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美學研究亟須解決的三個問題

2020-12-20 光明網

中國古典美學研究基本上是從上世紀80年代起步的。20多年來,成果斐然,自不待言。按照學術研究的一個有些「弔詭」的規律,研究越是深入,問題自然會暴露得越多。「知識增時只益疑」,王國維的這句詩雖然有些悲觀,但卻應當是知識人應有的一個基本學術態度。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把前輩的學術成果當作自己探討的起點,學術也才會薪火相傳。

重新審視闡釋中國美學的理論元話語

佛教傳入中國時,曾有一個「格義」階段。這個用來「格義」的話語體系,叫做「元話語」(meta-dis-course)。和佛學傳入中國時不同的是,中國古代典籍成了西方美學話語「格義」的對象,而當年則是用中國話語「格」佛典的「義」。

這種特殊境遇導致的結果是,我們越是用西方術語來說明中國古代有美學,就越發覺得中國古代美學存在的可疑。理論之所以為理論,就是因為其解釋功能。一旦中國古代美學理論本身成為待解釋的對象,那就會在解釋領域失去發言權。上世紀80年代中西美學比較的興起、90年代對中國美學話語「失語症」的揭示都說明了我們對這一危險的警覺,也是我們試圖擺脫這種悖論處境的努力。但其成果極為有限,因為中西美學比較的「元話語」仍需重新審理。

比如,我們常說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天人合一,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天人對立。然而「天人合一」卻是一個多義詞,各家的解釋差別很大。最為我們熟知的一種解釋就是,中國人與自然是親和的關係,而西方人則與自然對立。這個概括是有問題的。環境美學的開創者阿諾德・伯林特系統地梳理了西方的自然觀。他發現,從哲學上講,西方的自然觀有截然相反的兩派:一個是洛克學派,認為自然始終外在於人;一個是斯賓諾莎學派,認為自然之外無一物。至於在實際生活中,人對自然的看法則有一些過渡形態。於是西方的自然觀就有這樣四種基本觀點:1、完全對立的自然觀。2、比較溫和的分離觀。3、比較溫和的統一觀。4、完全一體的自然觀。同樣,我們在中國古代思想中也可以看出這種層次來。所以,所謂在自然觀問題上的中西差異,其實是一種文化內部兩種傾向的對立。其他諸如中國人重群體西方人重個體、中國文學是抒情表現的西方文學是敘事再現的等等概括,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因此,這裡所說的重新審視元話語的問題,不僅是指審視將「文」與「文學」或「美」簡單等同,而且要審視中西美學比較本身。事實上,我們上一個世紀所作中西比較,大都流於「大而化之」,而未能「具體而微」。我們往往習慣於一種「宏觀」把握,即首先將一組對立的概念看作中西文化的根本精神,然後藉此執一御萬,以解釋中西美學的其他差異。與這種宏觀把握相反,我倒更看重一些微觀的考察。因為,我一直相信中西文化的差異是具體而微的,而不是大而化之的。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都不是可以「一言以蔽之」的。所以,重新審視理論元話語,也包括重新審視這種「一言以蔽之」的敘述策略。

構築中西美學對話的平臺

20世紀的中西文化比較,大多是在中西對立中作出的。所謂中西對立,就是陳獨秀在《吾人最後之覺悟》一文中所說的「歐洲輸入之文化,與吾華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質極端相反」。這種簡單化的思維模式,近來又受發源於西方並迅速席捲全球的「後」學的推波助瀾。我們知道,「後」學以解構「西方中心主義」為理論鵠的,很多學者也自覺跟進,以為中國古典美學研究之所以在20世紀陷入困頓,是因為西方中心主義的壓迫。我們撇開這種觀點的火藥味不論,只分析其理論偏頗。

