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高校長張桂梅批評「全職太太」的言論上了熱搜,引發了社會廣泛的關注。仿佛每隔一段時間,相似的話題就會被重新討論一次,總是有關女性在家庭和事業選擇上的兩難,在育兒過程中面臨的崩潰,還有那些遍布在生活細處的困境。
如果將時間回溯至一百多年前,大部分女人都是「全職太太」。美國歷史上,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被稱作是「家中天使」——表面的美譽將婦女牢牢限制在了狹小的家庭生活中。新舊世紀之交,儘管困難重重,越來越多的女人卻想要走出家門,像男人一樣擁有社會身份。這一時期,寫作也是屬於男性的特權,19世紀的女作家們要麼為自己取男性的筆名,要麼將作品終生鎖入抽屜。直到1928年,維吉尼亞·伍爾夫才寫出了那句如今人人熟知的名言:「女人要想寫小說,必須有錢,再加一個自己的房間。」
讓女人擁有一個自己的房間,凱特·蕭邦比伍爾夫早了二十多年。凱特·蕭邦在189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覺醒》裡,讓女主人公埃德娜·龐德烈從濱海大道上的大房子裡搬出,住進了街角的「鴿子屋」。埃德娜對自己的女性友人瑞茲小姐解釋說:「我實在煩透了打理那棟大房子。反正我也從沒覺得它是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瑞茲小姐一針見血,揭露了她的心理:「房子和錢都是你丈夫的。」埃德娜只好坦露自己的計劃:搬進小房子,通過作畫賺取一些收入,日子可以過得節省些,獲得的卻是自由獨立的生活。
《覺醒》[美]凱特·蕭邦 著齊彥婧 譯大魚讀品|
以現代眼光看,凱特·蕭邦的《覺醒》細膩、精緻,十分敏銳地捕捉到了女性在婚姻中感到受困和苦悶的切面,但在1899年的美國,《覺醒》的出現卻驚世駭俗。女主人公埃德娜想要逃離婚姻,戀上了別的男性,感到愛情無望後,又與另一位男性產生了曖昧關係。最後,埃德娜在絕望中走向大海和死亡。小說出版後,迎來了大量惡評,評語有「不健康」「病態」「醜陋」等,不但被書店、圖書館禁止上架,凱特·蕭邦本人也被友人及出版商拋棄,幾年後在眾叛親離中去世,逐漸被世人遺忘。直到1969年,美國的第二波女性主義浪潮時期,凱特·蕭邦的價值才被重新發現。
《覺醒》就像是另一個版本的《包法利夫人》,從人物到情節都有類似之處,也同樣受到了尖銳的批評。在19世紀末充滿傳統女性與母性價值觀的社會環境下,《覺醒》是第一部關注女性問題、充滿女性關懷,並體現反傳統掙扎的作品。最新再版的《覺醒》導讀中,有一句評價凱特·蕭邦的話:「她不需要吹響號角,她是製造號角的人。」著意強調了蕭邦在女性意識啟蒙方面的先驅性。在蕭邦生活的時代,女性主義還不是廣泛的浪潮,她只是敏銳地洞察了女性生活的奧秘,進而用文字戳穿了它,但被禁與早逝讓蕭邦失去了進一步的可能。
《覺醒》以龐德烈夫婦的一次海邊度假為開端,簡潔的筆觸,直接將埃德娜·龐德烈與丈夫的關係點出。「瞧你曬得,我都快認不出你了。」埃德娜剛剛遊泳回來,龐德烈先生端詳自己的妻子,「仿佛在查看一件受損的貴重物品」。小說中的龐德烈先生不是壞人,他專心事業,寵愛妻子,但如果埃德娜想要擁有自己的意志,他不理解也不容許。這個平常的度假期,生活富足的上流太太埃德娜學了一夏天的遊泳。在莫名的情感驅使下,她的內心開始覺醒——不僅是因為她遇到了情人羅伯特,她也突然意識到了自己成為丈夫、兒子的「貴重物品」,正長期過著一種昏昏沉沉的生活。度假結束後,埃德娜把曾經那種鑲著金邊的日子放在一邊,她不再勉力操持家務,也不定期款待賓客,而是躲在畫室裡畫畫,順應自己的心情做事。這番轉變令龐德烈先生憤怒和不解。
埃德娜愛她的孩子,但她更想要追尋自己的主體身份和價值,她曾對朋友拉蒂諾爾夫人說:「為了孩子,我可以捨棄一切身外之物,我可以獻出金錢和生命,卻不能獻上自我。」雖然埃德娜在追尋自我的過程中突破了道德的禁忌,真正把她推向死亡的卻不是愧疚之心,而是她發現自己愛慕的羅伯特也秉持著同種想法,認為她的自由掌控在丈夫、孩子的手裡。埃德娜的死亡是一次無聲的對抗和奪權,她走向大海的狀態充滿了儀式感,「有生以來第一次赤裸地佇立在天地間,沐浴著陽光,感受著風的吹拂和海浪的邀請」,「宛如一個嶄新的生命」。儘管沒能為筆下的人物找到現實出路,凱特·蕭邦將埃德娜的死亡比作新生,她與傳統決裂的態度是堅定的。
除了寫出《包法利夫人》的福樓拜,凱特·蕭邦還極為欣賞莫泊桑,她在一篇文章中如此評論莫泊桑:「他的小說令我驚嘆。小說中有生活,而不是編造;這種敘事藝術的關鍵在於,他用令人著迷的曖昧、不可思議的方式處理那些情節、老套的技巧和機關。他逃脫了傳統和權威,進入自身,用自己的眼睛向外觀察,以一種簡潔直率的方式,告訴我們他看到的東西。」這段評價反映了凱特·蕭邦的文學旨趣,幾乎可以直接用來形容蕭邦本人的作品。不可思議的、出人意料的情節反轉,也常常是蕭邦創作短篇小說的特點,如《一小時的故事》《塞萊斯廷夫人離婚記》等。但比起技巧,更重要的還是「小說中有生活」、「簡潔而直率」以及「逃脫傳統和權威,進入自身」——蕭邦的小說也做到了這些,她作品中思想的前瞻性,即使在百年後的今天閱讀,竟也絲毫沒有過時。
作者:彥晶
(原標題:另一個版本的《包法利夫人》 重溫女性文學先驅者的寫作)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15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