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基米
前幾天跟朋友小聚,我家娃問:「媽媽,能不能用pad看兩個XX故事(某電子繪本APP)?」
我說,好的,不過記住就看兩個哦。
朋友很驚訝,說:「你怎麼讓她看電子繪本的?你不是天天拿書給她講故事的嗎?你看看她,本身就戴眼鏡呢,你還給她看。(我女兒有先天性散光)」
朋友的提醒當然是好意,但其實有關這個問題,我曾跟不少家長交流過,也有好幾個家長來問我:電子繪本,要不要給孩子看。
今天講講我的看法。
我是不反對給孩子看電子繪本的,所以,我才讓自己的孩子也看。我家娃的閱讀以紙質書為主,電子書為輔, 兩者並不矛盾。
電子繪本傷眼睛,這恐怕是做家長的最大的擔心。繪本很好,但嫁接在電子產品上,就容易讓人心生排斥。所以很多家長視電子繪本為洪水猛獸,根本不會考慮給孩子看。
但實際上,電子書並不會比紙質書更傷眼。
這不是我信口雌黃。
實際上,女兒3歲時查出來先天性散光,開始配戴眼鏡,那時候我非常自責,以為是跟看電視、玩電子產品有關,即使那個時候她看的並不多(其實是遺傳)。戴上眼鏡後,我們嚴格管控她看電視的時間,平板、手機更是碰都不準碰。
半年後孩子複查視力時,視力沒有變化。我忍不住問醫生,是不是電子書比紙質書更傷眼,我們現在都只看紙質書了。
醫生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他說,本質上沒有區別,都是近距離用眼,紙質書看時間太長,也容易傷眼睛。「不過,玩電子產品容易上癮,難控制時間,所以少玩也是對的,防止過度用眼。」
原來,我們以為的看電子產品更傷眼竟是個誤區。
查詢相關資料後,發現這個眼科醫生確實沒說錯。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防盲技術指導組組長王寧利教授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其實不管是看電子產品還是看紙質的書籍, 過度用眼造成的損害是一樣的。
「電子產品的內容設計更具有吸引力,人們在看電子產品時,花的時間比看紙質產品還要多。此外,電子產品給人們展示的文檔、閱讀畫面和紙質的是不一樣的,調節對比敏感度不一樣,眼睛接收的各種光波也是不一樣的。」
「這裡面大家最擔心的損害,是來自於屏幕的我們所說的短波藍光的影響,但各個廠家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設計與防護。短波藍光的損害是一個慢性累積的損害,正確使用電子產品的話,可以做到一定的防護。」
所以說,如果管控好時間,注意姿勢、光線,讀電子繪本並不會比讀紙質書更傷眼。
不是前幾天,我寫了篇有關不要給孩子讀盜版書的文章。
結果,好幾個人讀者留言,都是在痛陳正版繪本太貴。有的甚至說,看盜版也沒什麼, 內容沒太大差別就買盜版,因為正版繪本幾本就要上百塊錢,盜版能買一大摞。
給孩子讀盜版書的壞處我不再贅述。
我想對這部分家長說的是,如果你真的覺得買正版書性價比低,去圖書館借書也不方便,那麼就少量買一些經典的、孩子喜歡反覆讀的正版繪本,再挑選一個電子繪本閱讀APP,讓孩子讀點電子書吧。電子繪本雖然不像紙質書一樣有那麼好的觸感,但至少畫質是精良的,內容是忠實紙質書的。
這兩個疊加在一起,也能滿足孩子的閱讀需求,只是記得,管控好使用時間,不要讓孩子沉迷。
當然,很多電子繪本APP也都要付費了,但價格相比買紙質書,還是便宜不少的。
我現在差不多每天都會讓孩子讀兩本電子繪本,一是因為雖然我每天也都拿著書給她講故事,但工作關係,每晚也就能給她讀兩三本,有時甚至只有一本,滿足不了她的需求。
讓她自己拿書卡呢,她大字也不認識幾個,拼音也才剛剛接觸而已。自己翻一會兒就覺得無聊了,要麼放棄,要麼想拉著大人再給她講。
我就會允許她拿平板選擇喜歡的繪本,讀兩本。
操作簡單,點開就能讀,還帶聲音。往往一個故事後面還會帶點互動性的問答,檢驗孩子讀的效果,有的還可以拼圖、塗色。
如果孩子特別喜歡某個故事,我會根據她的選擇來購買紙質版。
一些電子繪本APP上的書,收納得很全,市面上有些書沒有正式出版,但電子版先出了,孩子也能看得到,選擇面比較大。
如今的社會,完全杜絕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我是不太贊成,也做不到的。雖然容易沉迷,但也有很多的好處,便捷、實用,有的還能巧妙地教孩子學知識。只要正確引導,還是可以用的,沒必要因噎廢食。
說這麼多不是為了給電子繪本站臺。上面也提到了,我們家的閱讀一直是以紙質書為主的,電子繪本作為輔助。
特別是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紙質書是家長跟孩子之間的一個橋梁。找一個角落,或者窩在床上,爸爸媽媽拿起一本書,給孩子講故事。
家長講故事的時候,往往還跟孩子有很多的互動,有時候會停留在一個畫面很久,一起討論,一起做遊戲。有的書是機關書,孩子還可以摸摸、翻翻,發現裡面的小秘密。
這溫馨的場景怎能是電子繪本能代替的?
即便是大人,有的很喜歡拿著手機看小說,但要我說,你捧著一本紙質小說讀,那種滿足和安心絕對是電子小說無法給予的。書的觸感,讓人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