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藥」遺忘完全可以是記憶的一種深沉形式

2020-12-14 界面新聞

撰文 | 陳佳靖

『讀藥』是界面文化每周推送的固定欄目,專為讀者定製解決人生疑難雜症的文化藥方。每周,我們會選取讀者提供的「病情」,針對一種「病症」推薦適用的書籍、影視、音樂、文藝活動等,讓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和美好。想尋醫問藥嗎?歡迎進入「讀藥信箱」給我們寫信,聊聊你的疑難雜症。

本期讀藥,我們想與大家聊聊一種特殊的疾病: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或失智)。在此前收到的來信中,一位讀者講述了Ta對於家人患病的感受:

@ THM:兩年前,我的姥姥被確診為老年痴呆症,起因是她有一次出門時在家附近迷路了,後來帶她去做檢查,才發現這是老年痴呆的症狀之一。最近兩年,我和家人明顯感到她的記憶力越來越差,有時候是明確知道誰是誰的,有時候又不那麼清楚。想到有一天她會把這些都忘光,我就覺得這個病真是非常恐怖,不知不覺就會把認識的人當做陌生人看待了,對於家屬來說也很殘忍,而且誰都沒辦法阻止。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原因尚未明確,至今仍未有根治的辦法。記憶力衰退是其中最主要的症狀之一。由於病變過程最長可達20年左右,期間患者並無明顯臨床症狀,因此,該病的確診往往是延後的。事實上,中國大多數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為中重度,錯過了最佳的幹預階段。

與其他老年病不同,阿爾茨海默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並不會隨著病情惡化而加重,相反,從患者的角度看,越到後期他們能感知到的痛苦越輕。從失去記憶到失去認知、語言、方位感和行動自由,他們如同一步步回歸到嬰孩階段的自己,最終只剩下最基本的生命體徵。而與此同時,痛苦更多地從患者身上轉移到了心智健全的家屬、陪護者以及醫護人員身上,在長達十年甚至更久的病變過程中,他們需要以常人難以想像的意志力幫助患者維持正常生活。

除了阿爾茨海默病本身的症狀之外,更令人難解的問題或許是,當記憶先於肉體而去,我們該如何看待過往發生的一切?面對「自我」的喪失與「關係」的瓦解,我們是否可能作出一些有益的改變?接下來推薦的幾部相關作品,或許可以為我們解答這些問題提供啟示。

《依然愛麗絲》:失去的藝術並不難掌握

電影《依然愛麗絲》詩人伊莉莎白·畢肖普曾寫到,失去的藝術並不難掌握,很多事情看上去都終究會失去,這種失去並不意味著災難。對於影片《依然愛麗絲》中的主人公愛麗絲而言,她的每一天都在學習失去的藝術,因為在50多歲時,她發現自己患上了罕見的遺傳性早髮型阿爾茨海默病。

人們很難將愛麗絲與使人失憶、語言退化、反應遲鈍的阿爾茨海默病聯繫在一起,因為她不僅是一名優秀的語言學者,還是家庭中承擔著主要職責的一名近乎完美的妻子和母親。過去的才華、語言、表達塑造了她,親人和朋友則構成了她生活中最珍貴的積累,而如今,這些都被疾病無情的剝奪了。這種剝奪的過程因漫長而顯得尤為殘忍,從遺忘單詞、熟悉的食譜、約會的時間地點到失去理智和方向,愛麗絲感到整個生活正在分崩離析。

「我們早已不是原來的自己,誰還能認真地對待我們呢?我們怪異的舉止和笨拙的話語改變了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也改變了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我們變得可笑,失去能力又滑稽。」對於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而言,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當殘酷的結局成為一種必然,他們又該如何繼續前行?在不斷失去的過程中,愛麗絲領悟到,與其為了掌握失去的藝術而將自己擊垮,不如活在當下,努力和過去的自己保持聯繫,也享受每一天純粹的幸福和愉悅。用更加從容的心態接受失去,才能真正掌握失去的藝術。

