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登月沒有價值,那絕對是本世紀最大的「騙局」。今年,能力不足的以色列和印度卯足勁兒也要登月的架勢,已足以說明問題。而美國突然宣布提前到2024年重返月球的消息,更是將月球的戰略價值提升到新的高度。
儘管月球是全人類的財產,但本質上全球僅少數幾個玩家才有能力登陸。目前,成功登月的「三巨頭」只有中國、美國和俄羅斯,而中國又是進入21世紀後,唯一成功無人登月的國家。人類若想徵服火星、木星、土星甚至更遠的天體,月球無疑就是最好的中繼站。
事實上,近些年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月球南北極蘊藏著巨量的水資源,其戰略價值也隨之「水漲船高」。這似乎也意味著,如果率先搶佔月球南北極,建立起月面棲息地和月球中轉站,毫無疑問,將在未來深空探測、資源開採和移民方面佔儘先機。
近些年,印度、以色列、美國、日本甚至歐航局都加緊為登月布局,然而它們或將面臨失算:未來50-100年,佔領小行星價值或大於登月。
眾所周知,火星和木星之間有一條可怕的小行星帶,擁有數以億計的危險小天體。過去,這條小行星帶是人類走出太陽系的最大障礙之一,然而如今事情卻有了新轉機。
根據新一輪科學觀測,小行星蘊藏的水資源相當可觀。單就在地球附近「放飛自我」的小行星中,就有超過1000顆富含水資源,堪稱「水球」。據科學家統計,其累計起來的水量足夠填滿30多萬個標準遊泳池,不出意外的話,將大大超過月球南北極的水資源量。
事實上,早在2015年歐洲「羅塞塔」彗星探測任務之後,原始地球上的水可能來自小行星,而非彗星的結論就相當清晰了。而科學家們也相信早期地球上的水體以及後來構建生命基礎的有機物分子,很大一部分可能正是由這類小行星所帶來的。
如此以來,登月的價值不免要大打折扣,登陸小行星或將掀起一股熱潮。由於這些「水球」經常出沒地球附近,因此從地球出發前往這些富含水資源的小行星,也不過是數月的路程。如果把這些「水球」開發為深空中轉站,還能為前往太陽系外側軌道的太空飛行器提供燃料補給,毫無疑問,未來小行星將比月球具有更大的戰略優勢。
近幾年,日本無疑已成為小行星探測領域的先行者。2014年底,日本發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至今已對小行星龍宮成功實施了兩次「暴力採礦」。事實上,早在2005年「隼鳥1號」時,日本就已經成為了世界上首個成功降落小行星的國家。一切順利的話,「隼鳥2號」將在2020年12月份飛回地球,降落到澳大利亞西部的荒漠地帶。
毫無疑問,日本在未來布局小行星方面已經佔儘先機。不過,中國航天實力還是略勝一籌,明年中國將完成探月「三步走」,而火星探測也將同期開展,屆時中國必將比肩美國和俄羅斯,位居航天第一集團。之後,小行星探測還不是手到擒來。你覺得中日哪家小行星探測實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