「硬骨頭」。 一產帶動二產,二產促進三產,萬畝茶園香飄四方,百裡杜鵑遊人如織。「寧可苦幹,不可苦熬」,多產業開花,畢節人正奮力奔跑,激發內生動力,撕掉千年貧困的標籤。
跑了十幾年一線的人民日報「老記者」汪志球對此感受深刻,他在文章中寫道:「扶貧像酵母一樣,既改變了貧困的現狀,更振奮了農民的精氣神。」
烏蒙山寶,畢節珍好。而今的畢節,處處是傳奇。
科教扶智:久久為功拔掉「窮根」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敢將日月再丈量,今朝唯我少年郎……」
唱歌的小姑娘是在畢節董地中學七年級學生馬麗。一年前,她輟學離家務工。鄉裡得知後迅速派出勸返小組連夜奔赴外地「千裡勸學」。當看到她正在瀰漫著油漆味的廠房裡彎腰勞作時,老師心疼地落下眼淚。
「是老師的堅持與教導讓我明白了什麼是『一個女孩該有的樣子』。」如今,小馬麗繼續在學校追逐自己的夢想,她說這首《少年中國說》讓她深感自強不息的奮鬥力量。
教育是阻斷代際貧困的重要途徑。董地鄉作為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長期堅持「雙線包保」——行政線由政府開展大排查、大走訪,勸說思想不積極的家長;教育線由教師負責孩子教育。雙線溝通構成「精準滴灌」的扶智管道。
如今董地鄉學前、義務教育階段四類人員全覆蓋,實現應助盡助;建立了教育保障管理臺帳,控輟保學實現動態清零。俯瞰畢節全市,整體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80%,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96.0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2.18%。畢節人口素質顯著提高。
80年代卻是另一番景象。彼時繁忙的東南沿海地區正編織經濟騰飛的藍圖,而畢節試驗區成立之初,近500萬人口中一半是文盲、半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4年。
教育資源匱乏、少數民族語言不通、交通道路不暢……一道道峻岭攔住了求學的心,也阻住了畢節乘風騰飛的翅膀。
基礎在教育、根本在教育、希望在教育。要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是拔窮根的治本之策。近年來,畢節憋足了勁,狠下了心,砸鍋賣鐵也要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當地利用多項改革、多重政策疊加,走出一條「窮財政辦大教育」的快速發展之路。
娃娃們抓智,大人們也要抓智。1987年畢節農民人均純收入182元,「一年365天,有二三百天都在研究吃飯問題。」這讓畢節人認識到沒有第一流的農民,就沒有第一流的農業,更沒有擺脫貧困的出路。
「要拔除頭腦中的『窮根』!」農民夜校、農業技術培訓班如火如荼興辦起來。畢節人不甘於祖祖輩輩「白丁」的命運,長滿繭子的雙手捧起書本,豐富的人力資源逐漸轉化為優質的人才資源。
「潘學軍,盼學軍!」這是赫章李富貴逢人必說的口頭禪。原本是貧困戶的李富貴在潘學軍指導下,建設核桃採穗圃,家庭年收入6萬元以上。
潘學軍是誰?還得從2006年說起。彼時「納威赫」之一的赫章縣迎來了一支「點果成金」的科技團隊——貴州大學與赫章縣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貴州大學農學院副院長潘學軍率先與該縣合作開展核桃技術攻關與研發,一幹就是十餘年。
「以校農結合帶動科技引智、教育扶智,達到產業發展、百姓增收目的。」潘學軍表示,「赫章屬於烏蒙山區果樹資源的核心分布區,核桃資源豐富,培植優良品種,可以解決多年來百姓們『守著飯碗餓肚子』的問題。」
做給農戶看,帶著農戶幹,幫著農戶賺。這支「核桃隊」培植優良品種、培訓當地農戶,先後有數百名科技特派員深入地方,將新技術、新技術以示範點形式推廣,扭轉老百姓「靠天吃飯,不願花力氣」的舊有種植觀念。
十幾年間,赫章核桃年產值大幅提高,種植戶年人均增收5000元,森林覆蓋率提高30個百分點,一棵棵核桃樹成了村民取之不竭的「綠色銀行」。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潘核桃」走進田間地頭,充分發掘畢節當地產業優勢,和當地人一起,讓「搖錢樹」不斷長出累累碩果。
久久為功拔「窮根」。「扶智」與「扶志」,是畢節「拔窮根」必須邁過去的坎。從收入提升的「物質脫貧」,到提升教育和技能水平的「素質脫貧」,隨著各年齡段人口素質共同提高,畢節正實現從人口大區向人力資源強區的喜人轉變。
如今畢節脫貧路上科技與教育的「雙翅」正直衝雲霄,畢節人的脊梁挺得更直了。
民生聚力:邁向大道康莊的幸福路
午後陽光灑在院落苗圃的格桑花瓣上。住在幸福二村的張正英老人已是耄耋之年,臉上洋溢著花兒般和藹幸福的笑容。
這裡是恆大集團在鳳山鄉店子村援建的移民新村。每家80平方米的新房子乾淨整潔,基礎設施完善。每戶配套修建2個大棚以解決村民就業收入。時值聖女果成熟季,碩果壓彎枝條,又是豐收時節。
易地搬遷,搬進幸福新天地——
2012年5月,貴州全省啟動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結合小城鎮及園區建設,對居住在深石山區、生態功能區、連片特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的204萬貧困農戶實施搬遷。
扶貧生態移民目的就是把貧困農戶遷移到環境容量較大、交通便利、公共服務相對較好的地方建點安置,政府配置生產資源,提供就業崗位,新建移民住房,建設公共基礎服務設施,從根本上解決致富難、吃水難、住房難等難題。
鳳山鄉店子村「幸福二村」是一處易地搬遷小區。人民網 塗敏攝
如今農民住了幾代的茅草房變身漂亮的黔西北民居,產業扶持、易地搬遷、吸納就業、發展教育、實施創業和特困人群生活保障等一攬子綜合扶貧措施,正幫助畢節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
貴州的搬遷規模搬遷人口180多萬,可謂創造了人類扶貧歷史上的奇蹟。如今貴州省易地搬遷任務已大致完成,做好「後半篇文章」影響更為深遠。