《女人,四十》:休涕淚,莫愁煩,人生如朝露

電影《女人,四十》人過四十,便是進入了中年。對於多數生活在普通家庭中的女人而言,四十歲的確有著「危機」的意味,因為這一階段正是她們在人生中戲份最重的時期——身處家庭與事業的頂峰,她們必須學會扮演母親、妻子、女兒、兒媳等多重角色,也不得不在內部與外部、長輩與晚輩之間馬不停蹄地奮鬥和掙扎。

在導演許鞍華的作品《女人,四十》中,與公婆生活在一起的阿娥所面臨的境況則更為艱難。婆婆的突然離世使公公一時間成了痴呆老人,幾個兒女隨有往來,但在親眼見到父親的病情後,都紛紛選擇了逃避,照顧老人的重任一下子落到了大嫂阿娥和丈夫、兒子一家人身上。儘管身體康健,痴呆症卻使公公的情緒反覆無常,生活上也不能自理,如同一個不明事理的小孩,不斷地製造麻煩,卻永遠無法長大。這對於悉心照顧他的家人而言,無疑是對意志力的巨大考驗。

儘管由疾病帶來的現實如此艱難又令人無奈,在影片中,卻被阿娥的樂觀與堅強化解了。她讓我們看到,一個平凡之人在內外交困的中年人生中,亦可以保有對生活最真摯的熱情。正如片尾的粵曲所唱,「休涕淚,莫愁煩,人生如朝露」,無論是老年痴呆,還是其他人生中突如其來的苦難,一旦發生,我們能做的只有學會接受並毅然面對,不讓人生因苦難而虛度。

《我的母親手記》:所謂返老還童就是過去不斷消失的過程

《我的母親手記》 [日] 井上靖 著 吳繼文 譯重慶出版社 2014-09從上世紀起,日本作家就有創作「私小說」的傳統,在這類小說中,主人公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創作者本人,故事也往往取材於真實的經歷,著重描寫個人的心境,因此也被稱為「告白式」小說。井上靖所著的《我的母親手記》就繼承了這一形式,描寫了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從八十到九十歲的生活,以及作者在日復一日的觀察與陪伴中對衰老、失憶、死亡與親情的深切關照。

因自小與父母兩地分隔,直到父親去世,母親步入晚年不得不受人照料,井上靖才開始真正思考自己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橫亙在兩人之間的,不只是教人無可奈何的老年痴呆,還有井上靖自始至終對母親早早「拋棄」自己的不解和怨恨。然而,疾病帶來的失憶使追溯這件事變得不再可能,它如同一個橡皮擦,「將母親數十年的人生之線,從最近的地方逐漸擦拭一空」,其中就包括她對家人的愛與關心。

面對一個對自己的孩子和毫無血緣關係的人都無法分別,甚至完全遺忘的至親之人,所有的情感投入也仿佛失去了對象,變成了懸空般的存在。這正是阿爾茨海默病令人心碎的地方——它看似使人返老還童,但從某種程度上,它也無情地將人與人之間用一生搭建的羈絆一筆勾銷。這一點,在根據本書改編的電影《記我的母親》中得到了深刻的呈現。隨著病情的惡化,晚年的母親反覆嘮叨的只有一些往事的碎片,以及被她留在海峽另一端的「兒子」。至此,井上靖才意識到,母親之所以在家中不停亂轉、甚至離家出走,皆是為了尋找那個多年前被她遺落的「兒子」,儘管他就站在咫尺之間。

《查無此人》:從一個人的失憶到一代人的失憶

《查無此人》於是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8-06作家博爾赫斯曾寫道,遺忘完全可以是記憶的一種深沉形式。他提醒我們,遺忘是如此容易,除了肉身被動退化,還有精神上的主動遺忘。阿爾茨海默病會引起前者,而特殊時代背景和人生經歷的組合則決定了後者。出生於70年代的於是,未滿中年便遭遇了父親罹患阿爾茨海默症的現實,這場疾病改變了她的人生路徑,也使她意識到,「遺忘」這件事並非僅僅關乎疾病,關乎個體,它還可能牽涉一個家庭、整個家族,乃至一代人的歷史。

