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味之花》經歷了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平遙國際電影節以及北京電影節等大大小小的影展,豆瓣評分7.6分,是一部口碑頗佳的佳作。影片描述的是留守兒童在生長過程中的現狀,教育資源的匱乏以及年輕媽媽對孩子的愛。
明快的配樂、亮麗的色彩,清新又自然,樸實又動人,在一個個生活細節中向我們呈現了諸多的社會現實——留守兒童缺乏關愛、親人間缺乏溝通、城鄉發展不平衡、性別歧視,這些都是現實生活的反射,引人深思。
一個個慢鏡頭,美術與攝影,將雲南傣族原汁原味的風光和最為樸實的農家生活呈現出來,悅耳的配樂與流程舒服的剪輯,讓我感覺這是一個溫暖的故事,淡淡的憂傷,淡淡的喜悅,在感動中又帶有一定的深意。
少數民族的留守兒童,並非全都生活在我們想像中的充滿灰暗和沮喪、貧窮與落後的角落。雖然喃杭在某種社會刻板印象中言是個「問題少女」,但這也並沒有說明她真的缺乏善良,與城市裡的孩子有多大的差異。
需要區分開的是,少數民族的留守兒童的生活,與其說是苦中作樂,不如說是在創造歡樂。如果說城市裡的孩子們,大多還保留著能從外界不斷接受、獲取歡樂;那麼身處邊陲,父母不在家的他們則要更早地學會自己給自己創造歡樂,即便這種歡樂有時候會顯得空洞。
由此開始,一場喜樂的生活交響拉開了帷幕,一幕幕生活化的喜劇笑料在演員們的舉手投足之間傳遞出了幽默感。這些幽默感不僅是令人感到有趣的,更難得的是它們都是「高級」的。
喃杭在學校裡想賄賂老師,給的是母親送的巧克力。好友患病將死,喃杭去看望她。
這兩場戲,不僅因為它們引發了全場的笑聲,更重要的是它們(尤其是最後一場戲)在幽默點的設計上都非常機敏,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這些充滿趣味的小細節,不用大開大合的笑料來刺激你,引發會心一笑的是來自於每個人對生活的體驗理解。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離家太久,家鄉變了。人物變了,子女變了,米花之未也已改變。
我們意識到了「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究竟是什麼。這句話是《米花之味》的宣傳語,還是其在平遙國際電影節獲獎時的頒獎詞。以「米花之味」這個意象,輕盈地道出了母女二人之間心靈的對話,並由此點出城鄉差異與交融。「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便藏在這裡——那些樸實無華、真摯動人的情感。
這部電影只提供客觀的展現、輕度的反思與詼諧的歡樂,卻並不提供更深一層的嚴肅批判。這便足夠了,有時我們不需要過分嚴肅,詼諧與幽默就能帶給議題足夠的力量。
影片最後,母女倆在石窟跳的那段舞蹈,富有深意,是祈福,也是心與心的靠近。《米花之味》這個世界需要關愛。
吶姐說電影,把最真實的影后感受說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