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業工程理論及應用發展回顧
(作者,王國明、簡禎富)
王國明: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工業工程博士,臺灣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臺灣中國工業工程學會理事長,臺灣元智大學創辦人。專著三部,在國際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30多篇。長期從事工業工程、生產力管理、資源配置和績效評估等工作;是臺灣教育部和國科會的資深顧問。
簡禎富:
現任職於臺灣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臺灣工業工程與管理學門召集人 ,臺灣清華大學清華講座教授 ,臺灣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EMBA教授,曾任臺灣清華大學主任秘書 。
附1:王國明教授專訪
採訪│楊育佳、郭亦心 撰稿│楊育佳、郭亦心
http://www.ie.nthu.edu.tw/files/13-1267-71234-1.php?Lang=zh-tw
1. 在教授擔任系主任的期間,整體的領導方針為何?系上當時的發展情形為何?
清大工工係為1974年成立,當時因為臺灣經濟問題,許多學習工工專長的老師不願回臺灣教書,因此面臨重大的師資缺乏。當時工工還不是一門普及的科學,甚至有許多人並不清楚工工的領域及定位,一直到毛高文校長兼任工工協會第一屆理事長,也同時擔任工學院院長才開始建立工工系在國內的聲望,直到民國70年工研院及竹科成立,越來越多優秀教師才願意回臺教書。當時工工系的教師幾乎都是由別系的教授兼任,如阮約翰教授為數學系兼任教授,溫於平教授、陳茂生教授、吳鑄陶教授也都為經濟系和數學系的教授兼任。
2. 在擔任系主任期間令您最印象深刻的事?
當時工工系還沒有成立研究所,但有鑑於一個好的科系必須有完善的大學部及研究所,才能有獨立的研究經費,在還沒有研究所之前,工工系的研究經費多列在化工、動機、資工的預算下。當時剛好遇到全校推行的電動車計劃,為國家級的計劃,此時工工系和其他系合作,充分發揮工工所學,也讓其他系了解工工系的領域及定位,因此在民國70年成功成立了工工系研究所,為全臺第一個工工研究所。
3. 工工系學生在進入職場的優劣勢為何?
工工系的學生學了很多方面的知識,不像其他科系專注在同一個領域上,工工在早期以生管、品管、物流為主,但由於臺灣產業外移,大多數企業已轉為服務業,因此近年來工工系學生又多學習了管理方面的學科,這樣多方面的學習,即是臺積電一直強調的T型人才。
4. 能否以自身求學經驗給學生建議,工工系學生需要加強哪方面的能力或經驗?
現在的學生應該要當個T型人才,也就是要有跨領域的專長,舉凡工程、人文、社會、和計算機方面,都應該要有所涉獵。現今臺灣的產業結構,有 70%人口是屬於服務業,所以我認為,工業工程應該慢慢轉型,與服務業做結合。而轉型的出發點,在於講求「創新」,以及持續的改善。以下和服務相關的課題都是現在學生們可以多做研究的,例如:服務設計、服務營銷、服務創新等等,利用人因、生管等知識,針對「人的需要」去做設計及改善,再加上雲端技術帶來的便利,以及APP 的普及化,相信可以讓工業工程有很大的進步。
5. 對於工工系系慶40周年,有沒有什麼建議可以舉辦的活動?
我建議可以辦場研討會,討論與「未來」相關的議題,或是請系友回來分享,內容包括本系未來的願景、共識,以及各個產業要如何永續發展。這是一個長久的議題,對於社會、經濟、環境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其中內容可包括綠色競爭力、綠色產業、綠色供應鏈等等,以及如何讓原料、製程設計不要對環境造成汙染。另外,臺灣正面臨少子化,也就是老人佔總人口的比例逐漸攀升,面對這種情形,我們應該要有什麼應變方法?對於老人照顧、老人產業,是不是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這些都是我們可以討論的議題。
附2:王國明教授專訪
https://dalab.ie.nthu.edu.tw/nthuad.php?pid=201
簡禎富清華講座教授
Chen-Fu Chien
Ph.D. Tsinghua Chair Professor
現職
國立清華大學清華講座教授: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EMBA/MBA
科技部工業工程與管理學門召集人科技部「IC產業同盟」計劃暨「清華-臺積電卓越製造中心」主持人科技部人工智慧製造系統(AIMS)研究中心主任
學歷
哈佛大學商學院 PCMPCL 結業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決策科學與作業研究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暨電機工程系雙學位(斐陶斐榮譽會員)
經歷與榮譽
國立清華大學主任秘書、政府科技計劃審議委員、國家質量獎審查委員、中華卓越經營決策學會理事長、國科會固本精進計劃推動辦公室總主持人、「竹科2.0」規劃計劃主持人、國立清華大學副研髮長兼首任產學合作執行長、臺積電工業工程處副處長(臺積電第一位借調的國內學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傅爾布萊特學者、劍橋大學訪問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學青年訪問學者獎等。發表超過160篇學術論文,取得23項發明專利(10項美國;13項中華民國);並與臺積電、聯發科、臺達電、廣達計算機等公司建立雙贏的產學合作機制,導入產業創造具體效益,累積產學合作研究經費超過壹億伍仟萬元,累積清華大學技轉金收入超過壹仟參佰元。著有《半導體製造技術與管理》《決策分析與管理》及《數據挖礦與大數據分析》等書;主編《創業清華》、《固本科園 臺灣精進》、《產業工程與管理個案》及《清華百人會》等書及《竹科30》有聲書。並撰寫臺積電、聯發科、創意電子等哈佛管理個案。
曾榮獲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科技管理獎(學研團隊類)(2017)、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2016)、行政院國家質量獎-研究類個人獎(2012)、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11、2007)、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劃(2011-2014)、第一級計劃主持人獎(2005-2008)、經濟部大學產業經濟貢獻獎:個人獎(2009)和團隊獎(2010)、教育部產學合作研究獎(2003)、APIEMS Fellow (2016)、IEEE Trans. o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2015年最佳論文獎(2016)、IEEE Trans. on Automation Sciences &Engineering 2011年最佳論文獎(2012)、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傅爾布萊特學者(2002-2003)、清華講座教授(終身榮譽)、國立清華大學傑出產學合作獎(2016、2007)、清華特聘教授(2010-2013)、清華大學產學績優教師(2013)、清華大學工學院傑出產學合作獎(2013、2016)、清華大學績優技轉教師獎、清華大學智財商化績優教師、科技管理學會院士(2012)、工業工程獎章:產業貢獻(2010)和學術貢獻(2016)、第一屆東森杯大數據競賽冠軍(2014)、呂鳳章獎章(2003)、傑出工程教授(2010)、工程論文獎(2003)、工業工程論文獎(2003)等殊榮,國科會《學與致用》(2007)的九個典範之一,以及經濟部標竿學習計劃選為「產學合作最佳標竿」。
研究領域
決策分析、大數據分析、半導體製造、決策質量、醫院管理、工業3.5
免責聲明:
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和核對真實性,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公號方。
大家怎麼看?點擊【在看】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