這些思考,最終促成了小說《查無此人》的寫作。這裡無法查證的人正是故事的主人公子清的父親。作為生長於改革開放時代的新一代都市移民後代,子清有著嚮往自由的本性,而父親的病則將她從異鄉的漂泊中一下子拉回到了起點。在照顧父親的過程中,子清才意識到,自己對父親的後半生幾乎一無所知,對共處的二十年生活也只有任性而主觀的記憶。而此刻因阿爾茨海默症失憶的父親,已經無法為她拼湊出完整而有效的個人史了,唯有親自去尋找,才可能從這些記憶的塵埃中重新找回生命的意義。

既不「無視疾病對歷史的隱喻」,也不「迴避平凡人家追溯家族故事時的無力感」,是於是寫作《查無此人》的初衷,也是這本書的動人之處。書中的故事儘管從私人出發,卻印證了很多中國家族在這半個多世紀裡的走向,也在嘗試回答關於疾病背後更重要的問題:「身處巨變的年代,太多當下太迅速地被壓縮成太不可信的個體記憶,我們會有怎樣的集體記憶呢?」

《優雅地老去》: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不失尊嚴地老去的自由

《優雅地老去》[美] 大衛·斯諾登 著 李淑珺 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4-05許多人誤以為痴呆只是人在衰老之後的一種自然變化,事實上,衰老本身並不會增加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唯一可以確認的是,這種惱人的疾病是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導致的。那麼,到底有哪些因素是我們值得關注的?我們是否可能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延緩甚至避免發病,不失尊嚴的老去?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流行病學博士大衛·斯諾登於1986年展開的一項特殊的研究最終證明,阿爾茨海默病並非毫無防治的可能。這項研究以678位修女為對象,每年對她們進行一次腦力測試和健康檢查,以揭開阿爾茨海默症的奧秘。之所以選擇修女這一特殊群體,一方面是因為每位修女在20多歲加入教會後都留有詳盡的自傳和檔案記錄,並且都做出了在死後自願捐贈大腦的決定,為研究者們提供了充分的資源;另一方面,這些修女們在教育程度、生活經歷等各個方面都有較強的相似性,便於在研究中控制變量,使學術結果更為嚴謹可信。

這些研究過程和成果最終被斯諾登寫進了《優雅地老去》一書。斯諾登發現,儘管有600多位修女的大腦已經明顯出現了病理變化,但仍有1/3的修女沒有發病。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接受高等教育、堅持規律的運動、保持平和的心態、防止中風和頭部受傷等方式,都能有效預防阿爾茨海默病,另外,人們在幼兒時期接受的語言訓練和成年後獲得的情感支持也至關重要。