我們承認中西差異,承認西方美學思想有西方學人率先揭示的「西方中心主義」立場,我們也承認用西方學術傳統來闡釋中國古代學術使得中國傳統話語患上了「失語症」,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這樣的一個事實:「西哲東漸後,令研究中國傳統學術者眼界大開,也是事實。中國傳統思想,在西洋哲學觀念、術語、理論之參照與對比之下,被看得更清楚,同樣也是非常常見的」(龔鵬程語)。

我們之所以在西方「後」學的影響之下,採取一種激烈地「反西方」的學術姿態,是因為我們一直將中西近代以來的學術互動單方面地理解為「西學東漸」,而忽略了「東取西學」的方面。墨哲蘭說:「『西學』而『東漸』這樣一種說法,太以『西學』為主詞謂述了,頗落了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主義』言筌。對中國人來說,應是『東取西學』,事實上,歷來中國人的『拿來主義』,就在一個『取』字上。」可以說,整個近現代學術史,在更大層面上是一個「東取西學」的主動接受史,而不是一個「西學東漸」的被動受影響史。重建中國學術的關鍵,不在於慷慨激昂地「痛陳西哲東漸的結果已使中國傳統思想之研究產生了嚴重的異化現象」,而在於平心靜氣地重新審視中西。

就像任何人的自立不是靠消解他人來獲得的一樣,中國美學的自身地位也不能靠「解構西方中心主義」來獲取。「解構西方中心主義」的呼聲和「中國哲學合法性」的討論在世紀之交同時出現,並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中西對立這種思維方式所導致的必然。所以,21世紀中國學術要超出20世紀,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要超越中西對立。

R・威爾金森在《東方和西方:「深刻」之概念》一文中說:「我花了大量的時間比較了東西方思想體系中的美學觀念,結果我所發現的大多是體系中的差異……但是當我比較東、西方思想體系中蘊涵『美學深度』概念的各個觀念時,我所發現的卻只是體系中的共同點。因而似乎存在著某種真正跨文化的經驗。」這種所謂的「美學深度」,就是對於「深刻」的追求,對於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味外之味」的偏愛。所以,他堅信「存在著某種跨越文化界限的東西,某種僅僅屬於全人類的東西,某種――我們每個人都能理解的東西。」我們從事美學研究,不就是為了尋找這種我們每個人都能理解的東西麼?不然,美學何以為「學」?

王國維在上一個世紀之交說:「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錢鍾書在《談藝錄・序》中說:「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這些說法,並非出言愚遠,而是用心良苦。

從中國美學走向中國美學

在「後」學的視野裡,中國美學的價值在於其民族特殊性,他們正是要用這種民族特殊性來解構西方。這種看似積極甚至激進的學術姿態,其實是在消解中國美學本身。

美國漢學家列文森曾不無沉痛地說,中國人「視儒教為中國的『國性』這一浪漫思想剝奪了儒教自身精髓:一個理性的假定,即無論何時何地,路就是路,而不僅僅是特殊的中國人的生活之路」。片面強調儒學的中國特性,其實就是把它看成是「特殊的中國人的生活之路」,而不是「路」。王曉朝說:「柏拉圖的對話不僅屬於西方人,而且也屬於全人類。」其實對於孔子、老子、莊子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奇怪的是,西方漢學家把他們視為「偉大思想家」時候,我們卻在尋找他們思想中的中國特質,將他們變成一個「偉大的中國思想家」。

我們研究中國古代美學,不要將重點放在「中國」上,而應當放在「美學」上。這就是本節標題所說的「從中國美學走向中國美學」的第一層含義。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茲說,一切理論「如果它們不具備普遍性,它們就不具備理論性」。只有發掘中國古代美學中的人類普遍性,中國美學才會真正擁有和西方美學對話的資格。即使我們想解構西方中心主義,也要用中國美學的人類普遍性,而不能用中國美學的民族特殊性。否則,我們解構的將是中國美學本身。

