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劇的守正創新:「新主流」緣何成全新創作方向?

2020-12-24 鋒芒智庫

文丨雪映窗

經歷了高速發展後的「急剎車」,稅收風暴、資本離場、審查趨嚴、限薪風波不斷的電視劇行業,對過去的2018年作出總結,也為未來發展進行預判。

在2019年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以下簡稱「春推會」)上,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新聞發布會、中國電視劇編劇(北京)論壇等多場主題活動依次舉行。尹鴻、劉和平、郭靖宇等齊聚一堂,共論行業發展。

政策變動顯然是電視劇行業最關係的問題,在2019北京影視政策宣推會上,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透露,「總局對古裝劇沒有一棒子打死,但拍宮鬥、家鬥需要謹慎了」;

討論多年的網臺關係,也有了最新的定論,高校教授表示,「電視臺一定是貶值的,但是劇在不同平臺上找到附加值」;

還有對主旋律作品的預判,「主旋律的大眾化、商業劇的主流化雙向趨近」。

儘管遭遇創作小年,劇集仍是流量與收視擔當

3月26日,首都影視發展智庫、首都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業協會、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CC-Smart新傳智庫聯合發布了《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2019)》,從製作、收視、平臺、產業政策等9個方面對行業展開剖析。儘管2018年是電視劇行業的「小年」,但劇集對流量與收視的拉動效應依然明顯。

從CSM媒介研究監測數據來看,2018年電視劇收視比重為32%,與2017年的30.9%有了明顯提升,且仍為收視率最高的節目類型。而在2018年央視及省級衛視各類節目中,電視劇的收視佔比都有提升,其中衛視電視劇收視貢獻提高了1%。

網絡端來看,美蘭德大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1-9月電視劇類(含TV劇和網劇)視頻點擊量達到了4688億次,貢獻了全網流量的62.1%。

與電視劇拉動收視、點擊量相比電視臺總體的收視情況卻不容樂觀。2018年,全國人均每天看電視129分鐘,自2014年持續縮短,其原因既有移動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也有碎片式觀看方式的興起;與之相對應的,是一線衛視收視格局略有調整,但整體收視率呈現下滑趨勢,觀眾市場低迷。

據此,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表示,很多電視臺都說播出電視劇已經不再掙錢,但從播出份額以及電視劇收視佔比持續提升來看,電視劇對收視率的貢獻很大,是掙收視、掙份額的重要內容;同時,短視頻雖然全天候陪伴用戶,但電視劇依然是全網點擊量的六成,因此「電視可能會受到威脅,但是劇不會」。

尹鴻由此做出結論:「電視平臺貶值是一定的,因為有了更多競爭者,但是劇不會,劇會在不同的平臺上找到自己的增加值。」

網臺分離趨勢漸顯,受眾分化與圈層化加劇

網臺互動頻繁與網臺分離加劇,成為電視劇行業值得關注的現象。2018年,播放量前10的劇集之中,有7部的網臺聯動,顯示出平臺之間在同頻共振上的巨大成績;但網臺頭部作品重合度降低,不同渠道對於題材的偏好明顯,則是網臺分離與受眾分化的徵兆。

在論壇上,導演郭靖宇一面為自己的《娘道》鳴不平,一面表示創作者要明確播出渠道。「《娘道》是專門寫給電視機觀眾的,如果我一味追求口碑,就一定會失去很多中老年觀眾,會讓電視機前的中老年觀眾無劇可看,因為他們所接受的倫理觀念就是那樣的。而《靈魂擺渡》,我就從來沒想過讓中老年觀眾來看。」

郭靖宇表示,擁有13億觀眾的電視劇創作者是「最幸福的藝術家」,但不可能拍一部讓所有人都看的作品,因此「電視劇作品需要分類,分得越細,對觀眾就越負責任,播出後的效果預期也就越明確」。郭靖宇還強調,創作者一定要確定到底是臺播還是網播。

在《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2019)》中,尹鴻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指出了網絡點擊量與收視率TOP 10的重合率較低,網臺對題材的喜好也不太一樣:《扶搖》《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甜蜜暴擊》等年輕向電視劇,在電視端表現不佳,但在網絡端播放量靠前;去年全年網絡點擊量與收視率最好的十部電視劇重合率也相對較低,只有《戀愛先生》與《香蜜沉沉燼如霜》兩部。

由此可見,儘管網臺審查標準統一,但由於傳播介質的區分與受眾分化的加劇,網臺分離的趨勢已經凸顯。從2018年熱門的網劇與臺播劇來看,臺播劇中都市情感劇、獻禮劇猛增,古裝劇則縮水嚴重;多元化的網劇則以古裝、奇幻、愛情三大類型為主流,其中古裝劇增幅最大,奇幻劇次之,且古裝與奇幻混搭已成潮流。

