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查海遺址:傳說中的「中華第一村」

2020-12-20 遼寧文化旅遊磚家

查海遺址位於阜新阜蒙縣沙拉鄉查海村西五裡,距阜新市區25公裡,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原始部落遺址,據稱該遺址年代超過8000年,因此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村」!

阜新查海古人類遺址

資料介紹稱該遺址在1982年被發現,先後進行了7次挖掘,挖掘面積達7600平方米,發現半地穴式房址30餘座、墓葬5座。同時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等遺物。

查海遺址博物館

鑑於該遺址的重要性,1992年9月4日阜新市政府修建查海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1996年國務院公布查海遺址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查海遺址博物館似乎鮮有人光顧,我們去的那天,博物館是關閉的。好在看管的工作人員還算通情達理,我們簡單溝通了一下,他就打開了博物館大門讓我們進去參觀了!

阜新查海遺址

查海遺址出土的遺蹟、遺物很多,類型多樣,有房址、陶器、石器、玉器等,是目前東北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查海遺址也算是這些遺址中罕有的建了博物館的遺址了!博物館總體來說也不大,用不了多久就可以逛完。

阜新查海遺址

博物館內可以看到一些當年出土的文物,包括玉器、陶器和武器工具等。查海遺址出土的陶器紋飾複雜多變,壓印之字紋、櫛目紋細密整齊,布局分段有規律。紋飾中還出現了壓印的溝連四字形紋飾。出土的龍紋陶片,已具備中國古代龍形象的基本特徵。大型石塑龍堪稱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最早、形體最大的龍形象。出土的玉 、玉匕等玉器經科學鑑定,均為透閃石軟玉。

據介紹說:已故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認為查海遺址位於紅山文化分布區內,時間比紅山文化早一個階段。"有最早的龍紋陶片、最早的玉器,是紅山文化的根系"。

查海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玉文化和龍文化,又稱"玉龍文化"。

查海遺址最出名還是在1994年曾發現一條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這條龍用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礫巖擺塑,全長19.7米,龍頭部最寬處約2米,呈昂首張口、彎身弓背狀。這樣的龍形在後來的考古中又有多次發現,時代均晚於查海遺址,說明查海龍對後世龍形產生了重大影響,堪稱中國龍的原型,查海也被稱為「玉龍故鄉」!蘇秉琦先生欣然命筆:"玉龍故鄉,文明發端"。

查海遺址或許是地理位置的緣故,也或許對文化感興趣的人太少,也或許周邊沒有配套的旅遊資源,查海博物館似乎很冷清,罕有人至!不知道這樣的情況下,博物館未來命運將如何!

(個別配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刪圖致歉!)