本文所主張的從「中國美學」到「中國美學」的另一層意思,是讓中國美學成為更為開放的學問。中國美學成為開放學問的一個邏輯前提就是,中國美學應當成為人類的普遍學問,而不是一個民族的特殊學問。

成中英區分了中國哲學的「近代化」和「現代化」。他認為,「近代化」是指學術轉型,而「現代化」則意味著中國哲學的「世界化」和「落實化」。所謂「世界化」,是指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應當有一個「世界心態」,而不是為了追求民族身份認同;「落實化」是指中國哲學應當對人類難題提供可能的答案。成中英所說的這個「現代化」,則是從「中國美學」到「中國美學」的第三層含義。

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學術,並不是為了滿足一種思古之幽情;我們研究西方學術也不是為了滿足一種好奇之願望。實際上,我們之所以必須要構築中西美學對話的平臺,其理論根據在於人類的共通性,其實踐根據則在於我們現在處在同一個世界,面臨著同樣的危機。這就是我們所耳熟能詳的「全球化」。其實「全球化」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學術問題,並不首先是它所帶來的福祉,而是它所潛藏的危險。弗洛姆指出,現今「世界之所以成為一個統一的世界,那是就世界作為一個潛在的戰場而言的,並非就它是一個世界公民的新體系而言」。在這樣的時代裡,「中國古典美學」何為?我們如何為日趨分裂的人類精神建構一個可以人類共享的感性精神空間?這是中國古典美學研究應當始終關心的一個課題。回答這個問題的前提就是,讓「中國美學」變為「中國美學」。

