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2020遴選案例分析題:「新基建」貴在念好「新」字訣。更多
公選遴選考試案例分析題,請點擊
公選遴選考試網。
背景連結
2020年伊始,中國經濟便遭遇到疫情的「強幹擾」。在諸多因素的共振下,「新基建」再次被提至新高度。在各大城市發布的2020年重點項目計劃或清單中,有關「新基建」的項目均為列為規劃重點,特別是5G、人工智慧、數據中心領域紛紛打起了頭陣。在河南省發布的980項總投資額3.4萬億元的項目中,以數字經濟、先進位造業為核心的產業轉型發展類項目高達674項,傳統基建項目僅116項;北京市發布的300項重大項目中,超高速無線通信技術綜合承載研發試驗線工程、5G中高頻組件創新中心等高精尖產業項目佔比達三分之一;廣東省1230個重點建設項目中,5G通信、新能源、大數據等項目將佔據主導……
[提出觀點]
數位化時代,「新基建」意義不言而喻。但要用好「新基建」,使其成為化解疫情影響,撬動經濟的有力槓桿,關鍵還要把握好這個「新」字。
[綜合分析]
5G、數據中心等之所以被稱為「新基建」,是因為隨著經濟社會步入數字時代,光纜、移動通信等網絡設備設施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基礎性支撐作用。不過區別於傳統基建,「新基建」還有著更為廣闊的空間與內涵。
「新基建」之「新」,首先新在發展理念。不可否認,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會拉動相當可觀的投資。有機構曾測算,到2025年我國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帶動產業鏈上下遊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超過3.5萬億元。
但與拉動投資相比,「新基建」更多是通過提升經濟運行效率來帶動社會發展。在線辦公助力恢復生產運行、遠程教育實現「停課不停學」、智能製造對衝了負面影響……疫情發生以來,經濟社會沒有因物理「隔離」而「停擺」,離不開「新基建」的支撐。高質量發展要實現資源高效利用、社會高效運行,更需要「新基建」的給力。
「新基建」之「新」,也新在模式與空間。研究表明,數位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長0.5%至0.62%。「新基建」不單純指向具體的工程項目,更要打造新的產業增長支柱,推動建立新的投融資環境,培育壯大新的服務與消費。
有了高速泛在的網絡,就會加速諸多創新應用;有了算法與算力的支撐,就會催生大量新場景;有了堅實的數字基礎,產業升級、城市轉型等就具備有利條件……也許從建設規模看,「新基建」難與傳統基建比肩,但通過對各個領域和產業的滲透融合,所產生的經濟拉動作用卻是巨大的。這是從打造一條「路」到培育一個生態的轉變。
[參考對策]
「新基建」需要新觀念來推進。各級政府部門要從戰略高度認識「新基建」的必要性、緊迫性。數位化既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工程,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還是激發全球競爭力的勝負手。事實上,一些地方數位化建設起步早、應用廣,在科學防疫、復工復產、便民利企方面更加主動,已顯現出「得數位化者得先機」的趨勢。
「新基建」要明確新在何時、基在何處、建在何方。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創新,關鍵基礎是「數字土壤」。各地參與「新基建」進程中,避免投資過度和跑偏,需拓寬視野、增強專業知識,提升數位化硬體與軟體的布局能力。
「新基建」要以應用為導向。此次防疫進程中的數位化應用,是順應社會需求解決實際問題。這表明數位化「新基建」應當更多從需求的角度出發,主動投資在短板領域,提升數位化水平,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舉。
「新基建」要政企協作,各展所長。數位化進程中,政府組織產業規劃、整合資源攻堅,企業驅動技術創新、密織應用體系。政企各有分工,作用不可替代,協作驅動數位化,共同培育肥沃的「數字土壤」,讓「新基建」結出豐碩果實。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