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冉學東 徐曉梅 北京報導
國內遇阻,P2P平臺出海欲開啟新篇章。
印尼金融服務管理局(OJK,下稱「印尼金管局」)近日分別頒予中國互金企業信也科技(原拍拍貸)和中國平安旗下陸金所P2P牌照。預計該P2P牌照將於今年年底前正式發放。
而拍拍貸剛剛轉型升級為信也科技,並把開拓國際業務作為下一個十年的發展目標之一;陸金所母公司中國平安也剛獲得消費金融牌照。
有業內分析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印尼P2P牌照的加持,加之中國互金行業監管趨嚴和出清加速,對於中國互金企業開展國際化業務和繼續開展P2P業務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中國互金平臺出海印尼
本報記者了解到,此次不是印尼金管局第一次給互金企業頒發P2P牌照,但還是以印尼本土企業居多,很少見到中國互金企業的身影。
2016年12月28日,印尼金管局頒布了第一部P2P在線借貸監管條例,規定P2P在線借貸公司若要獲得印尼P2P牌照,必須先在OJK進行註冊,審核通過後拿到註冊號,進入為期不超過一年的監管沙盒,才能下發正式牌照。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8月7日,在印尼金管局OJK註冊和經過授權的金融科技運營商總數為127家。新註冊的15個金融科技公司分別為qazwa.id、bsalam、onehope、LadangModal、Dhanapala、Restock、 Solusiku、 pinjamdisini、AdaPundi、Tree +、Assetkita、Edufund、Finanku、Tunasaku和Uatas。而在第4次下發P2P牌照之前,獲得OJK頒發的牌照的平臺仍舊是7家,分別為Danamas、Investree、Amartha、Dompet Kilat、KIMO、Tokomodal和Uangteman,且多數為印尼本土互金企業。
另外,有知情人士稱,獲得P2P牌照的互金平臺不少與印尼財團金光集團(Sinar Mas Group)有關。其中,Danamas就是金光集團旗下直屬的P2P借貸公司,是最早一家獲得OJK頒發的牌照。
今年10月,OJK再次為6個P2P借貸平臺頒發了金融牌照,分別是Modalku、KTA Kilat、Smart Credit、Maucash、Finmas和KlikACC。這也意味著到目前總共已經有超過15家金融科技公司獲得了正式牌照。
隨著牌照數量的增多,中國金融科技公司的身影也漸漸顯露。本報記者通過查詢發現,KTA Kilat屬於上海哈杜公司旗下,於2016年12月在印尼啟動金融科技貸款業務,並於2017年10月獲得了來自君聯資本的數百萬美元投資。
還有剛剛獲得2019年以來中華區金融科技最大融資案的WeLab,Maucash隸屬於WeLab旗下,在印尼上線一年獲得超過60萬註冊用戶。此前,WeLab與大型綜合集團Astra合資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AWDA」。
中國高榕資本、新加披淡馬錫控股旗下蘭亭資本以及金沙江創投、元璟資本、領秀資本和毅園資本等參與新加坡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創新公司ADVANCE.AI(領創智信)的8000萬美元C輪融資,其合作客戶包括出海東南亞的中國互金公司掌眾金融、洋錢罐、Rupiah Plus、唐牛等以及印尼本土互金平臺Kredit Pintar、Ayopop等。
根據印尼本地監管要求,在印尼當地經營P2P業務需成立有限責任公司;外國公司需通過建立合資公司的方式進入當地市場,持股最多不能超過公司股份的85%。
值得一提的是,能在印尼獲得P2P牌照和中國互金平臺背後的資本背景不無關聯。
為什麼選擇印尼?
按照2016年12月的條例規定,從2017年開始申請註冊的P2P在線借貸公司需要定期上報主要的業務數據,自此之後OJK開始不定期公布行業數據。有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4日,OJK公布2018年前4個月放貸額為55,000億印尼盧比(約合25億人民幣),放貸人數為150萬 人,折合人均貸款金額為1667元人民幣。
彼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數據顯示,2018年4月,印尼人口為2.62億,也就是說,P2P在印尼的滲透率為5.72‰,處於較低水平。
但有數據顯示,印尼2.62億人口中,34歲以下人口佔比超過70%;超過1.4億人使用網際網路,佔比超過50%。近年來,印尼的經濟增長一直維持在5%及以上的水平。
憑藉其年輕的人口和快速的城市化,印尼預計將成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擁有1.35億消費階層成員。隨著消費能力增強,貸款需求也會逐漸強烈,網際網路金融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2019年7月,印尼金融科技平臺貸款交易量就達到了49.7萬億盧比(約合4.9萬億人民幣),較上月的44.8萬億盧比有進一步提升。
隨著印尼對金融科技的需求日益旺盛,在線借貸行業亂象也層出不窮,監管也採取了行動。OJK僅在今年就已經關閉826家無牌金融科技初創公司。
印尼和中國一樣,要求金融科技公司持牌經營。且今年3月印尼OJK發布的新規對申請運營執照的金融科技公司提出了六項要求,包括借貸平臺必須使用電子籤字;必須從印尼IT部獲得許可;和小額保險服務商合作;和銀行合作;和擁有OJK牌照的信用評分公司合作;和催收公司合作,而催收公司需要在印尼金融科技協會(Indonesian Fintech Association)註冊,進一步加強了對印尼當地線上借款平臺的監管。
另外,OJK稱,會將提供借款服務的金融科技服務分為三類:一是有閉環生態的公司;二公司有開放的生態,但只服務特定的客群,比如只向農民和漁民提供借款;三是提供消費貸和發薪日貸款 (payday loan) 的公司。OJK還表示會向第一類和第二類公司優先發放牌照,且目前申請註冊的公司中,有30%的公司提供的是消費貸。
上述業內分析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互金平臺出海印尼的原因,一是國內行業發展前景不被看好,二是印尼市場大」。印尼的監管方向已經明確,且當地具有巨大的潛在消費市場,而中國的P2P仍以退出為主,有的轉型有的等待備案試點,未來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早在2017年,就有大量的中國現金貸平臺湧入印尼市場,不過最終折戟,當然這和行業存在714高炮、砍頭息等現象有關。現有的現金貸平臺又準備複製到13億人口大國的印度。
責任編輯:馮櫻子 主編:冉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