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蒲慕明院士首次在線開講

2020-12-16 中國科學院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首次開設視頻直播課程,課程持續2小時,為「延期開學」的年輕學子送上了一份精神大餐。

  近期,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響應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市教委關於「延期開學」的要求,以「停課不停學」為目標,推出神經生物學系列視頻直播課程,由蒲慕明院士主講。根據教學計劃,該系列課程從2月10日開始至21日結束,總共十講。

  2月10日下午2點到4點,蒲慕明院士完成了他的首次在線視頻直播上課。在這第一講中,蒲慕明分享了他在生物膜蛋白流動性、神經生長和軸突導向等科研領域的探索以及相關領域研究進展。課堂上,學生們用「彈幕」留言提出問題,助教整理問題後進行實時傳送,蒲慕明挑選重要問題予以回答。

  「為未解難題找到解決途徑,下一個領域的未來,是年輕同學們需要努力的地方。」第一講講述了多年的探索經歷後,蒲慕明如是說。

  視頻課程利用直播網站為平臺,同時採集桌面視頻和攝像視頻,真實還原教學場景,讓身處全國各地的研究生在家就能聽課。

  據介紹,整個過程基本實現了現場教學的效果,由於是全網直播,聽眾數量遠超現場教學人數。為了解決部分學生無法參加直播的遺憾,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還上傳了錄製的課程視頻,方便受眾回看。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02-17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在線開講 —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在線開講」 系列課程表 2月1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簡稱: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首次開設視頻直播課程,課程持續2小時,為「延期開學」的年輕學子送上了一份精神大餐。
  • 科學網—蒲慕明院士:大腦由經驗重新塑造
    ■本報記者 王靜 6月14日,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所長、中科院外籍院士蒲慕明在兩院院士大會期間,作了題為蒲慕明說。 因為人類的大腦神經網絡並非在出生時就已形成,而是在嬰兒期接受外部環境刺激後發育而成,經驗對於孩子的神經網絡形成十分關鍵,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可因使用而改變。有實驗證實,猴子的第2、3、4個指頭的區域,會因不斷使用而擴大。 目前,科學家對大腦的功能,如感覺信息處理、學習記憶和認知機制、感覺與運動系統的調控等也開始有所理解。
  • 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在自動化所作報告
    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在自動化所作報告 2016-01-04 自動化研究所 【字體:大   2016年1月4日上午,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蒲慕明來訪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
  • 「CUSPEA之家」論壇首次開講—新聞—科學網
  • 諾獎級神經科學泰鬥將攜團隊移居中國與蒲慕明院士強強聯手
    源:science等編輯:張佳【雷射天地導讀】德國科學院院士、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論研究所所長Nikos Logothetis日前宣布將研究移至中國。他和團隊將搬到上海新的國際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ICPBR),並將與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共同指導研究。
  • 中科院第一位外籍所長蒲慕明恢復中國國籍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曾經有這樣一個身份——中科院歷史上第一位外籍所長,如今他放棄了美國國籍,再次成為具有中國國籍的公民。2017年對於蒲慕明來說特別有意義,一是他恢復了中國國籍,二是世界上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在神經所。蒲慕明出生於南京,成長於臺灣,求學於美國,擔任神經所首任所長至今近20年。69歲的他,下一個目標是什麼?
  • 院士說丨蒲慕明院士:科學界普遍的現象——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科學...
    來源:中國科學報作者:蒲慕明9月24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暨科學與哲學前沿問題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玉泉路校區舉行。揭牌儀式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學術主任蒲慕明代表科學家發言。以下為發言內容。中科院神經所的研究生每年都有博士生的論文研究進展報告,最近我參加了一個學生的報告。這位學生很聰明、也特別努力,過去一年的工作是針對導師的一個假說所設計的兩種不同的實驗,得到的結果都不符合假說所預期的結果。
  • 蒲慕明做客清華水木清華講座講解大腦的可塑性
    蒲慕明做客清華水木清華講座講解大腦的可塑性    清華新聞網1月9日電 近日,著名神經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做客清華大學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在醫學科學樓報作題為「大腦的可塑性:
  • 蒲慕明:寫給實驗室博士的email,施一公轉給了所有的學生
