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新在何處?
自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來,「新基建」成為經濟學者們口中最為關心的「熱詞」。隨著中央先後在九次相關工作會議中部署「新基建」有關工作內容,其具體內涵也在不斷豐富與成型。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暴發後,我國政府愈加重視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布會上,官方第一次對「新基建」的內涵劃定明確界限。「新基建」,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由此看來,此次明確的「新基建」三大方向,不僅較以往普遍意義上的傳統基建在定義範圍、業界視野、設計藍圖、環境概念、落地效應和實施願景上有所創「新」;同時,也較之前媒體和業界根據中央經濟會議工作指示精神所作出的種種推斷與解讀有所更「新」,即總體設定的大範圍、大環境有所「延寬」,而在如之前盛傳的特高壓、軌道交通等個別具體領域、具體項目上有所避輕。區別於傳統基建側重的以發展交通運輸、水利設施等為例的實體規模及固定資產等概念,「新基建」更強調的是以發展人工智慧、5G、大數據、雲計算、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領域為代表的創新化、數位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新型發展理念。
從最開始為人工智慧、5G、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的發展戰略謀劃布局,到如今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方向上加強重視,「新基建」的規劃發展逐漸走上了一條更貼近產業端、服務於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瞻布局之道。「新基建」具體範圍的明晰,是在資訊時代數字經濟背景下,進一步以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為目標的一次基礎服務戰略的定位升級。
「新基建」或有大作為
毫無疑問,在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加、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背景下,「新基建」的部署與開發對於推動我國新舊動能轉換進程、推動產業鏈升級、加速數字經濟發展、乃至引領未來經濟變革方向等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帶動產業鏈各環節升級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對於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據《大眾日報》數據顯示,基礎設施建設增速每提升1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速0.11個百分點左右。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中,以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例,據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僅5G商用一項,預計至2030年可為我國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達10.6萬億元,間接拉動的經濟總產出約24.8萬億元。而隨著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應用的開發與普及,市場方面對科技產業的需求也在逐漸演變升級,其中涉及的產業鏈環節眾多,必將會帶動上遊採集部件及模塊硬體設備、中遊運營及開發商平臺、以及下遊場景應用中各類需求行業的蓬勃發展。
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在當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與國家經濟疲軟兩種現狀並存之際,「新基建」更是被寄予厚望,甚至不少聲音將其視作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推動國家宏觀經濟復甦至正常前進水平的「救命稻草」。不可否認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我國的數字經濟得到了小階段爆發式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數字經濟基礎領域研究結果顯示,自1月23日武漢宣布「封城」至3月31日,數字經濟相關移動應用產品的新增活躍用戶數不斷上升,總增長率高達66.8%。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國數字網際網路經濟在謀求由「數量」向「質量」的轉變過程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復工進度的延遲造成了企業經營場景的轉換,迫使企業由線下業務主動尋求向線上工作場景轉變;人們的消費習慣也被動發生轉變,對線上娛樂業、線上消費和在線金融服務等產生了源源不斷的需求和使用。在此背景下,部分產業運行及商業模式、人們的生活消費習慣和路徑得以重塑,「新基建」的利好政策環境更是進一步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無疑推動了我國數字經濟的加速進化與重心下沉。
