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曲是根據舞蹈節奏寫成的器樂曲或聲樂曲,由於時代、民族特性和功能、用途的不同而有很多種類型。一般來說,舞曲都具有鮮明的節奏。在舞曲裡,某種典型的節奏型貫穿始終,這種典型的節奏型正是各種舞曲相互區別的重要標誌。在歐洲流行的舞曲主要有:圓舞曲、探戈、波爾卡、小步舞曲等等。手風琴作為一種外來的樂器,其獨特的音色和藝術表現手法適合演奏各種類型的作品。它既能獨奏又能重奏、伴奏,其音色優美,和聲色彩豐富,音色豐富,音域寬廣,有極大的音樂表現力和感染力。它既可演奏單聲部樂曲又可演奏多聲部音樂,既可表現歡樂的氣氛又可表達憂鬱傷感的情緒。舞曲節奏鮮明,旋律優美,音域適中,伴奏與和聲手法都比較簡單,非常適合用手風琴來演奏。下面就結合手風琴的基本演奏技巧和舞曲的體裁特點來加以分析。
一、圓舞曲 圓舞曲(Walzer)又稱華爾茲,是奧地利的民間舞曲,18 世紀後半葉用於社交舞會,19 世紀開始流行於西歐各國,它採用3/4 拍,強調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暢,節奏明顯,每小節僅用一個和弦,曲式結構簡單明晰。由於舞蹈時需由兩人成對旋轉,因而被稱為圓舞曲。貝多芬、舒伯特曾寫過圓舞曲,威伯的《邀舞》也是精心處理過的圓舞曲,蕭邦的圓舞曲更是鋼琴作品中的範例,而通過老約翰·施特勞斯和蘭納奠基、小施特勞斯發展起來的圓舞曲則有別於他人,他們的圓舞曲有典型的維也納風格,俗稱維也納圓舞曲,它通常由五首情緒和調性相仿的舞曲連貫組成,注重內容的標題性, 既能在舞廳裡伴舞,也能在音樂廳裡演奏,是一種雅俗共賞的音樂形式。 以手風琴曲《多瑙河之波》為例,伊萬諾維奇作曲, 寫於1880年, 旋律優美,帶有淡淡的哀愁,通過流動的音符表現多瑙河緩緩流淌的河水。此曲前半部分旋律富有歌唱性,可採用連音觸鍵的方法來演奏,使曲調連貫。由於是3/4 的節奏, 演奏時風箱應給出音頭和重拍,風箱運行應平穩而飽滿,多採用長風箱。後半部分旋律富於跳躍性,氣氛熱烈,在觸鍵時應加快觸鍵和離鍵的速度,奏出顆粒感;注意手腕的放鬆;採用短風箱。在演奏時還應充分發揮想像力,全身心的融入到音樂中去,仿佛自己置身於多瑙河的岸邊,更深刻的去理解和詮釋作品。
二、探戈 探戈(Tango)是一種雙人舞蹈,源於非洲,流行於阿根廷,被阿根廷人視為國粹。2/4拍, 在實際演奏時要用頓挫感非常強烈的斷奏式演奏,將每個四分音符化為兩個八分音符,使每一小節有四個八分音符。探戈作品一般不大,常為同主音大小調的兩、三個主題連在一起來構成,用裝飾性的對位旋律為主旋律協奏。多採用切分音,使旋律與伴奏常構成交錯節奏。探戈曲調優美,情緒深沉,帶有濃重的哀傷和惆悵的情緒。在阿根廷探戈樂隊通常由班多尼奧(手風琴的一種)、鋼琴、低音提琴等組成,有時還加有大提琴、小提琴、吉他、鼓等樂器。探戈舞曲多為重奏樂曲,也有獨奏樂曲。探戈大師皮阿佐拉的作品在世界廣泛流傳。 阿爾貝尼斯的《化妝舞會》是最早傳入我國的探戈舞曲之一, 此曲為G小調, 復三部曲式。樂曲第一部分:A 主題用一小節帶頓音的八分音符和一小節用連音組成的曲調交替進行而構成,具有獨特個性。演奏時力量落於指尖,觸鍵要到底,做出顆粒感,要加快觸鍵與離鍵的速度, 每個音都要彈奏的乾淨,不拖泥帶水;風箱要平穩,張弛有度。B 主題以短促有力的樂句開始,用模進手法進行發展。此部分的觸鍵方法與A 主題奏法相同, 但在風箱運用上,要儘量使用短風箱,並給出音頭和重拍。樂曲第二部分:C 主題是由前面主題引申發展而來的, 由連音和切分音相間構成, 充分體現出探戈舞曲的特點。D 主題旋律主要採用下行模進手法,性格活潑。音符時值變短, 同音增多,觸鍵難度增大,演奏時應注意手腕放鬆,奏出顆粒感。接著樂曲從頭反覆, 結束在第一部分。演奏全曲時,風箱強弱變化要明顯,稜角分明, 有時需要有爆發力來作出突強的效果,有時需要細緻而平和的風箱,有時還需要在切分音處用手腕的力量來給予點綴。
三、波爾卡 波爾卡(Polak)一詞是從波希米亞語中的「半」字演化而來的。波爾卡舞曲產生於1830年左右的捷克, 舞者們常站成一個圓圈,舞步很小,半步半步地跳,因而得名。波爾卡是一種二拍子的快速舞曲,三部曲式,節奏活潑跳躍,在第二拍的後半拍上常作稍微停頓的裝飾性處理。捷克民族音樂的奠基者斯美塔那最先將此種舞曲形式用於器樂和歌劇創作。手風琴以其獨特的音色很善於表現這種樂曲。 約翰·施特勞斯的《閒聊波爾卡》寫於1858年,原為管弦樂曲,後被改編為手風琴曲。作品採用迴旋曲式,降A 大調,2/4拍,快板。樂曲前三小節為引子, 接著跳躍性主題出現,這一主題旋律用倚音構成,輕巧且略帶有詼諧,生動而逼真的刻畫出了一群嘰嘰喳喳、喋喋不休的快樂婦女的形象。之後以這一主題旋律為主用加入倚音、波音、顫音等變化輔助音的手法來展開,惟妙惟肖的描繪出婦女們快樂的說話聲。最後,樂曲在歡快幽默的氣氛中結束。在演奏時, 連音、斷音、裝飾音等要通過不同的觸鍵方法來完成。
四、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源於一種法國古老的民間舞曲———土風舞,17 世紀(約1650 年)流入宮廷,逐步變得速度徐緩、風格典雅,逐漸盛行於貴族社會。因其舞蹈的步子較小而得名。三拍子, 中庸速度, 能描繪許多禮儀上的動態, 風格典雅優美。19世紀初,小步舞曲構成交響曲奏鳴套曲的第三樂章,後又被諧謔曲所代替。