    ——施一公蒲慕明,1948年10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臺灣「中研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主任。兩周前,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臺灣「中研院」院士吳仲義和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在《國家科學評論》撰文,呼籲同行將新冠病毒的基因組數據儘快公開。「數據背景的斷層,使我們很難在時間與地理上找到連續的規律。數據不規範公開的趨勢彰顯了學術界的矛盾。」
  •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在祖國的工作是最大的貢獻
    「我內心從來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在祖國的工作是最大的貢獻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曾經有這樣一個身份2017年對於蒲慕明來說特別有意義,一是他恢復了中國國籍,二是世界上第一個體細胞克隆猴誕生在神經所。  蒲慕明出生於南京,成長於臺灣,求學於美國,自1999年擔任中科院神經所首任所長。眼下已69歲的他,下一個目標是什麼?蒲慕明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首次走進香港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首次走進香港 2018-10-23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10月16日下午,「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走進香港
  • 蒲慕明院士:寫給實驗室博士的email,施一公轉給了所有的學生
    著名的華人生物學家蒲慕明先生曾經有一封非常著名的email在網上廣為流傳,這封
  • 三位在蓉院士寄語 「院士開講·蓉城科普『探索號』」班列首發
    歷經一個月籌備、一周線上線下報名參與, 由成都市科協主辦的「院士開講·蓉城科普『探索號』」班列活動今天在中科院成都分院正式啟程。啟動儀式上,小科技迷們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由三位在蓉院士專門為本次活動寄語製作的「探索號」專屬活動紀念封發布,他們用手寫體的鼓勵話語,激勵孩子勇於發現,去創造、去探索未知。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實現皮秒精度任意序列發生器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實現皮秒精度任意序列發生器 2018-07-17 中國科學報 【字體: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帶領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提出並實現了一種可突破時鐘速度極限的時序發生方法
  • 【中國科學報】院士專家熱議一流數學人才培養:「不要論文」只是...
    近日,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數學院)舉行20周年院慶人才培養論壇,來自數學領域的數十位院士、專家圍繞數學人才培養的話題展開研討。  「這裡是數學的樂園」,數學院在全國率先提出了數學學科學位對發表論文數不做具體要求的規定,引導學生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原創性大、涉及面廣泛的大問題,避免急功近利。
  • 【中國科學報】「2016中國科學十大新聞人物」評選結果揭曉
    12月29日,「2016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結果正式揭曉,高福、南仁東、潘建偉、李東、楊廣文、朱樅鵬、林群、童文、李河君、楊永崗等10人榜上有名。  據介紹,這項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醫學科學報》和《科學新聞》雜誌共同主辦的公益活動,旨在通過公眾廣泛參與,評出2016年度人們心目中的「科學明星」和「知識英雄」。
  • 當選院士是一種什麼feel?他們這樣說……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名單。此次共有139人當選為院士。他們正式得知當選消息時在幹啥?會和誰分享當選院士的好消息?此時想到了誰?當選院士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中科院院士駱清銘:學術報告時接到電話駱清銘11月1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工作人員給海南大學校長駱清銘打電話時,他正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院士主持的
  • 蒲慕明獲2016年度Gruber神經科學獎—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6月8日上海訊(記者黃辛)美國時間6月7日,Gruber基金會宣布2016年度Gruber神經科學獎將授予世界知名科學家,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傑出生物學榮譽教授蒲慕明,以表彰他在大腦神經可塑性的分子和細胞機制研究方面所做出的開創性工作。
  • 《中國科學報》報導沈建忠院士團隊在動物源食品安全方面的成果
    編者按:8月31日,《中國科學報》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我校動醫學院院長沈建忠教授團隊在動物源食品安全方面的成績,沈建忠團隊的相關工作也是我校實施農產品安全生產供給戰略的新成果,本網對相關新聞予以轉載,以饗師生。
  • 【中國科學報】精益求精做「有趣」科研
    周亮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道。  追隨「偶像」赴港  2011年3月底,周亮收到一封來自長春應化所人事處的郵件,內容為申報參與第一批「香江學者計劃」遴選。  當看到郵件中出現香港二字時,他不禁留意「香江學者計劃」中導師的信息。  「突然眼前一亮,我發現支志明教授赫然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