影評人李星文也表示,網絡平臺觀眾的審美已發生較大變化,「甜蘇痛爽」是具有共性的審美取向。

行業管控呼喚有價值作品,「新主流」成創作方向

自2018年起,綿延數年的獻禮年讓聚焦現實的主旋律作品成為剛需:2019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2022年是獻禮二十大之年,黨和國家的重大宣傳時間節點呼喚劇集作品展現價值擔當。

在春推會開幕式上,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局長楊爍就表示,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也是電視劇行業進一步調整提升、更加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之年,他還提出了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高質量創作、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要求。而從春推會的劇目單來看,獻禮劇與現實主義題材劇佔據重要位置。

據悉,在收視率TOP 30的劇目中,5部獻禮劇佔比達到了17%,《大江大河》《正陽門下小女人》《最美的青春》等口碑與收視雙豐收——獻禮劇平均點擊量過億,整體表現不俗,正是2018年電視劇行業的有趣現象。

尹鴻表示,與以往的主旋律作品不同,「新主流」不僅要佔據主流市場,還要表現出價值觀:「是主流價值觀與主流市場的融合,不能為了主流價值觀而放棄主流市場,也不能因為主流市場不表達主流價值觀。從這個角度看,守正創新帶來了主旋律的大眾化,商業劇也呈現出了主流化。」

正因為書寫民族史詩的需要,製片人吳毅在選擇劇集時,強調文化價值與民族價值高於商業價值:「在做劇集選題時,四個價值需要重點考慮,第一是文化價值,第二是民族價值,第三是傳播價值,第四才是商業價值。文化價值就是具有社會引領性、觀眾所接受的共親性,商業價值則是企業生存的基礎。」