醫療保障,織密民生健康網——
乾淨、整潔、衛生,是威寧縣觀風海鎮沙子村的衛生室給人的第一印象。診斷室、藥房、治療室、公共衛生室四室分開;乾淨整潔的貨柜上擺放著「腸胃用藥」「兒科用藥」等標籤後面,各科常備藥物一應俱全。
觀風海鎮衛生院工作人員錢光雪介紹,該鎮14個村均配有衛生室(院),每室(院)配備2名執鄉村醫生資格證的醫生。
「建築面積從60平方米擴增到155平方米,配有電子理療燈、紫外線消毒燈等,不再需要純人工執行室內消毒;藥品從原來的90多種增加到200多種,完全滿足常見疾病。」錢光雪介紹。
健康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環節。村民通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進行看病報銷,有了健全的社會保障「安全網」,村民再不用擔心看不起病,吃不起藥。
社會治理,激發公眾參與新活力——
「老闆,我想用積分換些日用品。」位於畢節大方縣城東的店子社區的積分超市,村民時常帶著衛生文明戶等各類評比中獲得的積分來兌換日常所需。
近年來,店子社區黨總支積極領辦創辦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獼猴桃、冬蓀、大棚蔬菜、鄉村旅遊等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實施鄉風文明培育行動,建立積分超市等,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不僅如此,當地創新「五到戶」微治理模式,推行「警務兩會+十戶聯防」社會治理模式,激發出「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源源動力。
「通過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基層政法綜治組織網絡,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廣大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作用,」店子村負責人介紹稱。
「小水窖,同心建,統一戰線來支援,人背馬馱看不見,山鄉處處湧清泉……」2010年,赫章縣遭遇大旱。中央統戰部牽頭,各民主黨派籌集資金5000萬元,援建12804口小水窖,解決了10萬百姓飲水問題。
近年來,統一戰線在畢節試驗區實施「同心工程」——通過實施「博愛行」「燭光行動」「思源工程」「彩虹行動」等一系列項目落地生根,為畢節試驗區,民生改造工程提供強大助力。
易地搬遷、醫療保障、社會治理……多維度脫貧攻堅措施形成可喜的「聚變效應」,讓畢節百姓感受到濃濃的「幸福滋味」。為民謀利,解民之憂,民生政策凝聚強大合力讓畢節人的生活更加紅火,日子更有奔頭。
從「五子登科」到「新五子再登科」,畢節奮力越過脫貧路上的「婁山關」。
2014年5月,習近平對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作出重要批示,為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闖出一條新路子。
2018年7月,習近平再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盡銳出戰、務求精準,確保畢節試驗區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同時,要著眼長遠、提前謀劃,做好同2020年後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著力推動綠色發展、人力資源開發、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範區。
「站在新的歷史發展高度上,『新五子登科』更具統領性與指導性,對未來推動畢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具有重要作用。」 北京大學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雷明說。
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周慎看來,畢節的改革發展模式值得與其他國家分享,對國際社會具有借鑑意義。
2020年8月7日上午,貴州省委召開專題會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試驗區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努力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示範區規劃編制工作。會議提出,要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努力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示範區的重要載體,把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作為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的關鍵舉措。
新畢節,宏圖起。
隨著「十三五」規劃迎來圓滿收官,畢節將啟動「十四五」規劃編制,科學描繪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藍圖。乘「網際網路+」東風而起,畢節經濟發展、全域旅遊、社會治理等領域活力進一步激發,高質量發展未來可期。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天懸明月,風雷磅礴,走出千百年貧困的畢節必將迎來振翅高飛的璀璨明天。
(王政淇、陳康清、塗敏、高華、楊起帆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