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關鍵詞:自尊
沒怎麼說過話的堂哥大清早給我發了很長的微信。
原因是他的大寶今年上了小學之後,開始不如幼兒園活潑開朗了,在學校不愛說話,老師隔三差五找爸爸媽媽談話。
他也嘗試了各種方法找大寶談心,總是不能取得好效果。
這位焦慮的爸爸問我,孩子甚至開始牴觸他的教育,這是因為上了小學後學習不好所以自卑嗎?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兒童心理學裡,孩子的成長期關鍵詞:自尊。
01
「你是最棒的」
每個人都渴望獲得自尊(self-esteem),這是作為人類個體,自我認同的動力。
在孩子開始上學,和其他小朋友接觸後,你是否發現TA們多少發生了某些變化。
比從前更開朗,又或者遠沒有從前活潑,開始焦慮、情緒化。
美國韋爾茲利大學麻省分校的心理學家喬納森-奇克(Jonathan Cheek)開發了一整套關於情緒的測試題,家長們可以逐一對照是否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很容易就陷入自己感興趣的世界,忘記他人的存在;
很容易被其他人的批評傷害;
總是以自己的方式來解讀他人的評價;
並不想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和榮譽;
如果你發現以上陳述道出了你對孩子的直觀感受,那麼再試著回想一下:
你想要去鼓勵TA們時,並沒有給予具體表揚(「其實你很有語文天賦」),而是泛泛而談地表達:「你是最棒的!」
初為父母之人,全心全意地愛第一個孩子,而有了第二個、第三個寶寶時,又或者上學後有了比較,孩子建立起的自信會逐漸變得危險。
兄弟姐妹之間,如果弟弟或妹妹很能幹,則哥哥和姐姐的自尊心就會受到較大挑戰,反之亦然。
自尊的威脅也會發生在朋友之間,當TA的好朋友在同樣的考試中取得更好成績時,遠比關係一般的同學更具有威脅性。
當TA發現同樣的讚揚並非是獨屬於自己時,孩子的自尊心會嚴重受挫。
02
低自尊和高敏感
孩子對自我的全面評價,是內心驅動力的來源。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是有魅力的、聰明的,並且註定會是富有的和被人愛的,就會減少自卑、擁有高自尊嗎?
是的。
權威心理學家在幾十年前就已經確定了這件事。
那麼說到孩子內向敏感,心理學上時常聯繫到低自尊和高敏感人群一起討論。人際關係對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導向意義。
面對責備、傷害或挫敗時,孩子更多的是感受到傷心和喪氣,並傾向於向內歸因(認為是自己的問題),逐漸變得內向敏感。
更有情緒激烈的孩子,會感到憤怒和怨恨。TA們完全無法接受他人說自己任何不好,且傾向於外歸因(認為都是別人或環境的問題)。
由於TA們極其敏感,並傾向於過度解讀他人的言語和行為,很容易認為別人在攻擊、針對自己,然後立刻對此作出回應。
這時,你會發現自己從前溫柔富有同情心的孩子竟然開始攻擊、貶低或輕視他人,而TA這樣做極有可能是為了自我拔高(self-enhancement),進行自我補償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渴望關注,尋求自我的接納和認同。
03
幫助孩子面對自己
對於孩子來說,要承認自己的錯誤是困難的。TA無法察覺到自己一方面以自我為中心,另一方面又無能為力處理這些負面情緒,通常會責怪他人,選擇不去相信和面對。
也許你會想將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伴侶隊友,在這裡有幾個建議值得推薦。
1.學習健康的自尊
父母需要在孩子面前樹立積極樂觀的自我形象。過去你所遇到的困難都有可能影響對自己孩子的教育。
對孩子羅列出自己的優缺點,並且告訴TA自己是如何認識如何克服。教會TA說出自己的感受,在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與缺點的情況下,依然喜歡自己,接納自己。
關於自身無所不能的完美,這是一種幻覺,而是從內心肯定自我的價值。
2.了解自己
在成長過程中,TA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對自己的能力也沒有足夠的判斷。這時候父母就該主動幫助孩子,了解TA的隱藏天賦,鼓勵並推動TA做自己喜歡的事。
但父母也要確保孩子知道,自身價值在於他們本身,而不是他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當你真正能夠面對並接受,你像這個地球上的每個人一樣,有閃閃發光的優點,也有讓人不那麼喜歡的缺點,是這些特質共同組成了你。
缺點沒有讓你顯得更弱小,也不會讓你成為一個不會被愛的人。
讓我們幫助孩子更相信自己。
【微信關注】
L先生說兒童心理
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和父母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懂你們,一起更懂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