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留學的地點,不少人的第一印象會是美國,英國等國家。可能很少人會想到,在二十多年前,會有那樣一群留學生,年齡或大或小,會選擇前往我們的鄰國——日本。
這些人,懷揣著不同的目的,背負著迥異的背景,坐上飛機,踏足一個陌生的國家,為了自己或者家人開始了自己的奮鬥。
01
1896年,清政府派遣了13名留學生前往日本學習,從此揭開了中國人赴日本留學的歷史。100年後,又有一群人,踏著前人的足跡,來到了這個國家進行學習。而我們今天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張素,也在其中。
張素,是一個九歲的小學生,在去日本留學之前,她曾在北京讀小學。因為爸爸在日本工作,9歲的張素隨媽媽漂洋過海來到日本,和爸爸團聚。也正是因為此,屬於張素的兩年留洋日本之旅開始了。
02
也許是受到課本等其他方面的影響,即將要前往日本的張素對於日本當地的印象並不是很好。在新幹線上,有這麼一段對話:
爸爸:日本小學生欺負你怎麼辦啊?張素:用學習來對付他們。在中國我跟媽媽已經定了條約,一定要拿第一。爸爸:拿第一是為什麼?張素:為中國爭口氣啊。因為日本人侵略中國,所以我就得……
到學校一周之後,張素小朋友雖然態度有所緩和,但心中一直很在意中日兩國之間的關係。在一次全校大會,在沒有提前通知的前提下,這個中國小朋友被校方邀請做一次講話。結果,她當時就做了一番形似外交官的發言:
國家與國家之間永遠是和平的,願我們這一代,永遠捧起和平的鴿子,唱起和平的歌
這些發言,確實讓人難以預料,很難想像,它是出自一個沒有提前準備的9歲孩童之口 。但轉念一想,這又是有跡可循的。
在那個資訊並不發達的年代,想要了解另外一個國度,如果沒有親身體驗過,能獲得的信息可能就會顯得片面。在張素心裡,對於日本的印象就是那個曾經侵略過中國的國度,而自己對於它,唯一能做的就是呼籲那裡的人民嚮往和平以及在學習上勝過他們一籌,看似微不足道,實則充滿力量。
03
人在異國,首先得過語言這一關。在第一節課上,全班同學齊聲唱著一首日本歌謠,張素不會,也聽不懂,只能默默站在講臺邊,等著歌聲結束。
在這麼漫長的等待時間裡,張素感覺到了巨大的陌生感。可她儘管眼淚在眼眶裡打轉,也只是輕輕嘆了口氣,繼續保持微笑。
天書一樣聽完第一節課,不放心的媽媽一直在教室外面站著……你以為這孩子會帶走嗎?才不。
媽媽剛安慰了幾句,她就回頭找老師去了。一手一腳,笨拙地比劃著,請老師教她讀詞。
小留學生,真不慫。她的微笑面對,不是矯情地偽裝堅強。照樣可以哭、可以嘆氣、可以求安慰。之後,自己解決問題。
好在,學校裡的所有人都清楚張素會面臨的問題,都很積極幫助她。
同桌的佐藤大樹,在上課時會一行行地指著老師講到的地方;班裡的四五個小朋友一下課就圍著張素,教她日語;班主任叫班上一名女同學每天在樓下等她一起上學;校方還特意安排了一位翻譯負責張素的學習……在這一切的幫助下,張素的日語學習有了極大的進步,從課堂上不能發言到搶著第一個發言,從成績平平淡淡到躋身班級第一名,張素做到了來時的目標,同時也發現了日本並不只是那個侵略中國的野蠻國家,真正應該被譴責的應該是日本高層而不是日本民眾。
04
進入20世紀90年代,日本爆發了一場經濟危機,這場危機,被稱為日本「失去的十年」,此次危機導致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從91年開始,資產負債額在1000萬日元以上的倒閉企業每年都多達1萬家以上。
進入1998年後,日本經濟依然沒有顯現出任何復甦的徵兆,反而加速地向低谷下滑。隨著倒閉公司的不斷增加,張素父親所在的公司也面臨著倒閉的邊緣。
在全家人的考慮下,決定張素和母親先行回國,父親繼續在日本創業,這也意味著張素的兩年留學日本之旅走向了終點。
臨走之前,校長還將音樂課上使用的口風琴送給張素將要前往的北京的學校,一共71臺。
正如張素所言:來日本的這兩年值得,見識更廣了,也認識到了很多人。一次國外留學在當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機會,也不是所有去日本的留學都能遇上這麼好的對待。舊時候中國還很落後,人們嚮往外面的世界是人之常情,而如今中國已經發展成一個綜合國力數一數二的大國,著實讓人感慨萬千。
中日關係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話題,中日之間的留學交往也在繼續。歷史不會說謊,中日也曾有過那樣一段蜜月期,只是現在,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