……………………

相關焦點

  • 如果說選擇性遺忘是記憶一種保護方式,那水瓶一定時刻在保護自己
    假如選擇性遺忘是記憶的一種保存方式,那麼水瓶座一定是時刻保護著自己!在水瓶的一生中,會有許多不同的經歷,以至於水瓶座會有一種感覺,就是為什麼我會有那麼多奇葩的經歷,為什麼我會遇到任何事情。看來天底下所有的不幸都給水瓶座撞上了!
  • 能幫你記住一切的「記憶神器」:Anki 使用指南
    最後,已經在日本留學的他,給這款軟體賦予了一個日語名字——Anki(即日語的「記憶」。)儘管套著「Flashcard 類」軟體的殼,但 Anki 獨特地卡片和牌組,是在將陌生的知識轉化為一個便於你自己理解的形式。而通過它學習和複習知識,不僅是在完成短期的背誦任務,更是長期性地培養了我們大腦記憶力。
  • 「Anki」可以成為你的記憶宮殿
    ,那麼你不妨嘗試一下「Anki」—— 一個讓你盡情探索記憶宮殿的軟體。,Anki 的算法會根據使用者複習卡片時的熟悉程度來推算下次再次把卡片呈現給使用者的時間間隔,這個時間間隔是符合「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因此 Anki 能增能夠較好地幫助使用者進行記憶。
  • 如何科學記憶?高效記憶的三個原則,告別遺忘,內化知識
    擺脫了在「遺忘-記憶-遺忘」的怪圈中疲於奔命。這種間斷重複的記憶方法,我又取了一個形象的外號叫做「涮毛肚記憶法」。而從「背」到「想」就是增加理解思考,讓自己記憶負擔減少。並且這樣的快速多遍的重複會讓大腦陷入麻木的狀態,大腦對這部分內容像是「起了繭子」一樣,對文字後面所要表達的意思失去了敏感。而自己卻往往會因為對經文的滾瓜爛熟,誤以為自己懂了,而這樣沒有反饋的「假懂」是一種毒藥!
  • 谷歌大腦科學家親解 LSTM:一個關於「遺忘」與「記憶」的故事
    LSTM 就是為了解決長期依賴問題而生,也就是說,對信息的長期記憶是它們的自發行為,而不是刻意去學習的。所有的 RNN 都具備重複性的鏈條形式,而在標準的 RNN 中,這個重複模式都有著一個簡單的結構,比如單層的 tanh 層。
  • 我們的全部往日,是一生最美的珍藏 |「為你讀詩」
    加入「為你讀詩」會員,同步收聽30部以上自製人文專欄我們的全部往日「我想知道我的過去屬於誰/我是他們中間的哪一個?」當現實、記憶和夢境相互交織,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構?又或者,「我們本身就是那一系列想像場面和飄忽不定的印象的唯一主體。」時間、記憶在我們體內漸漸堆積,歲月的長河裡,有我們遺忘的事情,抱憾的事,期間經歷的變遷、起起落落,無一不在雕刻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思想。
  • 用時間軸串聯熱點事件,這個資訊 App 讓新聞變得有「記憶」
    人總是會遺忘,但網際網路是有記憶的。只是因為每天的信息過多,注意力常常被新的事情帶跑。為了儘可能還原一個事件的全貌,很多新聞資訊平臺都會以時間軸的形式進行總結和跟蹤,有的靠人工整理,有的也用 AI 來搜集。微軟最近就推出了 Bing Spotlight 來做新聞聚合,結合 AI 和人工編輯,向用戶展示一個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以時間軸的形式呈現。
  • 新維度的學習方法才不會容易遺忘!(太實用了)
    歸根到底依然還是記憶的問題.特別是當我們年齡漸長,記憶的問題會變得愈加突出.記憶的頑疾真的可以說是伴隨我們一生,遷延不愈。所以古希臘悲劇詩人埃斯庫羅斯說過「記憶是智慧之母」.在班傑明 · 布魯姆深度學習模型中,也將記憶放在了這個學習金字塔的塔基。更高級的認知活動,包括理解、應用、分析、俐介、創造等等都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有了記憶才有這些「知識原材料」;如果沒有蓋房子的磚頭,即使你有天馬行空的創造力,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 心理學告訴你:我們該如何學會記憶和遺忘「上」
    記憶的內容是多元的,是多元化形式的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所謂多元化,可以是經歷過的事物(學過的知識、 聽過的故事),經歷過的情感(被拒絕、驚喜、妒忌),操作過的動作(騎自行車、駕駛汽車、平衡木)。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有很多提高記憶的策略,讓我們更清楚更持久去記住我們想要記憶的東西。譬如:聯想,所謂聯想,就是把不同的事物建立了相關的聯繫,聯繫可以是在其他領域方面。
  • 學英文有特效藥?試試這些「特效字」
    學英文有特效藥?試試這些「特效字」因為沒有特效藥。但有一種學英文的方法,叫 Power words:特效字。它真的有效!Power Words「特效字」首先是增加你溝通強度的關鍵詞:"key words that give you the communication power you need"但它不只關鍵,還傳遞出一股根深蒂固的情感和欲望:"Power words appeal to deeply rooted emotions and desires"就像排了五天的長龍
