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海遺址位於阜新阜蒙縣沙拉鄉查海村西五裡,距阜新市區25公裡,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原始部落遺址,據稱該遺址年代超過8000年,因此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村」!
資料介紹稱該遺址在1982年被發現,先後進行了7次挖掘,挖掘面積達7600平方米,發現半地穴式房址30餘座、墓葬5座。同時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等遺物。
鑑於該遺址的重要性,1992年9月4日阜新市政府修建查海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1996年國務院公布查海遺址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查海遺址博物館似乎鮮有人光顧,我們去的那天,博物館是關閉的。好在看管的工作人員還算通情達理,我們簡單溝通了一下,他就打開了博物館大門讓我們進去參觀了!
查海遺址出土的遺蹟、遺物很多,類型多樣,有房址、陶器、石器、玉器等,是目前東北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查海遺址也算是這些遺址中罕有的建了博物館的遺址了!博物館總體來說也不大,用不了多久就可以逛完。
博物館內可以看到一些當年出土的文物,包括玉器、陶器和武器工具等。查海遺址出土的陶器紋飾複雜多變,壓印之字紋、櫛目紋細密整齊,布局分段有規律。紋飾中還出現了壓印的溝連四字形紋飾。出土的龍紋陶片,已具備中國古代龍形象的基本特徵。大型石塑龍堪稱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最早、形體最大的龍形象。出土的玉 、玉匕等玉器經科學鑑定,均為透閃石軟玉。
據介紹說:已故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認為查海遺址位於紅山文化分布區內,時間比紅山文化早一個階段。"有最早的龍紋陶片、最早的玉器,是紅山文化的根系"。
查海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玉文化和龍文化,又稱"玉龍文化"。
查海遺址最出名還是在1994年曾發現一條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這條龍用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礫巖擺塑,全長19.7米,龍頭部最寬處約2米,呈昂首張口、彎身弓背狀。這樣的龍形在後來的考古中又有多次發現,時代均晚於查海遺址,說明查海龍對後世龍形產生了重大影響,堪稱中國龍的原型,查海也被稱為「玉龍故鄉」!蘇秉琦先生欣然命筆:"玉龍故鄉,文明發端"。
查海遺址或許是地理位置的緣故,也或許對文化感興趣的人太少,也或許周邊沒有配套的旅遊資源,查海博物館似乎很冷清,罕有人至!不知道這樣的情況下,博物館未來命運將如何!
(個別配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刪圖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