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級神經科學泰鬥將攜團隊移居中國與蒲慕明院士強強聯手

2020-12-17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源:science等

編輯:張佳

【雷射天地導讀】德國科學院院士、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論研究所所長Nikos Logothetis日前宣布將研究移至中國。他和團隊將搬到上海新的國際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ICPBR),並將與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共同指導研究。網友將此形容為「神經科學大陸板塊動蕩級別的事」。

Nikos Logothetis,德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的神經科學家、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負責人之一,日前宣布,他正在將他的研究計劃移至中國,他的一些同事以及他們的家人也將加入其中。

根據Science的報導,Nikos Logothetis實驗室的第一批成員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搬到上海新的國際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ICPBR),他將與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共同指導研究。

網友將此事形容為「神經科學大陸板塊動蕩級別的事」,那麼Nikos Logothetis是誰?他做過什麼?又為何選擇來中國研究呢?

上海正在建設新研究所,將匯聚一批頂尖的神經科學家

上海松江區正在建設一個新的研究所,將容納多達6000隻非人靈長類動物,包括許多轉基因猴子。

「從科學上講,這是不可思議的,」 Logothetis說:「他們有優秀的團隊從事CRISPR和基因工程研究。」而且,他補充說,中國當局和公眾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研究的接受程度遠高於歐洲。他們「知道,沒有其他大腦(除人類自身的大腦外)可以真正幫助我們取得進步。」

德國靈長類動物中心主任、神經科學家Stefan Treue表示,此舉標誌著中國在神經科學研究(特別是涉及靈長類動物)方面的投資正在獲得回報。

「中國在不可思議的短時間內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進步。這是一個能夠迅速行動的政治體系的好處,」Treue說:「政治意願和必要資源的結合意味著他們匯集了一批令人印象深刻的神經科學家。

但是Logothetis表示,馬克斯·普朗克領導層在與動物權利活動家會面時缺乏支持是他此舉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Logothetis常年受到動物權益保護者攻擊,未得到馬普學會領導層支持

Logothetis於1996年加入生物控制論研究所,任所長。因為研究的關係,Logothetis一直是動物權益保護者攻擊目標。Logothetis關於感覺和物體識別神經機制的研究,需要將電極探針植入恆河猴的大腦

Nikos Logothetis

2014年9月,德國反動物研究小組SOKO Tierschutz發布了由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論研究所的一名臥底拍攝的剪輯視頻片段,聲稱動物遭到虐待。該視頻顯示,一隻動物跛足嘔吐,另一隻頭上有血。

Logothetis和他的同事否認有任何不當行為,並表示這則視頻有誤導性,是特意編排的。

這一視頻引發了對Logothetis實驗室做法的正式調查,包括警方突襲研究所辦公室。Logothetis也收到了死亡威脅。

2015年,由於缺乏馬普領導層和其他同事的支持,Logothetis宣布不再使用獼猴,而是將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了老鼠身上。

初步的法律調查沒有發現違反動物條例的行為,但在2017年,Tübingen檢察官指控Logothetis和兩位同事對患病的猴子實施安樂死等待時間過長,違反了德國的動物保護法。(其中兩隻猴子在治療後康復,另一隻在研究人員認為不會康復後被安樂死)作為對法律程序的回應,馬普學會取消了Logothetis對實驗室動物研究的直接監督。

2018年12月,對Logothetis及其同事的所有指控均被撤銷。第二個月,馬普學會解除了對他領導層的所有限制。在這一事件中,一些主要的神經科學組織發表了公開信,批評了馬普對這種情況的處理,並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籤名。

Logothetis:上海的機會以及過去5年的挫敗感讓我選擇了離開

至少從2018年開始,Logothetis就一直在與蒲慕明進行談判,其中包括與近24名實驗室成員前往上海。Logothetis說,他所在部門的五個小組負責人都計劃與他一起搬家,還有他們目前一半的實驗室成員。

