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天,正是煮茶的時節。三五好友、兩三知己,圍爐而坐、閒話家常。升騰的熱氣,茶香四溢,仿佛驅散了冬日帶來的寒冷。
煮茶品茗,不論貴賤雅俗、貧富窮達,總是存在於人們的休閒生活中。煮茶之風,在我國古代就已十分盛行,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唐代。
陸羽在總結前人的飲茶經驗,提出了煮茶的理論,他的《茶經》裡記載道:「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邊緣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以上老水,不可食也。」如此細緻的煮茶感悟,難怪被稱為茶聖。
01.
什麼茶適合煮
煮茶雖好,但不是所有的茶都適合煮著喝。一般來說,能用來煮的茶「非老即重」,即儲藏的老茶,如老普洱、老白茶等等;或者發酵程度較重的熟普、青磚茶等。
而那些講究鮮嫩、保鮮期短的「時令茶」,像綠茶、清香型烏龍茶等用來煮則是犯了「茶家大忌」。
黑茶
黑茶屬於後發酵茶,一般都由一些粗老的葉片、茶梗加工而成,黑茶有一道工序叫渥堆發酵,這一道程序就是在茶葉中加入微生物菌種,利用微生物將茶葉發酵,正是在這種微生物的作用下,黑茶才變得陳香濃鬱、滋味醇厚,茶湯也多呈深褐色。
黑茶可衝泡也可煮飲。黑茶原料較粗老,經過熬煮之後滋味更濃厚,配上鮮奶便是藏區人民不可或缺的奶茶。
老白茶
老白茶在自然發酵下,茶葉表層被氧化,形成一道氧化膜,平常衝泡水溫不夠,不能完全釋放其內含物質, 因此更適合用來煮。
老白茶在高溫下內含物質更容易滲透,另外老白茶獨有的藥香、棗香融入到茶湯,能夠帶來一股暖流融進心頭。
02.
怎麼煮
第一種是衝泡之後再拿來煮,第二種是不經衝泡直接就煮。兩者煮的方式和投茶量不同,滋味也是各有千秋。
一道好茶,先用衝泡的方法把它的內含物質一泡一泡均勻地釋放出來,然後再拿來煮一下,就可以把這道茶的內質全部展現出來了,或許又有一番和先前衝泡時不一樣的韻味。
若是茶葉未經衝泡直接來煮,則茶香更烈,滋味更醇,當然投茶量不宜多,以求其最佳滋味即可。具體比例可以根據茶葉、水量的不同慢慢摸索調整,原則上投茶量宜少不宜多,多了太濃影響口感。
03.
煮茶注意事項
投茶量
煮茶初始投茶量宜少不宜多,可減至平時衝泡量的2/3。多則太濃口感不佳。可以根據茶葉品類、水量的不同慢慢邊煮邊調整。
注水量
在煮茶時,注水量不宜超過煮茶器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因為在煮茶時,茶皂素一類的物質非常容易釋出,會產生泡沫膨出。
水溫85℃溫水入壺,滋味更協調。煮茶時,加入85℃左右的熱水比較合適,煮出來的茶湯味道比較好。如果用涼水煮,茶湯會很濃厚。
出湯
留根續水,保持多次出湯濃淡均勻。每次最好不要把壺裡的茶湯全部倒完,應該留部分茶湯加水再煮。
喝完一壺的2/3水後再煮,切忌反覆沸煮。茶水煮開了,若喜歡濃茶也可以繼續放在炭火上慢慢燉。
燒水
避免幹燒,避免驟冷驟熱。不管什麼材質的容器,為了安全都請避免幹燒,避免驟冷驟熱,損壞茶器。
天氣寒冷,一杯熱茶就是最好的慰藉。小小的爐子上火苗忽明忽暗,壺裡的水慢慢地被煮沸,屋子裡的暖意暈染開茶香。三五茶友圍爐而坐,舉盞細語,平添了許多溫馨與怡情。
是時候約三五好友,煮上一壺好茶了~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