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新中國第一批學習西班牙語的大學生。(圖片來源:《國家報》)
中國外交官臨危受命,做起了西班牙語教授
《國家報》報導,1951年,智利文學家巴勃羅·聶魯達第二次訪問中國,當他抵達北京的時候,中國政府派出一位翻譯帶他到動物園遊覽,翻譯向他解釋:「這裡有種動物……一頭非常大的豬,非常非常大。」(「hay este animal… un cerdo muy grande. Muy, muy grande」)。聶魯達非常好奇地走到獸籠前,他哭笑不得地看著翻譯說:「這是一頭大象!」(「¡Es un elefante!」)。【註:巴勃羅·聶魯達,智利詩人與外交官,本名內夫塔利·裡卡多·雷耶斯·巴索阿爾託(Neftali Ricardo Reyes Basoalto,生於1904年7月12日,逝世於1973年9月23日,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與中國交好的智利詩人與外交官,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巴勃羅•聶魯達。(圖片來源:搜狐)
這並不是一個笑話。上世紀50年代,中國的西班牙語人才相當匱乏。
1952年10月2日,中國政府主辦了為期10天的亞洲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出席會議代表中有近百位來自南美國家,為了尋找到專業的西班牙語翻譯,中國政府邀請了曾任中國駐智利大使館隨員的孟復先生。【註:孟復 (1916~1975),筆名孟克之。筆名孟克之。江蘇常州人。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政治系。1949年赴倫敦大學經濟政治學院學習。1950年回國後歷任全國政協、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翻譯,北京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系主任。1940年開始發表作品。196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專著《西班牙文學簡史》,論文《託爾斯泰後期作品》、《〈堂·吉訶德〉的人民性》、《塞萬提斯和他的〈堂·吉訶德〉》,譯著小說《克列採長曲》、《森林裡的故事》等。】
新中國西班牙語教學的開山鼻祖孟復。(圖片來源:互動百科)
孟復著《西班牙文學簡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共209頁(圖片來源:陳國堅新浪博客)
這位外交官臨危受命,做起了西班牙語教授,帶領12名學生「臨陣磨槍」的學起了西班牙語,接待來自南美國家的參會人員。
陳楚蘭接受埃菲通訊社的採訪。(圖片來源:埃菲通訊社)
陳楚蘭曾為西班牙王儲菲利佩(現為西班牙國王菲利佩六世)、委內瑞拉前總統查維茲做過翻譯。(圖片來源:埃菲通訊社)
孟復的學生陳楚蘭(Chen ChuLan,音譯)近期在北京家中接受埃菲通訊社採訪時表示,「我當時是法語語言文學系的學生,因為懂得法語,我覺得西班牙語並不難。在接受了孟復老師的簡單教學後,我們掌握了基本的西班牙語發音規則。但由於國家派遣的任務重、時間緊,我們必須在15天內完全無誤的掌握500個西班牙語詞彙。同學們日以繼夜的不斷學習,互相檢查並矯正發音,最終我們做到了。」
1954年8月,北京外國語學校高教部呈請中國國務院批准,改稱北京外國語學院。當時,德語系、法語系和西班牙語系全部成立,孟復被任命為西班牙語系系主任,他的一名優秀學生被聘為助理教授。
「當時什麼都沒有。」孟復帶領的自學助教陳泳怡(Chen Yongyi,音譯)說,「孟老師那裡只有一堆16開的紙,上面僅有一些西班牙語的讀音和語法規則。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孟老師帶著我們開始了西班牙語的學習。教材只有一本古老的中西雙語詞典。」
《國家報》披露,在此之後多年間,中國大學裡的很多西班牙語知識都來自蘇聯。陳泳怡說,「我們也做過研究,但那些教材裡的詞彙基本都是政治化的,不切合實際,那些年我們的西班牙語教材幾乎就是用中文和西班牙語來描述布爾什維克。」
西班牙老師:「中國學生的情誼深厚綿長」
同樣持此觀點的,還有著名教授董燕生,他是陳泳怡的學生之一,中國重量級西班牙語教材《現代西班牙語》、《堂吉訶德》最著名譯版作者。
北京外國語大學西班牙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董燕生。(圖片來源:《歐洲時報》)
現年81歲的董教授說,「當時我們沒有書籍,老師們每周會發給我們一些油印的學習材料,如果墨水太多,整張紙都會黑掉,字跡都很模糊。而圖書館裡有關西班牙語的藏書實在太少了,能夠找到的只有塞萬提斯(Cervantes)、加爾多斯(Galdós)、布拉斯科·伊瓦涅斯(Blasco Ibáñez)、奧拉西奧·基羅加(Horacio Quiroga)、塞薩爾·巴列霍(César Vallejo)……西班牙語書籍連2、3個書架都填不滿。」