Logothetis表示,其他國際研究人員正在討論加入ICPBR,其中包括德國幾所大學的教授。

「我們目前的設施只能容納有限數量的研究小組,」 蒲慕明說:「不過,大約2年後,當(新的)設施建成後,我們將更加積極地招募願意來上海進行長期研究或短期合作的國際研究人員。」

最後,蒲慕明說,希望該中心將像CERN(世界上最大型的粒子物理學實驗室)一樣進行靈長類動物神經生物學研究。

馬普學會發言人Christina Beck表示,Logothetis於2019年夏天將其計劃告知了領導層,但「未從他本人那裡收到任何有關其行動時間的信息」。

Beck表示,現年69歲的Logothetis已經超過馬普科學家的標準退休年齡。她表示,儘管Logothetis已經延長了四年的任期,可以繼續擔任全職董事直到2022年,但即將退休的馬普董事「被要求在剩餘的幾年中減少人員,以便該研究所能夠科學地重新調整自己」。

Beck指出,人工智慧專家Peter Dayan於2018年底以新所長的身份加入該研究所,並且「正在就另一個所長級別的任命進行探索性討論。」(馬普研究所有多名董事,每個人都負責獨立部門。)

Logothetis說他的年齡與他的決定無關。他在Tübingen指出:「作為名譽退休,我本可以繼續工作很多年。」但是上海的機會以及過去5年的挫敗感讓他選擇了離開

「我仍然會考慮留在這裡,繼續和齧齒動物打交道,」他說,同時與國際合作者一起做靈長類動物的研究。但德國對動物研究的普遍懷疑和他對馬普領導層的失望「使這一切成為不可能」

Logothetis和蒲慕明強強聯手,中國神經科學研究必將迎來突破

最後給大家介紹一下Nikos Logothetis和蒲慕明。

Nikos Logothetis被認為是諾貝爾獎候選人,他是馬克思普朗克生物控制論研究所所長、德國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神經科學客座教授。他獲得了雅典大學的數學學士學位、塞薩洛尼基大學的生物學學士學位、和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斯大學人類神經生物學專業博士學位。

1985年,他移居到麻省理工學院的腦與認知科學系,在那裡他最初是一名博士後研究員,後來成為研究科學家。1990年,他加入了貝勒醫學院神經科學系。七年後,他移居至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論研究所,繼續從事視覺感知和物體識別基礎的生理機制的研究。

Nikos Logothetis教授的Google Scholar主頁

Logothetis長期致力於發展電生理和神經影像等精細解析大腦功能的研究技術,他的一系列研究為人們理解大腦功能和狀態,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神經環路信息處理提供了新視角,例如他率先發現了BOLD響應與神經元活動的關係,為人們正確理解fMRI功能磁共振影像數據如何對應大腦活動提供了理論基礎。

蒲慕明

蒲慕明博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他在200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6年獲得世界神經科學領域有極高聲譽的格魯伯獎,以表彰他在大腦神經可塑性的分子和細胞機制研究方面所做的開創性工作。

幾乎憑一己之力在上海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神經科學研究所。」國際格魯伯神經科學獎在評述他的科學貢獻之後,加了這樣一句話。

蒲慕明1999年創建中科院神經所並擔任首任所長,稱得上「臨危受命」。當時腦研究所只剩3個研究組,科研陷入了困境。在蒲慕明帶領下,僅用了短短4年,神經所的13個研究組就突破了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紀錄。

2003年起,他在全國科研院所中第一個引進國際化的科研評估體系,與此同時探索人才的流動與退出機制。2009年,組建了腦疾病研究中心,建設非人靈長類平臺。2011年,神經所參加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獲得生物科學類第一。2016年,構建出世界上首個非人靈長類自閉症模型。2017年11月27日,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

