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井有條又熱氣騰騰的生活
最近我的生活目標就只有一個:成為一名盡職盡責儘快甩手的一年級小豆包家長。
小九開學第3天,就從一覺睡到日上三竿的小懶蛋變成了早睡早起的勤奮寶寶:自己起床,自己洗漱吃飯,自己背上小書包,放學回到家立刻完成作業,自己整理第二天的書包……順便還贈送了一個「洗澡自由」——連吹頭髮都不需要我再幫忙了。
我能這麼輕鬆變成「甩手媽媽」,完全得益於一本好書——《教孩子學整理:從收拾玩具到管理自己》,這本書裡說:只要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教他做整理,讓他們有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就可以遊刃有餘地應對這些生活的變化。
沒錯,我就是這本書的作者本者,王婆本婆。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本書,也沒有關係(當然有關係!),接下來我就簡單分享下,如何用整理的思路給孩子做小學入學準備的——還有我掉過的那些坑。
// 提前下單,浪費一半
直到小九開學前一個禮拜,我還基本上沒有準備什麼東西。我的好朋友Coco老師說想送小九一個餐盒,這是她家小糰子哥哥上學的必需品,我說不著急,等學校說需要再買吧。結果拿到學校通知一看,小九的學校果然不需要餐盒。兩個生怕浪費東西的整理師差點抱在一起歡呼「幸好沒買!」。
孩子秋天要上學,從春天就開始籌備各種入學用品,等到開學卻發現和學校要求的不一樣,又得重新置換,還多出一堆嶄新卻用不上的學具。
這是多麼熟悉的場景啊!!想要整理房間,先買一堆收納盒,結果整完發現用不上,「如何收納不用的收納盒」變成了最大難題。
現在購物這麼方便,而且,學校一定會為家長準備這些物品預留足夠的時間。儘管等學校提出具體要求,再著手準備入學用品吧。你會拿到一張非常精細的清單,嚴格按照要求購買,又省心又不出錯也不會造成浪費。
// 購物不測量,買回淚兩行
因為學校給的清單上專門提醒了注意直尺的尺寸,所以我先測量了筆袋的內徑,才下單買的尺子,保證能夠順利放進尺子裡去。
但到了書包,我還是掉坑裡了。
為了儘可能減輕小九肩膀的負擔,我按照A4文件袋的寬度買了一個小書包。結果想要放文件袋的時候才發現,書包底部寬度確實是夠的,但上面因為設計成了好看的弧形,A4文件袋的兩個角會露出來,根本就拉不上拉鏈!
後來更換了一個同樣尺寸的書包,但上下都是方形,正好可以放進去文件袋。
「先測量再買」和「儘量買方形的工具」是我平常在整理課堂上給大家念叨過無數遍的原則,沒想到輪到自己,還是一不留神就犯了錯。
// 孩子不參與,做也沒意義
學習用具陸陸續續到貨了,接下來就是整理好它們,這件事由誰來做呢?看過《教孩子做整理》的小夥伴肯定知道,親子整理的第一條原則就是:放著讓孩子來!
兒童心理專家皮亞傑說過「認識是由行動的得來的」。儘可能讓孩子自己完成上學物品的整理,他就可以在將來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管理它們。孩子不會做怎麼辦?帶著他一起,教給他方法,做給他看,一遍不行,就多嘗試幾遍,總之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孩子參與進來。
上學物品的整理,主要就是完成分類的工作。
1,按照「家裡用的」和「學校用的」分開
像鉛筆、橡皮、紙張這些東西,在學校會用到,在家裡也會用到。首先按照學校要求的種類、數量,分出「學校用的」,為了減輕負擔,這部分不要多帶。剩下的就根據需要自己選一些出來,留在家裡日常使用。
2,按照學科分類
按照學科對書本、資料和學具分類,是讓孩子們自己管理起來方便清晰的最簡單的方法。學校通常會要求用學具袋,按照學科分類裝起來,放入書包中。在家裡,我們也可以設置幾個文件盒,收納那些留在家裡的零散的紙張、練習本、課外學習的資料等。
3,按照使用/備用分類
我曾經在幫一個三年級的小男孩整理房間時,我們從家裡搜羅出來了12把剪刀、32塊橡皮、13個卷筆刀,26把尺子,還有將近100支筆!它們被隨意丟在了房間的各處,想要用的時候找不到,只好又去買新的,於是家裡的文具就越來越多了。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建立「備用品小倉庫」。
在和小九一起整理文具的之後,我們也設置了「學習用品小倉庫」,除了正在使用的,剩下的全部集中放入這個小倉庫,需要補充的時候就到這裡去拿。
// 標籤貼完,都歸我管
書包、美術袋、學具袋、筆袋、書本、封口袋……還有每一支筆!通通都要貼標籤……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感謝自己買了一隻標籤機。
你也許會想:怎麼這麼麻煩,難道不貼標籤孩子就不知道東西是自己的嗎?其實,貼標籤的目的,並不僅僅是怕東西被弄丟。
我們在上門整理的最後,都會和客戶一起給物品貼標籤,尤其是帶小朋友一起整理,一定會讓他們親自去做貼標籤這個動作。這個小小的儀式感,其實是我們在整理完成後,重新審視物品的過程,不但可以加深記憶,還可以建立責任意識——上面寫著我的名字呢,我要管理好它們呀!
