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想要居住在「風水寶地」,風水寶地通俗的講,就是風水好的地方,居於此處,能助人事興旺、發財,可令後代富貴、顯達。
嚴格的講,就是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準(即所謂「好風水」)的地理位置或環境。
風水寶地標準要:後有靠山、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有案山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墳穴藏風聚氣而令生人納福納財、富貴無比;外洋寬闊能容萬馬,可致後代鵬程萬裡、福祿延綿。
魯班記載:伏以,自然山水,鎮宅地板,抵抗一切災難,家宅吉祥如意,家庭興旺發達安康。這樣的地、宅也就是風水寶地。
虎踞龍盤、依山傍水。南京的西面有座石頭城,故址在今江蘇南京清涼山,像一個蹲著的老虎,東面有鐘山,像盤曲的臥龍。所以,歷來的人們稱南京為「虎踞龍盤」。
這個稱呼由來已久,據晉代張勃的《吳錄》,劉備派遣諸葛亮到南京,諸葛亮嘆道:「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北周庚信在《哀江南賦》云:「昔之虎踞龍盤,加以黃旗紫氣。」唐代劉知幾在《史通·書志》解釋說:「虎踞龍盤,帝王表其尊極。」
唐代李白在《永王東巡歌》云:「龍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古丘。」可見,「虎踞龍盤」一詞已為人們認同。
南京先後有不少王朝和政權在此建都。三國的東吳以及後來的東晉、宋、齊、梁、陳曾在此建都,史稱六朝古都。以後,南唐、明朝、太平天國、辛亥革命和蔣介石國民政府短期在此建都。
南京地勢險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邊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磯。
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四望山、盧龍山、幕府山,東北有寧鎮山脈的最高峰鐘山,北邊有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南邊有長命州、張公州、白鷺等沙州形成夾江,這些天然屏障拱衛著南京,使得歷代統治者都很看中這塊地。
不僅如此,南京還交通便利,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域是水資源豐富的地方。
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漢,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與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達。
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中評價南京的地理環境時說:「 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誠難覓此佳境也。 而又恰居長江下遊兩岸之最豐富區域之中心,南京將來之發達,未可限量也。」
《太上感應篇》裡就說了: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人生的福禍不是天定的,而是自己感召來的因果。佛家有句話叫「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真正有福氣的人,不論住在哪兒,哪兒都是寶地。
不是外在的風水影響人,而是人自身的福德決定自身的風水。世上最厲害的算命是因果,一個人的命運是他自身行為的果報。
《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諸葛亮誡子格言、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都是在倡導一種家風。」
而好的家風,做人第一就是「德」,行事第一就是「善」。
積德,就是積「得」。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出自《易經》的坤卦。坤卦說的,正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句話大意是說:經常行善的人家會有許多可以慶賀的事,經常做惡事的人家會有許多災禍在等著它。
佛教不倡導人算命、預測前程,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是隨時可以改變的。世人皆求福,殊不知福報不是求來的,佛菩薩也不會平白無故賜給你福氣。
任何得到必有付出,福來自我們的善業,靠自己修來。心好了、德行好了,運氣自然不會差。世上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個家庭,出現這4種「跡象」,說明福氣降至,恭喜了!
一、越來越和氣,不計較不爭吵
俗話說:和氣生財、和氣致祥,平心靜氣才能生福氣,若是生怨懟,計較、抱怨、牢騷、爭吵,那福氣自然就走遠了。
講仁愛奉獻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於人生?說到底,違反道德的行為可以得利於一時,卻難以長久持續。
比如一個「信」字,欺詐或許能夠短期獲利,但是長此以往必然臭名遠揚。那些講誠信的人雖然有時也吃虧,但能獲得廣泛的信譽和信任,事業便越做越大。
在現實生活中可以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這一矛盾如何解決?
儒家沒有行善上天堂、作惡下地獄的鬼神觀,有人經常行善卻窮困潦倒,有人作惡多端卻福壽俱全,解釋這種情況,儒家的回答是:家庭。
佛家常說「一切唯心造」,其實人生的所得所失都是內心能量的表現。
你的內心和善,好事就願意靠近你;你內心充滿戾氣,障礙就會不請自來。內心平和,人生才會越順利,善緣才會得聚。一個家庭也是如此,彼此多包容、理解,再難的事也會過去。
如果內部紛爭不斷,福氣就瓦解了。不要整天看不慣這個、討厭那個,你過的不幸福、不開心的原因不是別人有過錯、有毛病,而是你自己心量太小、心胸太窄。
二、越來越勤勞,懂得惜福
福氣是一點一滴積攢而來的,很不容易,而損福卻很容易,也很快。任何家庭的富貴都不是憑空而來的,都是曾經幾代人的艱辛的打拼與付出,我們在享用這些福報的時候要懂得珍惜和感恩,不要肆意揮霍浪費。
一個人的積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處境,但一定會為他的後代積下「陰德」;一個人作惡多端,儘管能做高官、騎駿馬,但他的債務將由子孫償還。通過引入家庭和時間兩個因素,儒家成功解決了德與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麼,現實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興起的時間較短,不易覺察,但在鄉村中則常常應驗。