相信Nikos Logothetis和蒲慕明強強聯手,一定能讓中國的神經科學研究取得舉世矚目的突破。

參考連結:

https://speakingofresearch.com/2020/01/27/world-renowned-neuroscientist-and-animal-researcher-nikos-logothetis-moves-to-china/

https://www.kyb.tuebingen.mpg.de/person/58821/250496

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80627/content-505116.html來自:science和新智元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在自動化所作報告
    、中科院院士蒲慕明來訪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作「神經科學的回顧與前瞻」主題學術報告。蒲慕明的報告中列舉了大量詳實的經典研究案例,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地講解了神經科學的發展脈絡,全程吸引著聽眾的高度關注。報告過程中,與會人員積極與蒲慕明互動交流,雙方就神經科學的基本概念、大腦的工作機理、腦科學對人工智慧研究的啟發等問題進行了問答。
  • 蒲慕明獲2016年度Gruber神經科學獎—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6月8日上海訊(記者黃辛)美國時間6月7日,Gruber基金會宣布2016年度Gruber神經科學獎將授予世界知名科學家
  • 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在線開講 —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在線開講」 系列課程表 2月1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簡稱:中科院 近期,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響應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市教委關於「延期開學」的要求,全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停課不停學」為目標,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根據黨委和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的倡議,推出神經生物學系列視頻直播課程,由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主講。
  • 中科院第一位外籍所長蒲慕明恢復中國國籍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曾經有這樣一個身份——中科院歷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長,如今他放棄了美國國籍,再次成為具有中國國籍的公民。2017年對於蒲慕明來說特別有意義,一是他恢復了中國國籍,二是世界上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在神經所。蒲慕明出生於南京,成長於臺灣,求學於美國,擔任神經所首任所長至今近20年。69歲的他,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 創新青城院士論壇群星璀璨 諾獎級發現引關注
    (原標題:創新青城院士論壇群星璀璨 諾獎級發現引關注)
  • 【中國科學報】蒲慕明院士首次在線開講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首次開設視頻直播課程,課程持續2小時,為「延期開學」的年輕學子送上了一份精神大餐。  近期,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響應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市教委關於「延期開學」的要求,以「停課不停學」為目標,推出神經生物學系列視頻直播課程,由蒲慕明院士主講。根據教學計劃,該系列課程從2月10日開始至21日結束,總共十講。  2月10日下午2點到4點,蒲慕明院士完成了他的首次在線視頻直播上課。
  • 智能雲科與瀋陽天眼智雲院士工作站「強強聯手」 助力企業復工...
    智能雲科與瀋陽天眼智雲院士工作站「強強聯手」 助力企業復工「戰疫」 2020-07-24 16: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蒲慕明做客清華水木清華講座講解大腦的可塑性
    蒲慕明做客清華水木清華講座講解大腦的可塑性    清華新聞網1月9日電 近日,著名神經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做客清華大學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在醫學科學樓報作題為「大腦的可塑性: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獲格魯伯神經科學獎
    美國時間6月7日,格魯伯基金會宣布2016年度格魯伯神經科學獎將授予世界知名科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Paul Licht傑出生物學榮譽教授,現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以表彰他在大腦神經可塑性的分子和細胞機制研究方面所做出的開創性工作。
  • 強強聯手!位育中學攜中科院開啟科創「芯」路
    強強聯手!由此,位育中學成為了上海首家實施晶片教育體系的中學,與中科院強強聯手共同培育國家未來科技的頂梁柱。啟動儀式上,上海中科院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員接過聘書,他們將與位育中學挑選出的優秀學科帶頭教師一起共同組建全國第一支中學晶片教育導師團隊。