引領未來經濟變革浪潮。「新基建」的部署與實施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向有著重要的前瞻意義,是布局未來國際數位化競爭的準備要素,是創造與滿足科技社會新需求的重要保障。
當下,各國科技基礎設施的升級進化是全球競爭的重要指標。據GSA(全球行動裝置供應商協會)統計,截至2020年1月,全球共有121個國家/地區的356家運營商正進行5G部署或已實現5G商用;2020年德勤中國發布的《全球人工智慧白皮書》顯示,隨著人工智慧對社會和經濟影響的日益凸顯,包括美國、中國和歐盟在內的全球多國和地區政府也先後出臺了發展人工智慧的相關政策,並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等先進技術的發展與創新迭代更是成為數字經濟、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各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直觀代表。
「新基建」確需「冷思考」
那麼「新基建」對於我國經濟社會復甦來說是否百利而無一弊呢?答案是:時機難得,風險並存。
總體來說,目前國家對數字經濟、信息化產業的大發展趨勢秉持鼓勵、引導態度。在國際疫情暴發、我國抗疫初顯成效之際,重視發展「新基建」既是為了在當下及未來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下做好有力準備、蓄力釋放經濟增長潛能,也是為了應對目前全球經濟蕭條、國內宏觀經濟疲軟、疫情背景下資本需求回溫的切實需求。但必須強調的是,當下的「新基建」並不能「包治百病」。相較於傳統「鐵公基」曾為我國GDP加速帶來的顯著拉動影響而言,發展「新基建」對於拉動我國宏觀經濟回彈空間頗為有限,「新基建」的投資回報率短期內可能並不明顯。
首先,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基建」難以用經濟指標加以衡量,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部長田傑棠的分析,數字經濟大規模提升了社會總福利、尤其是消費者剩餘,雖然很多不體現在GDP上,但卻對經濟發展和人類福祉的產生發揮著重大作用。
此外,雖然「新基建」引入了眾多投資新風口,但由於目前開發的「新基建」技術還處於起步階段,產業規模仍處於前期投入階段,投資風險相對較大,投資回報周期長,地方政府在參與「新基建」項目建設的時候會增加財政負擔,槓桿率抬高,一些無現實收益的項目將來債券償付可能需要財政資金兜底,造成投資風險;而民間資本也會面臨投資門檻相對較高、投資回報率不可控等現實因素。截至目前,資本市場對「新基建」的投資並不及預期。據《企業透明度報告》統計,全國22個省公布的投資計劃累計約有47萬億元的投資金額,但其中「新基建」僅佔一成。細察目前國內主要省市的投資計劃當中,主要佔比的還是以「鐵公基」為代表的傳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新基建」的市場規模遠不如傳統基建。
因此,對待當下「新基建」的發展切不可只顧吆喝炒作、盲目「蹭熱點」,還需有清醒認知並理性對待。
如何擁抱「新基建」?
「新基建」布局需穩妥推進,同時升級發展傳統基建,加強數據治理,警惕市場資本一哄而上的苗頭發生,避免擾亂資本市場投資運行節奏,從而穩步推動經濟回升,多措並舉提振經濟。
堅持傳統基建、「新基建」雙駕並行。由於傳統基建在當下資本市場所佔份額大、產業根基深,對拉動經濟發展的影響仍頗為可觀,在布局「新基建」的同時應考慮雙駕並行,即挖掘傳統基建中的「新型」增長點,升級、補齊傳統基建領域的冷鏈物流、醫療衛生、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的同時,將「新基建」中工業網際網路、信息網絡建設與製造業、傳統服務業相結合,「新」「舊」引擎並肩,共同發力推動經濟增長。
加強安全防範,推進數據治理。以5G、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等為代表的數字基建在發展過程中,除了要解決在產品內容、數位技術、網絡空間運營場景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同時要注重應對其中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挑戰。監管部門需積極進行包容性數據治理,審慎制定網絡數據安全管理規定,在給予新產業足夠發展壯大的空間同時,加強網絡安全引導與監督,及時處理潛在的安全隱患,為新業態發展營造一個良好、安全的市場發展環境。
加強政策引導,避免市場資本亂象發生。政府部門在政策利好的基礎上,應以包容、鼓勵的態度進行市場引導與扶持。目前,由於「新基建」的產業項目仍存在著眾多未知,一些企業不敢貿然開展新的業務方向。此時,政府部門應加強公共服務支撐,為企業合規、合法、合理的新業態發展及數位化改造提供資金補貼、技術支撐與政策扶持;同時又要規避潛在的不良資本風險,做好數位化產業發展方向的重點規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平衡新型產業生態鏈,合理布局、引導「新基建」領域的資本投資與業務探索。
把握時代機遇,升級數位化服務。企業在面對「新基建」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的各種利好環境下,應把握好歷史機遇,完善開發信息技術服務,主動適應新型基礎設施條件,推動企業進一步向信息化、數位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進行業務轉型;同時,中小企業應在初期科研開發成本高昂階段,充分利用好政府部門提供的公共服務支撐平臺資源和資金、政策方面的優惠補貼,做好業務方向規劃以及風險規避,適時與產業巨頭企業進行資本接洽與業務合作,共同探索新型業態及產業服務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