中國美學的存在永遠不是現成的,西方美學也不是。不然,今人做什麼?美學「永遠存在於解讀與詮釋之中。換言之,存在於建構之中」(戚國雄語)。此為結論。

相關焦點

  • 中國古典美學的文化基因
    中華美學精神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生長發育的,中國古典藝術、古典美學是其根本,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傳統農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統,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基礎。先天下而憂後天下而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中國詩抒情言志不脫此道,詩意追求是所有藝術的共同點,因而古典美學精神貫穿於中國人的生活態度、情感世界和藝術創造及精神境界之中。  審美趣味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易學的簡易變易不易三原則奠定了中國古代美標準的基本原則,先秦百家爭鳴的開放性成為後世多元思想的出發點。
  • 美術研究|中國文藝美學思想豐博深厚,在世界美學史上獨樹一幟!
    摘要:中國古典文藝美學思想發展的基本歷程主要分五大階段:一是以《尚書》所提出的美學話語作為歷史的(也是邏輯的)起點階段;二是以先秦至東漢為中國文藝美學思想的奠基階段,標誌是產生了作為中國文藝美學思想之根基的儒、道兩家學說,初步確立了中國文藝美學的特有概念、命題及其話語模式;三是以魏晉以降為中國文藝美學思想的自覺階段,標誌是出現了較為專門而獨立的文藝美學思想形態
  • 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美」與「德」
    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美」與「德」在漢語語境中,美和倫理、經濟等概念不一樣。倫理指處理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規則,經濟指物質生產、流通和交換活動,都是名詞性的專指概念。也就是說,對禮樂的崇尚和實踐構成了中國傳統文明、文化、政治的基礎,詩教、禮教和樂教則構成了國民教育的主幹。就中國古人對詩、禮、樂的理解看,我們很難分清它到底是屬於美學還是倫理學的問題。比如,詩或《詩經》作為文學形式,它的基本價值在於審美和情感表達,是美學的,但自孔子時代始,其道德、政治喻義被歷代經學家進行了無限發揮,《詩經》因此幾乎成為社會風教和政教讀本。
  • 什麼是中國美學
    藝術家的生活方式、人格修養、天賦異稟、技巧錘鍊等,成為美學關注的中心。儘管這些概括不夠全面,甚至有失偏頗,但是仍然給出了中國美學的某些重要信息。凱利主編的《美學百科全書》中有完整的「中國美學」條目。該條目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由三位作者完成。第一部分為「概述」,由蘇源熙撰寫。第二部分為「繪畫理論與批評」,由卜壽珊撰寫。第三部分為「中國當代美學」,由王斑撰寫。
  • 美術研究|書法美學的學科體系應該更注重受教育者自身的知識系統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更多是意象思維、詩性思維和德性思維,所以邏輯上的明晰性和理論體系上的邏輯自洽性明顯不夠。比如書法品評的理論,漢魏時期庾肩吾的《書品》到唐代張懷瓘的《書斷》在書法品次上體現了歷史的發展性,都分為三個層次,九個品次,而且張懷瓘的理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為什麼作這樣的劃分,甚至什麼叫做「神」、「妙」、「能」?
  • 接受美學「中國化」的三十年
    二、接受美學「中國化」的三十年 最近10年中,已有多位學者接受美學在中國的傳播和接受做了述評,並對這一歷程做了歷時性的分期,一般都分為「引進和移植」、「醞釀和嘗試」以及「系統討論和多元發展」三個階段。
  • 青年學者聚焦「中古圖像美學問題」
    會議現場 主辦方供圖  陸紀君從美學視角研究祥瑞問題,以《祥瑞與漢代圖像世界》為題,藉助大量圖像表明祥瑞在中國古代的重要性  宋慧羚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德國古典浪漫派,認為陸紀君把祥瑞放在美學的動態空間中進行討論,這種角度非常有意義,她對此表示強烈贊同,並指出祥瑞問題值得探討的原因在於中國人的精神追求。最後,宋慧羚指出祥瑞研究存在一些泛化問題,這是需要進一步闡明的。
  • 美術研究|藝術符號學在李澤厚美學話語體系建構中的肯綮之功!
    《哲學實踐》《符號邏輯導論》成為朗格符號學的邏輯起點,《哲學新解》《感受與形式》《藝術問題》構成朗格藝術符號學的三部完整系列,《哲學概述:藝術、語言、符號的相關情感心靈研究》將哲學、符號學以及人類的心靈情感有機聯繫起來,並最終在洋洋灑灑的三卷本《心靈:論人類情感》中將上述問題回歸到人的本身,在範圍最為廣泛的人類文化建構的基礎上,形成了完整的人本主義立場上的哲學符號學框架體系。
  • 專訪|《不成問題的問題》導演梅峰:嘗試和中國美學傳統對話
    身為編劇和教育學者的梅峰做導演並非搭上了這些年影視行業各工種改行做導演的熱潮,機緣巧合是曾為央視電影頻道寫作的關於紀念老舍先生的劇本,最後因為資金問題沒能投拍,北京電影學院又鼓勵在校教師拍片實踐,這才有了這麼個項目。
  • 東方美學當代化與國際化的會通
    印度詩學與美學成果頗豐,代表性的有:金克木編譯《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黃寶生《印度古典詩學》和《東方文化集成:梵語詩學論著彙編》;倪培耕《印度味論詩學》;鬱龍餘《中國印度詩學比較》;尹錫南《梵語詩學與西方詩學比較研究》《印度文論史》和《印度古典文藝理論選譯》。