  • 世界首批疾病克隆猴誕生在中國
    中科院院士、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表示,「獼猴除了具有晝行性這一特性,在腦結構和功能上與人類高度相似,可以用來研究腦疾病和高級認知功能。」中科院神經所的多個課題組也意識到,建立非人靈長類生物節律模型迫在眉睫!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在祖國的工作是最大的貢獻
    「我內心從來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在祖國的工作是最大的貢獻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曾經有這樣一個身份2017年對於蒲慕明來說特別有意義,一是他恢復了中國國籍,二是世界上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在神經所。  蒲慕明出生於南京,成長於臺灣,求學於美國,自1999年擔任中科院神經所首任所長。眼下已69歲的他,下一個目標是什麼?蒲慕明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 蒲慕明院士:寫給實驗室博士的email,施一公轉給了所有的學生
    ——施一公蒲慕明蒲慕明,1948年出生於中國南京,籍貫廣東大埔縣三河鎮 ,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港科院創院院士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Paul Licht傑出生物學講座教授 ,現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 院士說丨蒲慕明院士:科學界普遍的現象——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科學...
    來源:中國科學報作者:蒲慕明9月24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暨科學與哲學前沿問題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玉泉路校區舉行。揭牌儀式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學術主任蒲慕明代表科學家發言。以下為發言內容。中科院神經所的研究生每年都有博士生的論文研究進展報告,最近我參加了一個學生的報告。這位學生很聰明、也特別努力,過去一年的工作是針對導師的一個假說所設計的兩種不同的實驗,得到的結果都不符合假說所預期的結果。
  • 科學網—蒲慕明院士:大腦由經驗重新塑造
    ■本報記者 王靜 6月14日,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所長、中科院外籍院士蒲慕明在兩院院士大會期間,作了題為蒲慕明說。 因為人類的大腦神經網絡並非在出生時就已形成,而是在嬰兒期接受外部環境刺激後發育而成,經驗對於孩子的神經網絡形成十分關鍵,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可因使用而改變。有實驗證實,猴子的第2、3、4個指頭的區域,會因不斷使用而擴大。 目前,科學家對大腦的功能,如感覺信息處理、學習記憶和認知機制、感覺與運動系統的調控等也開始有所理解。
  • 夏普利斯:他將「第二顆諾獎的種子」埋在了上海
    同時,夏普利斯還將一些優秀學生推薦到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開展相關課題合作研究。不過,這只是大師所帶來的影響中最可見的部分。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看來,夏普萊斯給化學、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的研究,帶來了哲學境界上的提升。夏普利斯最喜歡那些與自己天性契合的學生——心懷好奇,且純粹因為喜歡而從事科研。
  •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這裡有最好的科研土壤 原標題:   30歲這年,劉真成為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一名研究組組長。  建立自己的研究組,這是做科研的年輕人夢寐以求的。
  • 霞飛諾與PORTS強強聯手 籤訂中國內地眼鏡特許授權協議
    ,授權霞飛諾集團設計、生產和分銷PORTS寶姿品牌的太陽眼鏡和光學眼鏡。雙方根據需求和產品開發的步伐,進一步擴大包括中國內地市場在內的市場分銷網絡,實現共贏。授權生產的首個眼鏡系列將於2021年1月推出。 1961年創立於多倫多的PORTS寶姿,是90年代初首個進駐中國市場的國際奢侈品牌,不僅啟蒙了中國女性時尚觀,更是極大地改變了她們的穿衣風格,深受中國精英女性消費者愛戴。
  • 諾貝爾獎:中國差距「相當大」 老是差一步—新聞—科學網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聲明中說,今年獲獎者的研究成果解決了困擾科學界幾個世紀的難題,發現了大腦的定位系統,即「內部的GPS」,從而使人類能夠在空間中定位自我,有助於進一步了解人類大腦空間記憶的中樞機制。 布裡特在採訪中表示,在接到瑞典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委員會秘書長電話得知喜訊後,她喜極而泣。
  • 97歲國學泰鬥饒宗頤當選法蘭西文學院外籍院士
    97歲國學泰鬥饒宗頤當選法蘭西文學院外籍院士      饒宗頤銅像揭幕暨95歲的國學泰鬥饒宗頤與自己的銅像合影。中新社發 賈思玉 攝   中新社香港12月11日電(記者 賈思玉)「我已經是97歲的老人,很快就98歲,實際上我不認老。」蜚聲中外的國學泰鬥饒宗頤教授,這天見到一眾老友、門人和記者,主動拿過話筒,以帶潮州口音的廣東話表達雄心壯志。「我記得劉海粟以90多歲高壽上黃山,我希望步他後塵,再去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