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帶糕點。
海帶饅頭。
瓶子裡裝的是水產所工作人員培育的海帶苗。
冷藏保存的海帶苗。
文/本報記者林雯
圖/本報記者張奇輝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海帶,是最常見的食用藻類。在中國,海帶是養殖規模最大和總產量最高的海藻栽培種,產量居世界第一,而福建、山東和遼寧沿海地區都是主要養殖區,年產值近70億元。
4月正是福建省海帶豐收的季節,但鮮為人知的是,在市場上隨處可見的海帶,其實來源於我國北方海區,更準確地說,最早原產於日本北海道和俄羅斯遠東地區。上世紀50年代末,福建省水產研究所藻類課題組從我國北方引進了「日本海帶種」,在福建省閩東地區實現了「北苗南育」。而半個多世紀後,經過不斷選育改良的「南方海帶」又再次實現了返銷,回歸北方海區「安營紮寨」。
「培育」期
半世紀培育,形成「福建種」海帶
北方海帶初次南移,最初經歷了「水土不服」的情況,如何讓根植於北方寒冷水域的海帶在南方的溫暖海區順利「落水生根」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經過大量研究,在科學掌握海帶養殖水域的溫度、鹽度、光照、營養鹽需求等環境要素後,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海帶南移養殖技術」。
很快,安家八閩海域的北方海帶迎來發展全盛時期,形成集苗種繁育、養殖、加工的完整產業鏈條,豐產和穩產的海帶養殖業迎來數十年的飛速發展時期。據2009年至2012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鑑計數據顯示,福建省海帶年總育苗量達到178.5億株至207.3億株,佔全國總量的47.8%至69.5%;海帶養殖產量達到43萬噸至53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51.2%至54.4%。這時,安家八閩的海帶在歷經近半個多世紀的自然選擇後,形成了一個耐高溫的獨立地理種群——「福建種」海帶。
「調整」期
海帶出現減產,成本不斷上升
都說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從現在反觀當時,達到鼎盛時期的福建海帶養殖產業似乎也沒能逃脫這樣的自然法則。省水產研究所海洋生物增養殖與高值化利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琪表示,由於「福建種」海帶是長期自交形成的養殖種,一直缺乏外部優質基因交流,遺傳結構較單一化,在育苗生產中存在著明顯的種質極易逐代退化,苗種質量下降,抗逆性不強等實際問題,反映到產業現實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養殖戶種植的海帶開始出現減產,成本卻不斷上升。
外部環境也在影響著福建海帶的產量。研究人員表示,相較於北方海區,福建省海帶養殖海區的海水透明度較低,海帶幼苗的光合作用效率相應下降,導致葉片難以長到深層水域。再加上南方海區海帶養殖周期短,且梅雨季節的大量降水嚴重影響了海帶的葉片生長速率、葉片長度、乾鮮比等優勢,導致南方海帶普遍比北方短,單產也明顯低於北方海區。
「發展」期
建成南方特色的海帶種質資源庫
為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2011年,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應用藻類課題組在福建省海洋高新產業發展專項和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項目等支持下,聯合福建省連江縣官塢海產開發有限公司和福建一嘉海帶苗業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啟動了南方海帶種質資源庫建設和新種質的創新研發。
科研創新的目的是為了研發出更高產的海帶種苗,而在此期間,需要科研人員對不同經濟性狀的雌雄海帶配子體進行「拉郎配」,通俗點說,也就是對海帶「擇優而育」,使其產生更適應南方海區養殖的優質後代。目前,省水產研究所已經建成南方特色的海帶種質資源庫,海帶雌雄配子體庫存量達到1200多株。利用配子體克隆雜交育種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成功培育幾個選育系,其中1個聚合寬厚複合性狀的選育系已經在福建和遼寧大連海區大面積養殖,1個耐高溫早厚成選育系也在福建海區進行中試養殖,收穫的海帶產量能提高15%。
食用海帶
新產品受歡迎
省水產研究所在海帶精深加工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水產品加工研究室的李廬峰高級工程師告訴記者,目前該所已經研發了20多個食用海帶新產品,其中海帶面、海帶豆腐、海帶糕點、海帶糖果、海帶珍珠奶茶等創意產品已實現成果轉化,產品均陸續上市。科研人員認為,天然海藻中含有豐富的海藻碘,其含有有機酪氨酸碘,可以被人體均衡吸收,是一種理想的天然補碘新產品,在食品「回歸大自然」的呼聲中,比直接攝入加碘食鹽更健康。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廈門網的觀點。廈門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