// 固定生活節奏,媽媽輕鬆甩手
「硬體」到位後,還有更重要的「軟體」——建立新的生活節奏。
孩子們其實是喜歡有規律的生活的,你也許早就發現,家裡最願意重複固定行為節奏的人,就是那個小傢伙了。如果今天做事情的流程和昨天不一樣,孩子就會立刻發現。
所以,爸爸媽媽要做的,就只是和孩子一起建立這個流程,並且重複執行幾次。一旦這種秩序被內外一致地建立起來,孩子就會願意去自主地維護它,根本不用我們催促。
1,早睡早起
如何讓一個在家裡放肆了半年的幼兒園小朋友,迅速轉變成早晨不到7點就能自己起床的小學生?我只做了兩件事:首先,和他一起根據上學的時間倒推出他必須起床的時間,讓早起變成「必須」的事,其次,選一個他喜歡的鬧鐘,讓起床變成「快樂」的事(最後Coco老師送了這個貼心的小禮物,小九愛不釋手)。
如果一件事是「必須」且「快樂」的,那還有什麼做不到的理由呢?
2,回家第一要事:完成作業
這一條可能是很多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要求,但是如何才能讓孩子做到呢?
其實很多時候小朋友們沒有意識先做作業,只是不知道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回家先完成作業,就可以自由自在、不受幹擾地玩耍——正如整理好房間是為了享受生活一樣。當然,最重要的是,寫完作業就真的可以「自由自在」、「不受幹擾」,而不是繼續被爸爸媽媽嘮叨和管束。
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就建立這個規則,而且一旦建立,不論遇到什麼情況——家裡來了客人,要出去玩耍……都不要輕易打破,尤其是不能是被爸爸媽媽自己的私事打破。
3,兩個重要的清單:進門整理+次日物品
從學校回到家需要做什麼?第二天上學前需要準備好什麼?在《教孩子做整理》書中就附有這兩個清單,和孩子一起梳理這兩個流程,寫下來,貼在進門的位置。
讓孩子知道,這些事情的做法,既不是自己隨心所欲,也不是依賴媽媽權威,而是這個家裡看不見摸不著的「規則」在起作用。
重複幾次之後,孩子的習慣自然就會養成,再也不用跟在後面催促「快洗手快喝水快寫作業」,也不用第二天起床兵荒馬亂到處找東西了。
第二天上學的準備,不能等早晨起來再做,而是前一天就要完成。把要交的作業放入書包->根據第二天的課錶帶學具->檢查鉛筆是否需要削->檢查是否還有新的口罩->不帶的學具要歸位到家裡固定的位置->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和書包放在一起……
在第一次和小九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是手裡一邊拿著樂高玩,一邊和我一起完成的,結果第二天到了學校,果然他就忘記了老師讓帶的東西放在哪裡。
於是我們就把「玩耍開始」的時間,從「寫完作業後」,改為「次日物品準備完成後」,要求他必須先專心完成這些準備工作,才能開始自由玩耍。
開學第三天,小九在出門上學前,自己跑到小黑板前仔細看了一眼當天課表,「俯瞰」了一下自己當天的生活,然後從容地走出了家門。
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已經基本上可以「放手」了。
所以,如果你問我當甩手媽媽最大的心得,那就是一句話:把外接的「爹媽牌」移動電源,換成的孩子自己的內置電源。
什麼東西在哪裡,怎麼拿怎麼放,什麼時間需要做什麼,需要做什麼準備……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要「播種」到孩子自己的小腦袋裡,這些事情的驅動力都是來自孩子自己的內心。
在《歡迎來到一年級》這本書中就提到,一年級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兩件事:讓孩子喜歡上學,以及,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喜歡才有行動的動力,自我管理的能力才是以不變應萬變的終極秘訣。
我知道,這一切並沒有什麼新鮮,它是從孩子知道把自己的玩具放回原處那一天開始,就學到的東西。
E-N-D
圖部分來自:Instagram
文:螞小蟻小姐
《愛上收納:井井有條又熱氣騰騰的家》作者
《教孩子學整理:從收拾玩具到管理自己》作者
日本JALO一級生活規劃師、MLO講師
中國規劃整理塾上門導師、籤約講師
韓國KAPO一級整理收納專家
脫口秀《整理不可以》主創
⬇️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個人微信⬇️
01 | ●往期精華閱讀 |
► 點擊閱讀 |
02 | ●家居書籍推薦 |
► 點擊閱讀 |
03 | ● 國際認證課程 |
► 點擊閱讀 |
04 | ● 一對一個案諮詢 |
► 點擊閱讀 |
05 | ●新居收納規劃 |
06 | ● 親子整理工作坊 |
07 | ●上門整理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