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報導沈建忠院士團隊在動物源食品安全方面的成果

2020-12-13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編者按:8月31日,《中國科學報》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我校動醫學院院長沈建忠教授團隊在動物源食品安全方面的成績,沈建忠團隊的相關工作也是我校實施農產品安全生產供給戰略的新成果,本網對相關新聞予以轉載,以饗師生。

動物源食品安全重大,如何把好安全「入口關」

本報記者 沈春蕾

近日,我國出現非洲豬瘟疫情的事件不斷引發公眾關注,人們對動物源食品的安全問題愈發重視。

在中國農業大學有這樣一支團隊,來自全國的800多個檢測機構、200多家食品企業,均與他們有合作關係。這支團隊就是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院院長沈建忠院士的科研團隊。這個團隊為什麼能受到眾多檢測機構和食品企業的青睞呢?

日前,沈建忠接受了《中國科學報》記者的採訪,並解答了記者的疑惑:「我們以動物源食品安全為主要研究對象,力爭突破檢測技術發展的技術瓶頸,為建立我國動物源食品安全的監控體系提供技術支撐。」

專注快速檢測技術

沈建忠回憶,2008年食品領域發生了重大安全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當時由於缺少現場快速檢測手段,造成政府監管工作十分被動。為此,相關部門迅速組織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開發檢測技術,以阻斷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奶源進入加工領域。

「如果使用色譜、質譜等分析方法,不僅操作煩瑣、耗時,還需要昂貴的儀器設備和專業技術人員。」沈建忠解釋道,「牛奶屬於生鮮產品,檢測要求現場、實時、快速。」沈建忠團隊經多次嘗試,幾個月後,三聚氰胺快速檢測試紙條成功面世:滴幾滴牛奶,一兩分鐘後即可準確判定結果。

早在十幾年前,沈建忠團隊就開始探索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和產品,也是國內最早開始這方面研究的團隊之一。「當時我們主要使用國外的相關試劑,一是價格昂貴,二是不符合我國國情。」沈建忠指出,我國動物源食品在生產上存在分散、規模小的現狀,要求檢測試劑盒方便攜帶、價格便宜。

2011年,動物源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經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認定,依託單位為中國農業大學,沈建忠出任實驗室主任。實驗室主要劃分了四個研究方向,分別為:化學性有害物的定量/確證檢測技術及方法標準化研究、快速檢測技術及產品研發、生物樣品前處理技術研究、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術。

化學性危害物是影響動物源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作為我國首都,北京市是動物源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城市。沈建忠表示,自己團隊也將努力服務首都建設。

如今,在沈建忠辦公室的會客廳,一排靠牆的鏡櫃裡擺滿了證書、獎盃和照片,既有相關機構頒發的職務聘書,也有對其研究貢獻的獎勵,還有表彰合影。2015年,沈建忠團隊完成的「基於高性能生物識別材料的動物性產品中小分子化合物快速檢測技術」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發現超級耐藥基因

目前,由于越來越多的獸藥添加於動物飼料,黴菌毒素汙染居高不下,造成了動物源食品中化學性危害物的多樣化和複雜性,給食品安全監控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化學性危害物殘留在食品中,不僅引起人體的直接中毒、過敏反應、激素樣作用等嚴重後果,還直接影響人民健康和生活質量,而且長期使用亞治療劑量的獸藥易誘導病原微生物出現耐藥性,間接給人體治療細菌性疾病帶來隱患。

1998年,沈建忠團隊就發現,好多新型獸用抗菌藥物臨床療效往往與實驗室結果相差甚遠。他將動物身上的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致病菌進行藥敏試驗,發現有些細菌在藥物長期作用下產生了耐藥性。

沈建忠意識到,如果這些耐藥細菌大量繁殖、廣泛傳播,最終會造成畜禽治療無效和藥物殘留加劇,更嚴重的是動物源耐藥菌和耐藥基因有可能會通過食物鏈和環境傳遞給人,造成全球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因此,及時準確地檢測動物源食品中的獸藥殘留,最大限度地降低獸藥殘留的嚴重危害,是當前亟須解決的任務之一。2006年,沈建忠團隊完成的「動物性食品中藥物殘留及化學汙染物檢測關鍵技術與試劑盒產業化」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16年,沈建忠團隊研發出了4種化學性危害物快速檢測試劑盒和檢測卡產品,並已在北京市推廣應用,為維護首都食品安全的國際形象,保護人民健康,提高首都人民生活質量,促進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和保障。