相關焦點

  • 查海遺址發現東北最早「農莊」
    阜新查海遺址留下的不僅僅是幾件落後的工具,它們展現的是人類突破種植技術關口後,開始分工協作,種植小米等糧食作物,馴化圈養豬,形成類似今天的農莊,進一步表明這群人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社會形態。  出土大量打磨石器,「精耕細作」農業萌芽  「搞考古研究與新聞宣傳不同,很忌諱使用『最』字。
  • 遼寧查海遺址出土近20米長的石塊堆塑龍 距今8000年
    目前考古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距今8000年前的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近20米長的石塊堆塑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龍形遺蹟。新年伊始,記者慕名來到查海遺址,發現除「石堆塑龍」在地上建有簡易的復原展示和保護設施外,其餘房址、窖穴、壕溝、墓葬、祭祀坑等遺蹟,都於1994年做了回填保護,遺址區內可觀賞的東西很少。
  • 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現七千五百年前石雕神人面像
    光明日報瀋陽9月28日電 記者劉勇日前獲悉,考古工作者在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鎮塔尺營子遺址出土文物中,研究發現一件距今約7500年前的石雕神人面像。圖為塔尺營子遺址發現的石雕神人面像。此次研究發現的石雕神人面像,以突出人面的神化為目的,整體性強,陰刻甚淺,但卻具立體感,是查海先民在較為發展的信仰觀念下創造的藝術傑作。塔尺營子遺址位於著名的查海遺址東南約5公裡,於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並列入吉林大學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展的「中國東北地區農業與定居的起源」項目。
  • 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現八千年前的礫石堆塑龍
    蔣衛東  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現為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研究員、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長期從事浙江北部地區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與良渚文化結緣尤深龍的藝術形象很早就在中國出現,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現了距今約八千年的礫石堆塑龍,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與湖北黃梅焦墩遺址分別發現了距今約六千年的蚌塑龍與卵石擺塑龍,而距今五千多年前遼河流域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玉龍。  遼河流域的玉龍可分兩類。一類俗稱「C」形龍(或稱附脊卷體龍),以前突的頭部、後卷的長鬃、如鉤的卷體為特徵。
  • 徵集阜新全域旅遊宣傳口號啟事
    為全面展示阜新全域旅遊發展成果,彰顯阜新城市特色,塑造阜新城市形象,提升阜新的知名度、美譽度,將阜新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旅遊目的地,現面向全社會徵集阜新全域旅遊宣傳口號,同時一併徵集對於「快慢由你悠遊阜新」暫用口號的全面解讀和意見建議,誠邀您的參與。
  • 「掠殺·抗爭」:走進阜新萬人坑遺址陳列館
    8月15日,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新館開館。其中,阜新萬人坑遺址陳列館是全面展示日本侵略者掠奪阜新煤炭資源,造成大量礦工死亡的罪惡史、礦工的屈辱史及反抗史的綜合展覽館。  陳列館主題為《掠殺·抗爭》,分為序廳、第1展廳侵佔東北掠奪資源、第2展廳血腥開採慘絕人寰、第3展廳浴血抗暴氣貫長虹、第4展廳以史為鑑圓夢中華及尾廳。  館內展出歷史照片、圖、表、文照220張,實物200件,通過雕塑、復原場景、油畫的有機組合,生動再現了日本侵略者在阜新期間所施暴行以及阜新勞工的悲慘境遇的歷史場景。
  • 各地抗戰遺址屢遭破壞 阜新萬人坑遺骨散失
    原標題:各地抗戰遺址屢遭破壞 阜新萬人坑遺骨散失   銘記歷史,離不開那些喚起記憶的遺址。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浴血奮戰,也留下了侵華日軍罄竹難書的罪證。令人遺憾的是,不少抗戰遺址如今正逐漸淹沒在現實之中。
  • 浙江上山遺址:從「萬年前的一粒稻」走向「遠古中華第一村」
    11月12日至14日,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浦江召開。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國內大學、著名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認為,分布於錢塘江上遊和靈江流域河谷盆地的19處上山文化遺址,共同構成了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農業定居聚落,我國考古學泰鬥嚴文明稱之為"遠古中華第一村"。
  • 見證殘暴 矢志銘記——遼寧阜新「萬人坑」遺址新館落成暨公祭儀式...
    新華網瀋陽8月15日電題:見證殘暴 矢志銘記——遼寧阜新「萬人坑」遺址新館開放暨公祭儀式側記  新華社記者趙洪南、徐揚  8月15日,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0周年紀念日,遼寧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遺址紀念館新館落成對外開放,並舉行隆重的公祭儀式
  • 阜新,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
    阜新南站建地下通道   日前,阜新南站二站臺高站臺開始使用,結束了阜新南站建站83年以來沒有高站臺的歷史。   日前,阜新市政府發布了   《阜新市與鹽城市對口合作實施方案》   方案中明確指出:
  • 遼寧阜新萬人坑遺址被曝遭破壞 市委書記批示維修
    遼寧阜新將維修萬人坑遺址  9月30日,人民日報刊發《各地抗戰遺址屢遭破壞》評論文章,文中指出阜新萬人坑遺址遭到嚴重破壞,出現紀念碑損壞、館內沒照明、遺骨散失等問題。  文章刊發後,阜新市委、市政府經調查發現,遺址確實存在諸多問題,阜新將採取一系列措施將這一日本侵華鐵證保護好、建設好、利用好。
  • 遼寧阜新將修整日本侵華時期最大萬人坑遺址
    新華網瀋陽10月9日電 (記者徐揚)由於年久失修等原因,日本侵華時期製造的最大一處萬人坑——阜新萬人坑遺址損壞嚴重,遼寧省阜新市將採取措施徹底整修維護。阜新萬人坑遺址佔地面積56萬平方米,主要包括死難礦工遺骨館、抗暴青工遺骨館、典型館、白骨廳及相關遺存紀念廣場、紀念碑等附屬設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今年,國務院將其列入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記者了解到,阜新萬人坑紀念館始建於1968年,開館40多年來接待全國各地觀眾380餘萬人。
  • 大美阜新:不僅有鮮香撲鼻的蕎面驢肉蒸餃,也有景色壯觀的海棠山
    「阜新」這個名字據說有兩成意思,一說是「山阜日新」,一說是「物阜民豐,煥然一新」,當為此地物產豐富、人民逐年興吐之意。先不說這名字的寓意,就是單說這阜新的歷史文明,那也得追溯到七千多年前。因為這裡出土的「世界第一玉」和「華夏第一龍」,是的這裡被譽為「玉龍故鄉」,要說這裡歷史文明,那也是有考究的,坐落在阜新的查海古人類遺址,也是被譽為「中華第一村」。
  • 以前總覺得瀋陽怪坡是個迷,沒想到阜新大青溝「八大怪」更神奇
    查海遺址出土的玉塊等玉器是迄今為止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最早的玉器,被譽為''世界第1玉」;出土的龍紋陶片和長197米的大型石堆龍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形象,被譽為「中國第一龍」。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因此將阜新譽為「玉龍故鄉,文明發端」。
  • 乘著高鐵遊阜新 第一站 | 嬉雪大清溝 沙泉魚宴一起嘗
    京瀋客專即將全線通車, 阜新到瀋陽約40分鐘,到北京約2小時。阜新,將成為遼西蒙東地區的交通樞紐,也將成為令人神往的旅遊目的地,吸引越來越多的目光。阜新,歷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觀神奇,由於出土了世界第一玉和華夏第一龍,被譽為「玉龍故鄉,文明發端」, 阜新旅遊資源豐富,她是契丹民族搖籃,武當宗師故裡,藏傳佛教聖地,世界瑪瑙之都、中國籃球城、溫泉城、賽道城,這裡有廣闊的德力格爾草原、有風景名勝海棠山、有「四季皆有景」的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佛寺村和黃家溝村……體驗賽車賽馬的速度與激情,感受泡溫泉、賞美景的悠然與閒適。
  • 「中華抗日第一村」的不屈保衛戰
    自20世紀30年代日寇的鐵蹄踏進中華大地的那一天起,無數英勇不屈的中華兒女就紛紛拿起自衛的武器,同窮兇極惡的侵略者展開了生死搏鬥。此戰,被毛澤東讚譽為「村自衛戰的典範」,淵子崖因此被後人譽為「中華抗日第一村」。
  • 【家鄉景點大盤點】戚城遺址「中華第一龍」
    進去公園就看到戚城的簡介: 戚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上的部分為周長1520米的古城殘垣,佔地面積1440平方米,地下則保存著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漢代等不同時期歷史遺存。這座巨形雕塑是為紀念五帝之一顓頊的。這座雕塑名為「帝顓頊乘龍至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