  • 中國古典舞的基本知識
    中國古典舞從其源來說,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復甦,是戲曲舞蹈的復甦,是幾千年中國舞蹈傳統的復興。北京舞蹈學院李正一和唐滿城兩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創建了古典舞「身韻」課,它使中國古典舞重振雄風,使古典舞事業曙光再現。李正一教授在詮釋「古典舞」時這樣講道:「名為古典舞,它並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傳統舞蹈美學基礎上,適應現代人欣賞習慣的新古典舞。
  • 中國文學常識: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範疇,它是指哪些內容?
    中國文學常識: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範疇,它是指哪些內容?意境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範疇,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提出的「境界說」集前人論述了大成,將「意境」問題歸結為系統的理論。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詩歌創作離不開意象,意象是詩的基礎;組合意象的目的是創造出「意與境諧」的藝術境界。意境與意象在本質上有一定的聯繫,它們都是主觀與客觀統一的產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
  • "歲時佳興"賞四季之美 中國古典季節美學展啟幕
    本周六,青島市博物館全新年度原創特展「歲時佳興:中國古典季節美學展」即將揭開面紗。展覽按季節順序分為「秋、冬、春、夏」四個展示單元及一個「悅讀區」,精選111件珍貴館藏文物,力求展現古人的四季態度。  201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市博展覽以此為契機,通過文物反映的季節之美,展示「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美學思想。
  • 美術研究|論美學學科內涵的擴展與新變!
    作者常將美學分為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藝術哲學。例如,李澤厚的《美學四講》,就分為「美學」「美」「美感」「藝術」這四講,除了第一講是引論以外,其他三講就分別講述了這三個部分[1]。對美學這種「三分法」的理解,在後來流傳很廣。王朝聞主編的《美學概論》除了「緒論」講述美學研究的對象、任務和方法以外,共分六章。第一章講「審美對象」,分別論述美的本質與形態。
  • 艾朗諾 陳毓賢︱懷念柯慶明兼論《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
    他勸我轉系讀中國文學,暑假還帶我到臺灣,找幾位臺大的年輕助教替我補習。那時候臺灣大街上的人講的是國語還是臺語我都分辨不出,柯慶明每星期給我上三堂課,卻很認真地教我《詩經》和唐詩,我恐怕能聽懂的還不到一半,但他講得那麼興奮,我竟能從他的神情和語氣中感受到這些詩傳遞的意思,讓我對中國詩更著迷,發憤研讀更多古詩。
  • 第2期-聊聊中國古典舞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舞蹈的含義以及舞蹈的種類,這一期我們來聊聊【中國古典舞】 中國古典舞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宮廷舞蹈或更為遙遠時代的民間舞蹈。到元代形成戲曲藝術形式。
  • 【美學理論】張俊||巴爾塔薩的神學形上美學
    近三個世紀以來現代美學崛起,審美學能夠別子為宗,正是因為褫奪了古典美學存有論的基礎地位,才輕易顛覆其知識與價值形態取而代之。現代美學的諸多困境,很大程度上就是美學存有論闕失所造成的。因此古典美學的復興,首先必須奠立美學存有論的牢固根基。
  • 中華美學學會2019年年會會議綜述
    高建平教授在題為《通向中國話語建設——當代中國美學的三次突圍》的發言中,回顧了70年來中國美學的發展歷程,指出這一歷史區間中美學出現了「三次突圍」,而這三次美學的突圍直接促進並生成了新的美學研究範式。中國現代美學的肇端與發展總是伴隨著中西方美學思想的交匯、碰撞與融合,中西方美學理論的交融互鑑不僅極大地豐富了美學理論資源,重釋了中國美學理論研究的源頭活水,而且拓展了中西方美學研究的國際化視野,使中國美學具備與國際美學對話互釋的能力。在中西方視域融合的背景下,重返西方古典美學,重新闡釋美學經典成為本次大會的關注熱點。
  • 「共同體美學」與建構電影理論批評的中國學派
    尼克·布朗等一批從事電影研究的外國教授多次來華講學。自此,國內的電影研究開始廣泛借鑑國外的文藝和電影理論,但其中產生了些許誤讀。與此同時,中國電影理論批評界還相繼開展過關於電影與戲劇、電影的文學和電影特性、電影的民族化、電影與觀眾等一系列討論。這些爭鳴都在反思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問題,而且更從中國電影本身的實際情況出發。
  • 中國環境法學亟須「解釋論」轉向
    中國環境法學亟須「解釋論」轉向 2016年07月27日 08: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海嵩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環境法學亟須「解釋論」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