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雪映窗
經歷了高速發展後的「急剎車」,稅收風暴、資本離場、審查趨嚴、限薪風波不斷的電視劇行業,對過去的2018年作出總結,也為未來發展進行預判。
在2019年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以下簡稱「春推會」)上,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新聞發布會、中國電視劇編劇(北京)論壇等多場主題活動依次舉行。尹鴻、劉和平、郭靖宇等齊聚一堂,共論行業發展。
政策變動顯然是電視劇行業最關係的問題,在2019北京影視政策宣推會上,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透露,「總局對古裝劇沒有一棒子打死,但拍宮鬥、家鬥需要謹慎了」;
討論多年的網臺關係,也有了最新的定論,高校教授表示,「電視臺一定是貶值的,但是劇在不同平臺上找到附加值」;
還有對主旋律作品的預判,「主旋律的大眾化、商業劇的主流化雙向趨近」。
儘管遭遇創作小年,劇集仍是流量與收視擔當
3月26日,首都影視發展智庫、首都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業協會、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CC-Smart新傳智庫聯合發布了《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2019)》,從製作、收視、平臺、產業政策等9個方面對行業展開剖析。儘管2018年是電視劇行業的「小年」,但劇集對流量與收視的拉動效應依然明顯。
從CSM媒介研究監測數據來看,2018年電視劇收視比重為32%,與2017年的30.9%有了明顯提升,且仍為收視率最高的節目類型。而在2018年央視及省級衛視各類節目中,電視劇的收視佔比都有提升,其中衛視電視劇收視貢獻提高了1%。
網絡端來看,美蘭德大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1-9月電視劇類(含TV劇和網劇)視頻點擊量達到了4688億次,貢獻了全網流量的62.1%。
與電視劇拉動收視、點擊量相比電視臺總體的收視情況卻不容樂觀。2018年,全國人均每天看電視129分鐘,自2014年持續縮短,其原因既有移動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也有碎片式觀看方式的興起;與之相對應的,是一線衛視收視格局略有調整,但整體收視率呈現下滑趨勢,觀眾市場低迷。
據此,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表示,很多電視臺都說播出電視劇已經不再掙錢,但從播出份額以及電視劇收視佔比持續提升來看,電視劇對收視率的貢獻很大,是掙收視、掙份額的重要內容;同時,短視頻雖然全天候陪伴用戶,但電視劇依然是全網點擊量的六成,因此「電視可能會受到威脅,但是劇不會」。
尹鴻由此做出結論:「電視平臺貶值是一定的,因為有了更多競爭者,但是劇不會,劇會在不同的平臺上找到自己的增加值。」
網臺分離趨勢漸顯,受眾分化與圈層化加劇
網臺互動頻繁與網臺分離加劇,成為電視劇行業值得關注的現象。2018年,播放量前10的劇集之中,有7部的網臺聯動,顯示出平臺之間在同頻共振上的巨大成績;但網臺頭部作品重合度降低,不同渠道對於題材的偏好明顯,則是網臺分離與受眾分化的徵兆。
在論壇上,導演郭靖宇一面為自己的《娘道》鳴不平,一面表示創作者要明確播出渠道。「《娘道》是專門寫給電視機觀眾的,如果我一味追求口碑,就一定會失去很多中老年觀眾,會讓電視機前的中老年觀眾無劇可看,因為他們所接受的倫理觀念就是那樣的。而《靈魂擺渡》,我就從來沒想過讓中老年觀眾來看。」
郭靖宇表示,擁有13億觀眾的電視劇創作者是「最幸福的藝術家」,但不可能拍一部讓所有人都看的作品,因此「電視劇作品需要分類,分得越細,對觀眾就越負責任,播出後的效果預期也就越明確」。郭靖宇還強調,創作者一定要確定到底是臺播還是網播。
在《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2019)》中,尹鴻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指出了網絡點擊量與收視率TOP 10的重合率較低,網臺對題材的喜好也不太一樣:《扶搖》《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甜蜜暴擊》等年輕向電視劇,在電視端表現不佳,但在網絡端播放量靠前;去年全年網絡點擊量與收視率最好的十部電視劇重合率也相對較低,只有《戀愛先生》與《香蜜沉沉燼如霜》兩部。
由此可見,儘管網臺審查標準統一,但由於傳播介質的區分與受眾分化的加劇,網臺分離的趨勢已經凸顯。從2018年熱門的網劇與臺播劇來看,臺播劇中都市情感劇、獻禮劇猛增,古裝劇則縮水嚴重;多元化的網劇則以古裝、奇幻、愛情三大類型為主流,其中古裝劇增幅最大,奇幻劇次之,且古裝與奇幻混搭已成潮流。
影評人李星文也表示,網絡平臺觀眾的審美已發生較大變化,「甜蘇痛爽」是具有共性的審美取向。
行業管控呼喚有價值作品,「新主流」成創作方向
自2018年起,綿延數年的獻禮年讓聚焦現實的主旋律作品成為剛需:2019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2022年是獻禮二十大之年,黨和國家的重大宣傳時間節點呼喚劇集作品展現價值擔當。
在春推會開幕式上,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局長楊爍就表示,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也是電視劇行業進一步調整提升、更加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之年,他還提出了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高質量創作、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要求。而從春推會的劇目單來看,獻禮劇與現實主義題材劇佔據重要位置。
據悉,在收視率TOP 30的劇目中,5部獻禮劇佔比達到了17%,《大江大河》《正陽門下小女人》《最美的青春》等口碑與收視雙豐收——獻禮劇平均點擊量過億,整體表現不俗,正是2018年電視劇行業的有趣現象。
尹鴻表示,與以往的主旋律作品不同,「新主流」不僅要佔據主流市場,還要表現出價值觀:「是主流價值觀與主流市場的融合,不能為了主流價值觀而放棄主流市場,也不能因為主流市場不表達主流價值觀。從這個角度看,守正創新帶來了主旋律的大眾化,商業劇也呈現出了主流化。」
正因為書寫民族史詩的需要,製片人吳毅在選擇劇集時,強調文化價值與民族價值高於商業價值:「在做劇集選題時,四個價值需要重點考慮,第一是文化價值,第二是民族價值,第三是傳播價值,第四才是商業價值。文化價值就是具有社會引領性、觀眾所接受的共親性,商業價值則是企業生存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