常聽有年紀見識多的村裡老人說,凡是目前發展不錯的家庭,現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輩多是厚道人。
我們看歷史上那些傳承久遠的世家大族,比如範仲淹、曾國藩等家族,人才輩出,福澤綿長,乃是因為他們將深厚的文化底蘊凝結為優良的家教傳統,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子孫的優良品格。
這也算是對「積善人家論」的經驗證明。因此古人也說:「德者,得也。」
人這一生能享有多少福報,其實是有定數的,過早揮霍、過早衰敗,一個家庭的福報也是如此,不懂惜福,再多福氣也會耗盡。
除了惜福,也要勤勞努力,積攢福報。就像「開源節流」一樣,「節流」重要,「開源」也很有必要。就像「錢財」,只是一味節儉,只夠溫飽,努力賺錢才能致富。
就如「耕田種地」一樣,要想收穫更多,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富貴貧賤都是因果,一個家庭越來越勤勞,自然越來越有福氣。
三、越來越懂得孝順和感恩
家庭風氣的好壞,會傳染和遺傳。
為什麼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呢?因為大凡善良積德之家,家長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用仁、義、禮、智、信的言行,耳聞目染教育著子孫後代,這些良好的做人品德,才是留給子孫後代的福澤。
而有一些家長自私自利還有偷、騙、嫖、賭、毒的習慣,不孝敬公婆還經常抱怨父母親給的財產少,這些不良品德也是會習染給子孫後代的。所以民間就有「看媽知女半」和「有其父必有其子」的俗語。
一個家庭的好壞習慣是具有傳染性的,為人父母者為子女計,必須深思、警惕、謹慎。
以此作為我們這一生做人的準繩,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就能夠收斂,就能夠約束。知道趨吉避兇,知道斷惡修善,這是聖賢人的教化,這叫做教育。
所以古人常以忠厚傳家,詩書繼世,以禮教於子孫,催其上進,使其向善,這是真正的為後世著想。
佛陀曾說,父母是世間最大的福田。一個孝順父母的人,福報很大。即使人不信佛,不燒香拜佛,但懂得感恩和孝順,這樣的人福德很大,縱然不信佛,卻是善神護佑之人。其實,父母就是我們的佛,孝順父母就是在報佛恩。
「百善孝為先」,世上至善莫過於「孝」,「孝」是一個人、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也是最大的福氣。不孝父母,是最大的愚蠢和貧窮。
四、越來越喜布施,不怕吃虧
家族千年興旺與「富不過三代」,差距就在家風。
林則徐曾說過:「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給後代留下好的家訓家規比留下錢財更為有用。若是家風不正,致使子孫品性不佳,就是給他們留下再大的家業、再多的財產也只能是損其心志,使其耽於享受、沉迷墮落,最終害己害家。
宋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相範仲淹,家族八百年來興盛不衰,原因就在家風上。
範仲淹出身非常貧寒,年青時極窮,生活艱難。後來發達了,做了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卻從小立下了救助窮苦人的願望,發達後的生活方式也還是保持從前窮秀才的生活,沒有改變多少。
有一次他在蘇州買屋居住,一位風水先生盛讚此屋風水極佳,後代必出公卿。範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風水能使後代顯貴不如改為學堂,讓蘇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學,將來眾人的子弟都能賢達顯貴,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顯貴,豈不是更為有益嗎?於是立刻把住宅捐出來,改作學堂。
他收入多,就想到很多貧苦的人,把他的收入救濟那些貧苦的人。看他的傳記,得知他曾養活三百多家。一個人的收入養活了三百多家,你就曉得三百多家也只能餬口而已,包括他自己大家一起過很貧窮的生活。這是我們中國人中的大賢。
後來範仲淹四個兒子長大成人,均聰穎非凡德才兼備,分別官至宰相、公卿、侍郎,範家的子孫此後都賢德顯貴,綿延不絕。一直到民國初年時,範家的子孫都能守住家風。蘇州一帶範氏後人至今依然興旺。
範家八百年不衰,都是行善行得多、積德積得厚,真正修行、真做!能夠把自己的福報分給別人去享受,別人也會善待你,後福就無窮了。
現在的家庭呢?中國現在有句話叫「富不過三代」,為什麼不過三代?因為他富有之後不懂得愛護他人,反而因為有了錢瞧不起人,傷了德行,折了他的福分。
何止三代,現在是連一代都過不了。我們現在傳給下一代的思想是什麼?是自私,只想到自己。很多的家長也說他是盡心盡力教,但是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教成這個樣子,癥結其實在這裡。
中國先賢造字很有智慧,這個「錢」字怎麼寫?金子旁邊配了兩支戈(就是刀),所以錢愈多會愈有衝突。這兩支刀,國與國衝突,家庭裡面兄弟操戈,都是因為錢。
其實當兄弟在爭財產的時候,他這一生敗相已露,他的人生不可能經營好,因為他現在的行為,已經給他的下一代做了最不好的榜樣。他示範給他子孫看的,是只要為了錢,兄弟都可以反目成仇。
所以修身重要,德行重要,家風重要。切記,力行。
一個愛佔便宜的家庭不會有什麼福氣,越想修福,越要善於布施。「貧窮從慳貪中來,富貴從布施中來」,發心布施出去的東西看似是吃虧,看似是別人佔自己的便宜,其實應該理解為正是別人接受了你的布施而給了你一個行善修福的機會,是互相成就。
「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不要害怕吃虧,善良的人,上天不會讓你虧,吃虧總有厚報,它會以另一種方式給你補償。要相信因果,「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越是樂善好施的家庭越有貴氣,越是順遂。
結語
朋友們,一個家庭,出現這4種「跡象」,說明福氣將至,恭喜了!大家覺得有道理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我會置頂鼓勵哦。
行善可以積德,持戒同樣也能積德。如果你能在生活當中,經常持戒修身,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福德自然會增長。
佛家認為,布施是最積福報的行為之一,如果我們能夠舍財去利益眾生,用自己的金錢去幫助更多人,不僅能增大自己的福報,還能因此收穫人生未來的善果。
經常讚賞、轉發和隨喜一些正能量的文章,讓更多人看到,也能為自己積累福報,如果有人因為你的轉發內容而受益,功德就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