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化吸入療法是呼吸系統相關疾病的重要治療手段。與口服、肌肉注射和靜脈給藥等方式相比,霧化吸入療法因藥物直接作用於靶器官,具有起效迅速、療效佳、全身不良反應少、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等優勢,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但霧化吸入療法的不規範使用不僅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更可能帶來安全隱患。呼吸時間特此盤點臨床上霧化吸入治療的 10 大誤區,供大家參考!
誤區 1:傳統「呼三聯」方案
傳統的霧化吸入方案(即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慶大黴素),通常稱為「呼三聯」,曾在臨床中廣泛應用。但遺憾的是,這三種藥物其實都不適合霧化。
(1)地塞米松:無霧化劑型,該藥進入體內後需要在肝臟代謝才能起效,脂溶性低、水溶性高,與氣道黏膜組織結合較少,肺內沉積率低,與糖皮質激素受體的親和力低,在氣道內滯留時間短,較難通過霧化吸入發揮局部抗炎作用,療效相對也較差。
(2)α-糜蛋白酶:無霧化劑型,對視網膜毒性較強,霧化時接觸眼睛容易造成損傷;遇血液迅速失活,不能用於咽部、肺部手術患者;有報導該藥對肺組織有損傷,吸入氣道內可致炎症加重並誘發哮喘,故不適合霧化。
(3)慶大黴素:無霧化劑型,氣道藥物濃度過低,達不到抗感染的目的,細菌長期處於亞抑菌狀態,易產生耐藥,同時可刺激氣道上皮,加重上皮炎症反應,故不適合霧化。
誤區 2:噴射霧化器的氧流量不適
噴射霧化器是臨床上最常用的霧化器,其產生的顆粒直徑和釋霧量取決於壓縮空氣泵性能或氧流量。其中壓縮空氣泵產生的壓力和流量較為恆定,所產生的氣溶膠顆粒大小適宜,穩定性較好。
若是使用氧氣源驅動,則氧流量需調節為 6-8 L/min。氧流量過小,產生的顆粒較大,不能到達作用部位;而流量過大,易導致藥物過早過快的丟失。
誤區 3:霧化液總體積過大
建議霧化液總體積為 4-5 ml。總體積過大,容易使藥液濺出,導致霧化時間過長,對於 COPD、哮喘等患者易使之疲勞,對於患兒來說,霧化時間過長會導致其注意力不集中、不耐煩、哭鬧等,吸入效率也大大減低。總體積過小,則殘留體積佔比過大,霧化藥物太少,到達下呼吸道的藥量也相對少,達不到治療效果。
誤區 4:認為霧化時間越長越好
在霧化液總體積和氣體流量一定的情況下,其實霧化時間是相對固定的,大約 10-15 分鐘,而且噴射霧化器的殘留體積一般是 0.5-2 ml,當剩餘霧化液小於殘留體積時,霧化器就不會產霧了。
而且隨著水分蒸發,氣溶膠的溫度逐漸降低容易引起支氣管痙攣,霧化液濃縮、藥物輸出減少、顆粒增大,霧化效果也會變差。
誤區 5:霧化吸入時刻意用力呼吸
患者的認知和配合能力決定了是否能有效地運用霧化器,而患者的呼吸方式將影響氣溶膠在呼吸道中的沉積。用力呼吸易產生湍流,局部易產生湍流,促使氣溶膠因互相撞擊而沉積於大氣道,導致肺內沉積量明顯下降。所以霧化治療前,應教會患者正確的呼吸方式,平靜呼吸過程中,間斷進行深慢呼吸,將更有利於氣溶膠沉積在下呼吸道和肺泡,以提高霧化治療效果。
誤區 6:不注意體位
霧化治療時,患者宜取坐位並保持上半身直立,這種姿勢有利於膈肌收縮,保證藥物更充分的進入下呼吸道和肺泡。
霧化治療會使痰液稀釋容易刺激患者咳嗽,這種姿勢也便於及時拍背協助排痰,保持呼吸道通暢。
半臥位或側臥位進行霧化治療,不僅影響患者的潮氣量、深吸氣量以及排痰,且霧化器杯體容易傾斜,導致藥液濺出,從而降低霧化治療效果。
誤區 7:霧化治療前後不注意清潔口腔及面部
霧化治療前要清潔口腔,清除口腔內分泌物及食物殘渣,減少微量誤吸,以及降低吸入阻力,避免過多藥物沉積於口咽部。治療後要洗漱,防止藥物在口咽部、面部沉積,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
誤區 8:霧化治療前不注意清除氣道分泌物
患者的呼吸系統特徵可影響氣溶膠在呼吸道的輸送,如氣道黏膜炎症、腫脹、痙攣,分泌物瀦留等病變導致氣道阻力增加時,吸入的氣溶膠在呼吸系統的分布不均一,狹窄部位藥物濃度可能會增加,阻塞部位遠端的藥物沉積減少,從而使臨床療效下降。
因此,霧化治療前,應儘量清除痰液和肺不張等因素,以利於氣溶膠在下呼吸道和肺內沉積。
誤區 9:以靜脈製劑替代霧化製劑使用
靜脈製劑中含有防腐劑,如酚、亞硝酸鹽等吸入後可誘發哮喘發作。非霧化製劑的藥物無法達到霧化顆粒要求,無法通過呼吸道清除,可能在肺部沉積,從而增加肺部感染的發生率,不推薦霧化使用。
誤區 10:一次霧化的藥物種類過多
一般儘量使用單一藥物進行霧化治療。若在同一霧化器中配伍使用多種藥物,應注意不同藥物之間的相容性和穩定性,可以參考下表。
作者:梁小波
排版:飛騰
題圖:站酷海洛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霧化吸入療法在呼吸疾病中的應用專家共識》制定專家組. 霧化吸入療法在呼吸疾病中的應用專家共識 [J]. 中華醫學雜誌, 2016, 96(34): 2696-2708.
[2] 中華醫學會臨床藥學分會《霧化吸入療法合理用藥專家共識》編寫組. 霧化吸入療法合理用藥專家共識 (2019 年版)[J]. 醫藥導報, 2019, 38(2):135-146.
[3]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Respiratory Care.A guide to aerosol delivery devices for respiratory therapists 4th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