2017年,沈建忠團隊發現,一種超級耐藥基因能夠在家禽養殖環境中產生,並伴隨整條產業鏈,從上遊種雞場一路傳播到銷售點。「人們從超市貨架上採購肥雞肥鴨的時候,一些攜帶耐藥基因的細菌也許正悄然逼近。」沈建忠團隊的研究將有助於人們制定策略以減少這些耐藥性基因「侵入」農業領域。

增進對外交流合作

目前,沈建忠團隊共計承擔財政科技項目60餘項,包括「973」項目、「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等。

在抗體資源庫的構建、快速檢測技術及產品研發、生物樣本前處理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檢測技術等方面,沈建忠帶領團隊研發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沈建忠團隊與北京維德維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維德維康)建立了密切合作關係。維德維康是一家專注於食品中有害化合物(農獸藥、微生物、重金屬、非法添加物等)殘留快速檢測技術、動物疫病快速診斷技術的研究及相關產品開發的企業,雙方的合作也打破了國外在該技術領域的長期壟斷。

沈建忠介紹道,我們一直與國內外科研院所以及相關職能部門保持密切聯繫,展開了一系列實質性的學術交流、項目合作。動物源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實驗室參加了歐盟獸藥殘留基準實驗室(EURL)組織的β-興奮劑(瘦肉精)殘留國際實驗室能力考核,「全球共48家實驗室參與,我們是中國唯一參與的實驗室。在12.5%的實驗室考核不合格的情況下,我們實驗室滿分通過考核」。

沈建忠希望通過自己和團隊的努力,提升我國開展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水平,增強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培養公共安全領域高層次人才,推動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及相關領域的國內外科研合作與學術交流。