相關焦點

  • 守正創新:中國新時代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使命
    文化發展要把握正確導向,堅守主流價值觀,這也是當今時代提出的要求。近年來,文化產業高速發展,一些文化產品只著眼於市場和經濟效益上,偏離主流價值觀,不利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行業背景下,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引導文化發展正確方向,將正能量傳遞給大眾。
  • 華雲文化董事長汪海英:內容創作要守正創新
    大會以「e閱讀,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旨在聯合各方共同探討全媒體時代下的數字閱讀理念創新、方式創新與實踐創新。   在本次大會的IP交易會環節,浙江華雲文化集團董事長汪海英以「內容創作的守正與創新」為主題,探討了在內容回歸良性發展的新形勢下如何做好內容。
  • 守正創新 繼往開來 努力推進新時代新聞學傳播學學科建設
    新時代我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學科建設,面臨著難得機遇和重大挑戰,需要我們堅持守正創新,繼往開來,去迎接新發展,走向新輝煌,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理論自信和學術自信。在我國,辦新聞與傳播教育如果不重視新聞學科就難以入主流,難以成氣候。新聞學成為辦好新聞教育,搞好新聞學傳播學學科建設的根基。以新聞學為立學之本、立院之本,成為許多新聞院校的共識。 前些日子清華大學停招新聞學專業本科生一事引發了一場爭論,也引發了一些人對新聞學學科發展前景的擔憂。有人因此問「新聞無學論」是否會「死灰復燃」「捲土重來」。我想,「新聞有學」已成定論,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
  • 在傳承中讀懂"守正創新"的意義
    原標題:在傳承中讀懂「守正創新」的意義   在我前面發言的老前輩代表是閆百琨老師,當我邁入光明日報的大門時,最先學習的就是1982年他帶領記者站推出的張華為搶救淘糞老農獻出生命的報導,正是這個報導,將「大學生冒死救老農值得嗎」的討論寫入了教科書;   在我前面發言的中年記者代表是鄭晉鳴老師
  • 南平:學以致用守正創新
    大家表示,宣傳思想戰線要學在前、作表率,要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貫穿工作全過程,學以致用,守正創新,提高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5日,南平市委宣傳部機關黨委再次組織學習研討。「要把習近平總書記《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各項要求,作為謀劃和推動工作的度量標尺和重要牽引,學以致用,學用相長,在工作實踐中提高貫徹落實應用的能力和水平。」
  • 馬來順:守於初心持於恆心勇於創新 續寫新時代守正創新的「老兵新...
    守於初心 持於恆心 勇於創新續寫新時代守正創新的「老兵新傳」——在河北新聞界慶祝第二十一個記者節座談會上的發言在我看來,這個獎項,是評委會對我個人從業經歷和業績的認可,也是對長城新媒體集團事業發展的褒揚,更是業界對河北新聞戰線守正創新成效的肯定,我為此深感光榮和自豪!記得有位新聞前輩說過,黨的新聞事業是一項需要激情也創造激情的事業。今天回味這句話,我更是感慨萬千。
  • 李鳳亮 | 新時代中國文化如何守正創新?(附視頻)
    他表示,在文化層面,新時代最重要的關鍵詞是文化自信和文化創新。實現守正創新,首先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其次,必須找準創新路徑,從觀念、業態到路徑實現全面創新,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作為第十六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主論壇的獨家視頻直播方,「中經文化產業」整理了李鳳亮的視頻和文字實錄,以饗讀者。
  • 守正創新,加快「主力軍」挺近「主陣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宣傳思想戰線正本清源的任務取得重大成效,現在進入了守正創新的重要階段。新時代新階段、新使命新任務,呼喚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定守正創新,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黨管媒體,展現新氣象、實現新作為。不容迴避,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思潮多樣化,給新聞輿論工作帶來歷史機遇和嚴峻考驗。
  • 「不過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看京劇「第一科班」如何守正...
    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電題:「不過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看京劇「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創新新華社記者白瀛、何凡1959年,富連成社弟子袁世海在表演京劇《龍鳳呈祥》時,將《蘆花蕩》一折中張飛出場的三倒步改成了三望:一望前面還有多遠,二望敵人來了沒有,三望周圍的情況;之後又採用了範寶亭
  • 守正聚力 創新共融——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主論壇觀點聚焦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  「對主流媒體來說,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既面臨著巨大挑戰,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喬永清如是認為。  如何「守正聚力、創新共融」,使網際網路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 德宏:守正創新 紮實做好新形勢下意識形態工作
    德宏:守正創新 紮實做好新形勢下意識形態工作 2020-12-18 18: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
    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既是我們黨領導偉大社會革命的制勝法寶,也是我們黨推進自我革命的歷史自覺。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在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中推進自我革命的歷史。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堅持真理、糾正錯誤,為了人民利益守正創新,在不斷實現自我超越中開拓前進。
  • 肖菊華調研省廣電臺(集團)強調守正創新推進廣電事業高質量發展
    湖北日報訊 (記者農新瑜)11月24日,副省長肖菊華在湖北廣播電視臺(集團)調研時強調,要以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守正創新、新益求新,精心謀劃新發展,努力開創廣電事業發展新局面。肖菊華強調,進入新時代,省廣電臺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持續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傳播黨的聲音,講好湖北故事,全力打造體現湖北特色優勢、具有全國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 推動新時代思政課守正創新
    原標題:推動新時代思政課守正創新 新疆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負責人、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倪培強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 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如何守正創新出精品
    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如何推陳出新?範小青、範穩、弋舟等7位作家,就現實主義及文學創新等話題展開討論。  問:近年來,文學創作湧現出現實主義熱潮。相比以往,當下的現實主義創作呈現哪些新特點?  付秀瑩:作家更關注時代主題,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新鄉土題材以及教育、醫療、生態環保題材和目前的人民戰疫題材等,都與時代生活發生著更直接、更密切的血肉關聯。
  • 名刊專家縱論文學的守正與創新
    名刊專家縱論文學的守正與創新中國作家網 | 黃尚恩  2019年11月04日14:30年會現場隨著新的媒介、新的文化產品不斷湧現,傳統文學刊物如何真正做到守正創新,實現媒介融合,推出具有文學品質、能引起讀者共鳴的作品,成為重要的課題。
  • 張縈——《守正創新 教育強國》
    就是要做好守正、創新。守正,就是恪守正道。良師才能善邦。沒有好的老師,就沒有好的教育。這就要求教師要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積極傳播者,幫助學生築夢、追夢、圓夢,讓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都成為實現我們民族夢想的正能量。創新,就是要勇於開拓。唯有創新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網絡時代。黨和國家需要教師培養具有「中國心、民族魂;責任心、擔當魂;智慧心、創新魂」的新時代學子。
  • 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守正與創新(人民觀察)
    華中科技大學思政選修課《深度中國》給出的回答是,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統一。守正是指牢牢守住價值引領的初心,創新是指在遵循規律的基礎上大膽變革、推陳出新。如果沒有守正,就會迷失方向;如果沒有創新,就會弱化引導功能。思政課教學只有將守正與創新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發揮塑造大學生靈魂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 人民日報名家筆談:守正創新,引領未來
    在高等教育呈現新趨勢、肩負新使命的大背景下,北京大學應該扮演怎樣的社會角色、助力社會進步?加快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不僅是國家的重大戰略,也已成為社會公眾的共同期盼,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大學應該集中精力和資源幹什麼、怎麼幹?這些問題歸結為一個,當代北京大學的使命是什麼?   首先,北大必須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為青年學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人才。
  • 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為人民奉獻學術精品
    原標題: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為人民奉獻學術精品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強調,文化文藝和哲學社會科學要做到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