  • 給你一片遺忘藥:把痛苦記憶永久清除?
    多少人盼望能有一種藥丸,令他們擺脫那些糾纏不休的痛苦記憶啊!事實上,這已不盡然是科學幻想。研究人員正在進行相關藥物的臨床試驗;藉助某些藥物,改變、淡化、近乎完全地抹除記憶,的確有了可能。 普萘洛爾是其中最被看好的藥物。
  • 英語與西綜的記憶方法:窄式閱讀、疾病引導、記憶曲線……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 (H.Ebbinghaus)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他認為「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數」,他用無意義音節(由若干音節字母組成、能夠讀出、但無內容意義即不是詞的音節)作記憶材料,用節省法計算保持和遺忘的數量。
  • 記憶冠軍、最強大腦王峰跨界做教育,「憶不容辭」如何讓背單詞、背...
    超強的學習記憶力可以被「培訓」嗎?36氪了解到,世界記憶比賽總冠軍、《最強大腦》中國戰隊總隊長王峰的第一個教育創業項目「憶不容辭」,就是在這一領域進行探索。簡言之,「憶不容辭」是一款針對K12中小學生的記憶學習工具,主要利用記憶規律對知識進行「編碼」,讓學生快速、長久的記住英文單詞、古詩文、文綜等學科知識點。
  • 「Stop Doing List」的背後,是一種逆向思維
    這其實就是一種人生做減法的方法。 在你做人生規劃的時候,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你可以試著用「If Not」來檢查自己的選擇—— 如果不這麼做,產生的結果是否能夠被接受,是否會影響目標的達成? 如果完全不會有影響,那這件事情也就不太重要,你完全可以捨棄不做,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 3 歲前的孩子,都是不記恩的「白眼狼」
    01 為什麼「3 歲前的孩子沒有記憶」我們每一個人都「失憶」過。絕大多數人都記不得 3 歲之前的事情,甚至 4、5 歲童年時期的記憶,也只能記得些片段。 丁香媽媽的老朋友、心理專家葉壯老師說,這種情況叫做嬰兒遺忘症(infantile amnesia)。
  • 幼教科目二 | 幼兒認知的發展(記憶、想像)
    組織策略在幼兒階段表現不明顯,他們只是採用最初級的形式,如把兩種有著某種共同點的東西聯繫在一起記憶。「答案」:1.形象記憶的效果優於語詞記憶。A.幼兒健忘 B.記憶恢復 C.暫時性遺忘 D.不完全遺忘
  • 助詞完全攻略•提示助詞篇「しか」「こそ」
    今天繼續給大家分享常用的提示助詞「しか」「こそ」。上次給大家分享了兩個常用的提示助詞「は」「も」還記得嗎?上回練習題的答案在文末哦,一定要對答案!提示助詞「しか」提示助詞「しか」可以說是初級日語中重點語法之一。一定要重點記憶。其用法和例句如下:★[表示限定。多翻譯為「只」。
  • 止咳藥「黑名單」!寶寶咳嗽,這些止咳藥應慎用
    丁媽曾說過海淘藥物的風險:一些海淘藥物中含有「可待因」,是我國 12 歲以下兒童禁用的成分。其實,除了海淘藥,還有一類藥物也暗含風險。今天,丁媽請來主管藥師魏凱,給大家講一講。可待因濫用,可上癮今年年初,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發布了公告,要求藥廠修改說明書,對於含有「可待因」的藥物,需註明「12 歲以下兒童禁用」「對於患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 12~18 歲兒童和青少年不宜使用本品」。可待因是嗎啡的親兄弟,止咳效果明顯,常常用在止咳藥中。
  • 記憶方法大總結:學會這幾招,沒有你背不下的日語單詞!
    確實,如果是簡單的機械記憶,效果是沒那麼好的。那麼學日語,特別是自學日語,在沒有那麼專業、系統的條件下怎麼去背單詞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日語單詞的讀音特點。日語漢字單詞的讀音有兩種,一種是音讀。一種是訓讀。所謂的「音讀」,簡單來講就是和漢語相似、相近的發音,叫「音讀」。「訓讀」,是日本人獨有的發音。舉幾個音讀單詞的例子。
  • 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
    記憶的一般規律 他在1885年發表了他的實驗報告表明:人類輸入的信息在經過人的注意過程的學習後,便成為了人的短時的記憶,但是如果不經過及時的複習,這些記住過的東西就會遺忘,而經過了及時的複習,這些短時的記憶就會成為了人的一種長時的記憶,從而在大腦中保持著很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