《中國科學報》2018年8月27日第6版報導


相關焦點

  • 沈建忠院士課題組在泛耐藥基因傳播及風險的關聯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本網訊 7月23日,Nature Microbiology(IF2017=14.174)在線發表了我校動物醫學院沈建忠院士團隊的題為 「Anthropogen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igh prevalence
  • 沈建忠:養牛使用抗生素,牛奶安全嗎?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副院長、國家獸藥安全評價中心主任 沈建忠教授一問:抗生素一點都不能用嗎【編輯】為什麼在養殖中要使用抗生素?【沈建忠】目前,抗生素主要用於治療動物疾病,部分產品同時具有促進動物生長作用。在動物養殖過程中,使用抗生素不僅普遍,而且也是必要的。
  • 僅一個月,中國農大成果多次登上國際著名期刊!
    中國農業大學是我國現代農業高等教育的起源地,歷經百年的世紀風雨,學校已經發展成為一所以農學、生命科學、農業工程和食品科學為特色和優勢的研究型大學。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研究成果不斷湧現。近一個月來,中國農業大學就有多篇研究論文登上國際著名期刊,彰顯了學校的科研實力。
  • 媒體看河大 | 中國科學報、科學網報導我校學科群建設成果
    河北大學等環境汙染因子生態毒理檢測研究取得新進展記者7月1日從河北大學獲悉,河北大學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王洪傑教授團隊和湖南大學王冬波教授團隊合作,在環境汙染因子與生態毒理檢測等問題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危害性材料學報》和《生物資源技術》。
  • 【中國科學報】《分子植物》:不止「雙十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錢前評價道。  崔曉峰表示,《分子植物》在創辦後有力支撐了中國植物科學的發展,為中國植物科學家發表重要成果、搶奪「話語權」,為我國重要植物科技成果走向世界舞臺提供了「陣地」。
  • 中國進出口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介紹
    農業部在全國還設有四所國家級獸醫研究機構,如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寄生蟲病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農業部動物檢疫所。各省也都設有相應的畜牧獸醫研究機構。分別開展對獸醫疫病的病原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 《中國科學報》:南京大學團隊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
    《中國科學報》:南京大學團隊在鈉金屬薄膜和等離激元光子器件研究獲突破 2020-05-30 0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報】傳奇寫在祖國大地上——走進中國科學院動物生態與...
    疫源野生動物的分布、行為、遷徙路線,以及與家養動物的距離和接觸,都對傳染病的暴發和傳播影響重大。但長期以來,對疫源動物生物學背景的研究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疫源動物專班剛成立,就吸引了一些研究病原微生物和SARS的團隊前來合作——「我們需要你們幫忙研究蝙蝠」。
  • 陳君石院士:一日三餐,如何認識「食品安全」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飲食健康和食品安全。如何正確認識食品安全,中國工程院院士、和雅健康首席專家顧問陳君石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另一方面,是人們所聽到的和看到的關於食品安全的新聞報導,有相當多是無中生有、不真實、不科學的。
  • 【中國科學報】「2016中國科學十大新聞人物」評選結果揭曉
    12月29日,「2016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結果正式揭曉,高福、南仁東、潘建偉、李東、楊廣文、朱樅鵬、林群、童文、李河君、楊永崗等10人榜上有名。  據介紹,這項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醫學科學報》和《科學新聞》雜誌共同主辦的公益活動,旨在通過公眾廣泛參與,評出2016年度人們心目中的「科學明星」和「知識英雄」。
  • 《中國科學報》報導三年後,國內蝦青素亂象是否...
    在幾種提取來源中,最好的天然蝦青素來源是雨生紅球藻,被視為天然蝦青素的「濃縮品」,全球包括歐盟、美國、日本、中國明確批准可用於食用的也只有這種藻源的蝦青素。」「蝦青素的分子構型有三種,天然來源的主要是S-型蝦青素。」黃俊潮介紹,市面上有不法商人將其他構型的蝦青素製作成功能食品低價售賣是違法的。」
  • 香港大學袁國勇院士團隊2019年度成果集錦
    1956年12月30日出生於香港,籍貫廣東廣州,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大學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香港瑪麗醫院微生物學系主管、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首任主任,全國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袁國勇院士團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發傳染病病原體的鑑定及防控。他在2003 SARS冠狀病毒的發現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 【中國科學報】《動物學研究》:不惑之年的與時俱進
    短短10天內,該葉猴新物種相關報導被各類網站轉載達21萬次。  如今,創刊40年的《動物學研究》不僅能及時報導原創性成果,在新物種的首次報導方面也顯示出話語權優勢。  創刊以來,《動物學研究》先後發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如關於實驗動物樹鼩基因組學與相關疾病動物模型研究,非人靈長類動物行為生態學、保護生物學和生物醫學及疾病模型研究,野生動物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尤其是蛇毒等動物來源活性蛋白分析,動物遺傳進化與系統地理學分布和新物種描記等方面研究,不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項,還產生了重要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重點實驗室:
    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員王樹濤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仿生領域由於其特殊的學科交叉性,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也參與了籌建工作。」
  • 北京大學王恩哥/江穎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2019年1月2日,由兩院院士評選的「2018年度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北京揭曉。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恩哥院士和江穎教授帶領的「首次揭示水合離子微觀結構」研究成果入選。這是繼2016年之後,該團隊研究成果第二次入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中國科學報】見「微」知著 交叉引領——走進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
    學術特區顯優勢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25項省部級科技獎特等獎、一等獎;16次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科學》《自然》及其子刊上發表論文310篇;2019年度高被引科學家21人次;3項成果入選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18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
  • 【中國科學報】院士專家熱議一流數學人才培養:「不要論文」只是...
    「我們要讓年輕人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了解數學在經濟社會各方面發揮的作用,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進入數學領域。」中科院院士、數學院院長席南華說。  此外,搞學術要排除紛擾,要能坐下來,一是自己能夠坐下來,二是有這個環境能夠坐下來。  「我們用文化、視野、成果來薰陶年輕人,而不是單純喊口號、講道理,這樣更易紮根於年輕人的思維。」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20-01-11 2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唯鏈加入中國國家動物健康與食品安全創新聯盟(CAFA),區塊鏈技術為...
    上海2020年9月18日 /美通社/ -- 作為全球領先的企業友好型區塊鏈公司,唯鏈正式加入中國國家動物健康與食品安全創新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成為其理事會理事。該聯盟是「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框架下的專業聯盟,旨在搭建政府、協會、企業和科研院所四方共享協作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