董教授還特別回憶了令他最為敬重的西班牙老師瑪麗亞·列塞亞(María Lecea)。
1955年,33歲的她瑪麗亞·列塞亞來到中國,成為當時新中國難得的西班牙語教師。董教授認為,瑪麗亞在新中國早期幾代西班牙語系學生的學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她的西班牙語錄音至今還停留在他們這代學子的記憶中。
1992年,瑪麗亞•列塞亞(左一)老師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圖片來源:孔子學院)
董教授在2016年接受《光明日報》的專訪時表示,「瑪麗亞·列塞亞是我最敬重的老師之一,她生前我們始終保持著聯繫。我在西班牙學習和工作期間,只要有機會就一定去拜訪她,在她家小住幾天,一起翻看舊相冊,回憶當年的種種瑣事,海闊天空的「神侃」,兩人都感到十分愜意愉快。瑪麗亞老師對我說,在她顛沛流離的前半生,走過世界上不少國家,教過不同種族的學生,但是,只有中國使她終生留戀,只有中國學生一直跟她保持著密切聯繫。她最欣賞一個形容中國人性格的比喻:熱水瓶。她說,你們確實不像西方人那樣張揚外露,整天把『我愛你』掛在嘴上,可你們心裡對人的那種情誼是深厚綿長的,只有長久跟你們真誠交往的人才能體會到。」
秘魯作家組織咖啡討論會提升學習熱情
1959年1月,菲德爾·卡斯楚(FidelCastro)領導的古巴革命取得勝利,在西半球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隨之與古巴交好,雙方不斷互派教師與留學生,中國的西班牙語教材水準突飛猛進。然而,在1966至1976年期間,中國的西班牙語教學卻中斷了10年。
1976年後,秘魯作家胡安•莫裡略(JuanMorillo)和他的妻子喬治娜·卡布雷拉(Georgina Cabrera)來到北京,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專門負責對幾百名西班牙語系學生的教學工作。2018年,這兩位對中國西班牙語教學做出重要貢獻的教師,在中國生活了近40年後移居馬德裡。
對中國西班牙語教學產生決定性影響的秘魯作家Juan Morillo及其妻子Georgina Cabrera,本圖攝於2018年4月份他們北京家中。(圖片來源:CronicaViva)
秘魯作家Juan Morillo及其妻子Georgina Cabrera在上世紀70年代剛到中國時的照片。(圖片來源:塞萬提斯學院官網)
卡布雷拉對《國家報》表示,「當我們在北京開始任教時,採取了非常嚴謹的語法教學,語氣表達也非常學術化,這容易被學生們接受。此外,我們還通過使館的新聞官拿來西班牙語報紙上的文章給中國學生講解,這在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創新。我們想告訴學生,歷史、新聞、電影等文化元素,都是學習西班牙語和了解西班牙不可或缺的。」
有一次,西班牙語系裡的外教準備通過分析來解讀西班牙著名作家卡米洛·何塞·塞拉(Camilo José Cela)和他的作品,但老師們發現學生無法跟得上,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咖啡。「當時的我們組織了一場周四咖啡(Café del Jueves)的討論會,老師和學生們互動很好,我們談論一切,之後還組織戲劇演出。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很高。」卡布雷拉回憶說。
西語教學在中國各階段教育中的比重都在加大
西班牙駐華大使館教育處於2005年成立於北京。據統計,那一年全中國約有4236名西語學生,到今天這個數字已超過40000人。據官方報導,中國在校西語大學生有34800名,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提供西語教學的私立教育機構在蓬勃發展,比如塞萬提斯學院等。
西語在各階段教育中的比重都在加大。目前,有98所大學提供西班牙語學士學位,120所大學設立了西語課程。據悉,今年下半年,另有9所大學將開設西語系。西語在中國尚處於溫和發展期,仍屬於小語種,不過,它在中國的上升潛力和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可以預見的。
《國家報》分析稱,當下,在中國學習西班牙語的人不再局限在有政治抱負的外交官,或那些對異國情調有興趣的中國人了。中國學習西班牙語的人群已經擴展至普通大學生、高中生甚至小學生。
西班牙駐中國大使館教育參贊吉斯拉•孔德。(圖片來源:騰訊視頻)
西班牙駐中國大使館教育參贊吉斯拉·孔德(Gisela Conde)表示,「西班牙語越來越被視為一種國際語言,將為商業世界打開另一扇大門。西班牙和其他西班牙語國家在中國越來越為人所知和欣賞,這將極大提升中國人對西班牙語的興趣,也將增強西班牙語世界在中國的影響力。」
(轉載請註明出處:《歐洲時報》西班牙版 西聞:Spain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